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知兴:为什么说多数老板是“商业天才、管理白痴”?| 中外管理观察家

 中外管理传媒 2022-11-22 发布于北京

采写:朱丽   编辑:李靖

本期观察家:肖知兴(著名管理学者、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这样的时空节点上,应该说:商业的暴利时代早已过去,而利润已经更多地建立在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但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如何?以前的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商业的巨人,管理的矮子。著名管理学者肖知兴甚至一再用“商业天才、管理白痴”来形容不少中国老板。

这种现象会让企业陷入什么误区?出现什么恶果?更关键的是,问题该怎样解决?

近日,“中外管理观察家”邀请到了著名管理学者、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肖知兴教授来“把脉”中国式领导力。

1

千万别做“商业天才、管理白痴” 

《中外管理》:您曾经说:中国多数老板是商业天才、管理白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肖知兴:一开始,老板很容易找到管理的“替代品”。比方说:最简单的“替代品”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想办法找几个亲信,结交几个哥们儿,让这些亲信、哥们儿帮他去打理企业,当然也包括家人。

老板总觉得商业是用来换“真金白银”的,所以管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是,企业顺着这个轨道走下去,到两三百人的规模时,再想去换轨道,转向职业化管理的道路,会发现已经没法换道了,已经积重难返了!这个代价、这个成本太大了!

而优秀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在企业仅有二三十人,甚至更小规模时,就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植入职业化管理的种子,这就避免了未来换轨道的成本。慢慢地,企业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衡量一个优秀企业家很重要的维度。

《中外管理》:什么时候多数老板才会对管理有敬畏之心?

肖知兴:生意不好做了,钱不好挣了,就重视管理了。

很多人说最近两三年经济在往下走,但是,咨询公司的日子反而好过多了。在此之前,你怎么跟老板讲管理重要?他日子好过得很,他不需要管理。

2

轻视管理,源于老板思维中的bug!

《中外管理》:很多重经营、轻管理的老板,他们思维中存在的误区是什么?您的建议是什么?

肖知兴:中国老板普遍忽视管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中国缺乏人本主义思想。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都是等级制,强调的是权力、命令、控制,而缺乏对个体平等和尊重的文化传统。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商业环境的影响。因为中国出现的是一种被压制了很多年后,像“爆米花”一样迸发出来的经济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很容易滋生一种短视、浮躁、特别想挣快钱的心态。

再加上,在过去的1950-1970年代,企业家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是偏低的,有些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接受的也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因此,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对组织深度的把握是缺乏的,所以我经常劝老板们要多看书,尽量多看一些人文类、社科类、心理学类的闲书。因为这通常对把握人性有很大的帮助。现实中,做事比较能够从容的、驾轻就熟的,往往是那些对人性有很深把握的老板。

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海底捞的张勇。他们懂“人”,能够把握人性的阳光面和阴暗面,努力去建立一套系统,发挥人们的优点,克服人们的缺点,这是这些优秀企业家的共同之处。

3

老板找到自身“天命”,是管理落地先决条件

《中外管理》:您有一个观点:管理是一种类宗教的存在,它需要一种靠使命感去驱动的机制。对中国企业来说,怎样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肖知兴:首先还是一把手的问题。一把手得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做企业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发财致富,那他们的财富早就够花几辈子了;如果是为了出名,为了开企业家峰会时坐主桌,坐上位,那这个目标也许永远达不到。

所以,一把手要找到自己的天命,找到自己的天职,找到自己的使命,这个问题不解决,管理团队的建设、系统的建设、流程的建设都是不太容易真正落实到位的。

只有老板有非常清晰的天命,从更高、更大、更远的地方来看自己,才看得清自己的缺点,然后才有可能发挥别人的长处,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各路人才才有可能在你的企业留下来,真正地发挥作用。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不同的入手点,但是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就是想办法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延展、可持续的职业化的管理体系。

4

触摸到天命、天职,才能用热爱驱动自己

《中外管理》:在现实层面,为什么有些在改革开放40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曾经很成功,在今天却跟不上时代了?中国企业家今天面临的领导力挑战是什么?

肖知兴:这和上面的问题是相关的。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天命、天职、使命,在挣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后,企业家精神就没有了。

有些人总想走捷径、抄近道,主业没守住,就想方设法搞投资,以为投资更容易挣到钱,更容易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但最后发现路越走越偏。

《中外管理》:这其实还是一种“投机主义”的思维,是不是跟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心态相似?

肖知兴:找捷径,抄近道,就是投机主义。

一开始做企业,99%的人都是生存驱动,那个阶段是谈不上太多企业家精神。而且往往是游离在社会边缘、体制边缘的一群人,更快地拥抱了市场经济,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

但是走过40年以后,走到今天,就好像马拉松跑了20公里的感觉,一个老板再去靠本能驱动、生存驱动,也驱动不了了,因为内功不足了,毛病也会暴露出来。于是他们开始焦虑、开始恐惧起来……

《中外管理》:如何找到自己的天命? 

肖知兴:我在新书《以热爱战胜恐惧》里总结了企业家的三种驱动力:第一种是生存驱动,企业家创业的第一个阶段普遍是为了生存,为了让家人过好日子;第二种是恐惧驱动,患得患失,总是被怕失败、怕落后、怕别人笑话的恐惧感所笼罩;第三种是热爱驱动,你是为你热爱的事业做事情,不在乎外在的评价、不在乎人家是冲你吐口水还是扔大棒。

所以,希望企业家朋友要增强自我觉察能力,知道现在自己是处于生存驱动还是恐惧驱动,进而努力走向第三种驱动——找到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的天命,让热爱的事业去驱动自己。

就像乔布斯说的:“找到你热爱的事业,如果没有找到,那就继续找,不要放弃……”

(注:如语音与文字不一致的,以文字报道为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