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护花开 | 储朝晖:教孩子规矩并非阻拦释放天性

 博采简纳 2018-07-05

作者 | 管颜青

来源 | 搜狐健康

“熊孩子”这一称呼来自北方,常形容那些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原本这一称呼满怀善意,是对调皮孩子的爱称,但随着一些孩子在公众场所的各种出格行为越来越多,令人生厌,熊孩子也渐渐成了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的代名词。

今年四月,有个熊孩子被打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在四川遂宁的某辆公交车上,一位7岁小男孩在公交车内玩耍时,突然故意用脚踢了边上的年轻男子,男子随后将这个孩子揪背拎起摔在地上并连踹了三脚,所幸孩子没有大碍,最终公安机关依法对这名男子作出治安拘留15日并处罚款的处罚决定。

无可争议,面对一名年仅7岁的孩子,这名成年男子的施暴行为过于激烈,丧失理智。但值得反思的是,令人抓狂的孩子们也并非生来就“熊”,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引导他们成长?搜狐健康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这么“熊”?

“每个生命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没有行为规范概念的。”储朝晖表示,每个孩子原本都是天真无知的,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自己也不清楚动机,更无法预料后果,往往做出不符合成人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在孩子学习到足够的社会规则之前,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情况,我们不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疏忽孩子的教育,任其发展。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学习社会标准、规范、价值的关键一环,是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区分对错、学会负责的重要基础和起点。

储朝晖指出,孩子过于出格的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和纵容所导致。另一方面,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读书,是学习书本知识,往往疏忽了孩子是非观的教育,延迟了孩子对道德的理解和不断试错的体验。

与此同时,孩子的成长也是中国当下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文化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组成。然而,我们在呼吁“解放天性”、“自由”的同时,虽然抛弃了旧规矩,但很多家庭却并没有建立起真正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新规矩。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很多孩子在很长时间里依然都还是不懂规矩的孩子。

孩子教育应融入生活体验中

面对做出许多出格事的孩子,很多家长也很无奈,认为自己也并非没有提醒过自己的孩子不应该这么做。储朝晖表示,教孩子理解成人的社会规范,不能仅仅依靠言语上的教育,更应该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自律自控的能力。

“就好比孩子在捅破了纸糊的窗户后,觉得冷,下次才不会这么干一样。”储朝晖告诉搜狐健康,孩子形成是非观的过程是需要依靠生活来完成的,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习自己的家长是如何做的,并体验一些事情的后果。只有不断地体验和试错,孩子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在某些场合中,究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同时,家长应当在家庭中营造平等和尊重的氛围,这也是当下许多家庭的缺失。孩子的言行中也有着家长的影子,它是一个不断模仿父母行为的过程。只有孩子真正在家庭中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他才会懂得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

单就“平等”这一点而言,储朝晖也指出,“小朋友”可能比“熊孩子”这一称呼更合适,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如何面对别人家主动挑衅的孩子?

除了管好自己的孩子外,有的家长疑惑,如果别人家的孩子主动欺负自己的孩子,或者一些淘气的孩子主动向成人挑衅该怎么办?

储朝晖表示,从儿童成长的心理过程来看,小一点的孩子更倾向于和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玩,因为他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生活更加好奇。而对于另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会认为自己已经体验过了小一点的孩子的生活,容易在相处中感到厌倦。如果这个大点的孩子自控能力差,一旦更小的孩子做出令他不开心的事情,他就容易做出欺负别人的行为。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点多多观察留意,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孩子主动挑衅成人,成人也应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文明的方式对待别人的孩子。毕竟,孩子也在模仿成人行为,成人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