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坚持与邻为善,撒钱换和平,为何也逃不脱被灭的宿命?

 老黄说史 2022-06-06 发布于河南

宋朝坚持与邻为善,撒钱换和平,为何也逃不脱被灭的宿命?

宋都一景(《清明上河图》局部)

不可否认的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封建朝代。

许多人都主观认为,宋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国富兵弱,没有在军事建设上投入人力物力,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富国才可强兵,宋朝的统治者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花在强兵上的银子也不在少数。

一个不容漠视的事实是,宋朝的军事力量,不可谓不强大。从军队编制上说,全盛时期,曾有80万禁军(正规军)。

另外,还有数量相当的地方武装,这个数字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惊人的。

为了养兵,宋朝每年的国防开支极为庞大,其和平时代为2000万贯钱,战时达到3000万贯钱以上。

这样高的养兵费用开支,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岳飞像

另外,宋朝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宗泽、岳飞、韩世忠、文天祥等爱国将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富”、“兵多”、“将广”,且养兵费用开销庞大的封建王朝,竟然在抵御异族入侵时屡屡失败,最终亡国。其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句话,就是军事上跑偏了,外交也跟着跑偏。

陈桥兵变

因为宋太祖的政权是巧取豪夺得来的,他深知拥兵自重的将领对皇权的巨大威胁,所以,有宋一朝实行的都是“兵将分离”的军事指挥制度。

尽管[]宋朝拥有过百万的军队,但却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种违背军事原则的做法,疏远了官兵关系,指挥失灵,其最终结果是,大大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禁军教头林冲(剧照)

有了这样一支貌似强大的却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在战场上吃败仗也是必然的。

由于军事实力在那,宋军对外作战并不是场场吃亏,也曾取得过许多辉煌战绩的。

但是,宋朝统治者却无视这一点,对外族的入侵一直采取的屈辱忍、花钱买平安的外交政策,甚至是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也表现不出一点血性。

宋都一景(《清明上河图》局部)

比如澶州之战,本来是辽军不敌宋军,才被迫求和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这正中宋真宗下怀。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

双方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辽国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澶渊之盟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

"澶渊之盟"对大宋而言,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还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

尝到甜头的北辽,哪能轻易放过这只软柿子呢,此后更是变本加厉地不断索求,使北宋国威扫地。

宋辽战争

乐观主义者则认为,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这样的事情,在宋朝并不是个案,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续发生着。

宋仁宗画像

据史载,仁宗时,宋、辽关系又趋紧张。辽国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谈判,划地与辽。

当时,北宋朝臣上下因敌情叵测,无人敢担使者之任。主忧臣辱,只有当时职位还不太高的大臣富弼挺身而出,两度出使辽国。

在谈判中,他从各方面陈述了双方的利害关系,不卑不亢,仁而有威,致使辽兴宗自知理亏,遂息兵宁事。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战事,天下称善。

富弼像

其实,在宋朝,富弼是有名的贤相,外交上也有在套,他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帮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而在明代冯梦龙的《智囊》中的记载,则道出富大人此行,靠的也是银子开道,才把事情搞定的。

富弼的理由是:“本朝皇帝曾说,为祖宗守卫疆土,怎敢把土地胡乱送给他人。北朝想要得到的,无非就是租赋而已,朕不忍使两朝赤子丧命疆场,因此便委屈保全土地,增加岁币……”

在增加“岁币”后,“友好邻邦”当然是欣然应允。

南宋偏安

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王朝,如此慷慨地给人送钱,是不可能满足邻国的贪婪的。当他们得到你的钱财时,他们会利用你的钱财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再向你提出更多的要求。

紧接着,你又送钱,又送江山,如此周而复始,即使国力再雄厚,也难有不亡之理。

蒙古铁骑

终于,在蒙古铁骑的扫荡下,南宋早已无力抵挡,只有一退再退,崖山一战,南宋灭亡。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