分享

群友聊阅读之四

 长沙7喜 2018-07-04


阅读理解题难,是因为有作者思维才能读懂文章,有出题人思维才能读懂题目和使用正确的答题术语。

作者做不对,是因为只有第一种思维。孩子做不对,一般是两种思维都欠缺,要用读者思维在读文章,要用答题人思维在看题目。


家长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虽然表面不会表示什么,其实还是会默默记到心里,比如平常多抨击抨击网络文学,多抬高下名家作品,或者干脆和她讲讲一些有趣精彩的情节

我前面说的这个方法很重要:一开始如果孩子没有思路,一定要结合学校老师讲的答题格式,参照阅读理解的答案,自己整理抄一遍。 抄完,要有思考过程,你的想法跟答案为何有出入?阅读训练之后再赏析,看看人家是如何理解文章的,自己忽略了哪些方面。

    最好是学校推荐的教辅,因为中考是本地组织的,各省各地区有一定差异。做什么跟学校节奏一致,比如学校学记叙文就做记叙文,说明文就做说明文。


我们在语文阅读中光懂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要在陪伴孩子读书时亲子共读,然后交流在书中读到的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片段甚至可以展开我们的想象,就拿《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来说,可以和孩子交流,书中主人公帕唯尔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孩子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筑路》的片段:
    “秋雨打着人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这样的景物描写把前苏联深秋的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一个个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闪现,我们仿佛感觉到了那里的萧索和寒冷,当然也就理解了保尔他们工作环境的恶劣。

  读这样的句子对我们无疑是一种感染和熏陶。如果是电视画面,几个镜头一闪就过去了,哪里还有这样的作用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就是人们嚼过的馍,其味道和口感都大打折扣了。

     对于一本好书来说,片段乃至通篇的精读,十分必要,而精读的落脚点就在于分析修辞。修辞就是以语言作为手段来影响读者或听者为其目的。或是掩饰意图,或是吸引注意,或是加深印象,或是增强抒情。

   当孩子开始思索和关注修辞,他也一定开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了。

   对于一般的家长来说,精读指导和研究修辞未免要求过高,但亲子阅读是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实现的操作方式


    阅读,除了看书,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做批注,写自己的感想。从初中以及高中的语文考试来看,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是并重的两大块。分析人物形象,也就是问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如果这个题1分左右,那答有什么性格特点就行了。如果要你结合内容分析,有三分四分,这样回答顶多得一分。

    这个就是答题技巧,课外培训老师会提到。怎么说呢,课外培训这类的题目肯定是有帮助的,老师会教你这类题是考什么,怎么去分析和回答。这是老师讲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自己把这些思路和方法去应用。



    家长想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分数,有不同的路可以选择。

    长远的:平时多看书,提高阅读水平。 中期的:找个好的老师,学习做题的套路吧, 短期的,就是多作题,多总结。


    提高阅读理解答题的水平,可教孩子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如何答题。举例:如果我是出题老师的话,如果我非要考这个章节的话,我会出什么题?怎么把这些话变成疑问句、名词解释或填空题?

阅读理解的几个要点

1:阅读时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在阅读中就筛选信息,重点抓独立成段,有哲理意义,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句子,一些非常精彩的句子要重点留意,

3: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整合信息,概括要点,对文章局部重点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完成具体事例-抽象概括的思维。

4:做题时利用文章信息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解释。

5:对文章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善于感悟。能够初步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在平时做阅读理解练习时,对过标准答案后,最好再返回原文找答案,这样印象更深,对文章的分析提炼又挖掘练习了一次

    一般阅读理解的答案都隐含在原文中,能用原文更好,不能用也要概括出相应的意思。


阅读到底考什么?

学生会在哪里出错呢?


    考作者的想法?这个答案似乎最合情合理,但是并不是所有阅读题的作者都能给出一个值得信服的答案,如果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纯粹是因为写到后面忘了前面”,那每年的几百万考生别说“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是不是都要欲哭无泪了呢?

   考出题人的想法?考批卷人的想法?考学生自己的想法?

   似乎都不是一个很靠谱的答案。因为语文考试从来就不考想法,考的只是文本,考的是印在试卷上的白纸黑字,因为这就是最客观最理性的依据。


    语文阅读解题的过程,就是根据试题,然后判断筛选、整合、表达文本信息的过程考察的也就是学生对于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换而言之,语文学科本身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当文章出现在试卷上的时候,就只是在考察工具性的一面,此时的文章不再是具备文学属性的文章,而是工具性的文本。


    语文阅读题中的文本就是有效信息、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的组合,和数学的图形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在理解的过程是只是在接受信息,而不是利用我们已知的问题去进行判断,当我们尝试着去和作者、出题人辩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对文本信息产生了过度解读。

    这就相当与我们在数学试题里把已知条件的X=3换成了X=3.1,或者X=4,已知条件都改变了,还能得出正确答案么?


    所以语文阅读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学生群众日益增长的逻辑思辨能力同学生落后的语文考试本质认知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


那么学生会在哪里出错呢?


    由于思维可以是瞬间完成的,所以我们习惯了在语文阅读答案中只写结果。而语文考试和数学考试一样,依然需要还原一个逻辑的过程,简单点说吧,就是步骤。


一、不完整。

     看看孩子们的试题答案吧

    “文章表达了什么感情?”

    “惜别之情。”


    孩子们,太追求一语中的了吧?那为什么数学考试的大题不直接写结果呢?

    我们其实应该这样说:这篇文章通过用……的手法,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省略号的内容一定能从文本信息中获取,语文老师告诉你一定能。)


    有些学生会说这不就是所谓的万能公式么,没错,万能公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优化后的答题逻辑,但我们由于对于试题的分析能力和文本的解读能力各有不同,导致了我们背了再多公式,未必有效。

    例如刚才的这个答案,只需答出文章的“技巧、事件、情感”就能得满分,任何一篇文章无外乎也就考察这些内容,这就是语文考试阅读题所考的东西


二、不具体。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一副优美的画面。


    这样的答案比市面上不规范的语文试题更让语文老师头疼。这样的答案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学生可能理解了文章想表达的是思乡的情感,但在答题过程中就走了样,写成了“表达作者忧郁的情感”。当然,我们可以说大多数思乡的情感都是忧郁的,但是从信息内容的角度来讲,思乡=忧郁么?


   同理,一副恬静的田园风光图是优美的,一副雄伟的名山大川图也是优美的,那么如果恬静=优美,雄伟=优美,难道恬静=雄伟么?

    这里,其实讲的是答阅读题的表达能力


三、没逻辑。


   我们对这样的答题方式应该不陌生:

   使用了比喻,生动形象的表达了……

   在这个答案里,为什么用了比喻就生动形象呢?


   使用了比喻,把XX的XX比喻成了XX的XX,(所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

   这才是符合逻辑的答法。


   还有这样的情况,文章结尾句赞颂了XX高尚的品格,你认为呢?

    回答:“我赞同……,结尾句表达了作者对XX的赞颂之情。”

    这个答案是不是就自相矛盾了呢?结尾句究竟是在赞颂品格,还是在表达感情呢?看起来很像,可实际上,不是一回事。


   当然从文章(注意,是文章)的角度这两种信息可以都包含在内,可是在考察工具性的试题里,这就相当于问“这瓶汽水是甜的,你认为呢?”回答“我同意……我也认为这瓶汽水是酸的。”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整理自网络或书籍,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