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网友关于良渚文化的认知

 动力实体能 2018-07-05
    昨天因为良渚文字的解读问题,网友希望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轮廓,本人就此再说两句。以前我在《中国濮语语文讲座》中专门介绍过良渚文化,不是所有人都读过我的讲座,所以还会有无目标的良渚文化猜测现象,这并不奇怪,如果想从新认知,这是好现象。中华文化在商朝执政以后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使得早先的文化被磨灭掉,良渚文化也难以幸免,同样的道理,如果二战中,华夏被日本人成功占领,并取缔汉语而普及日语,汉语也同样会逐渐消失。那么我们在解读良渚文字时,应该联想到这样一个历史,就是甲骨文取代了濮文,而我们现在要解读的正是已经被磨灭掉的濮文。要想从新认知濮文,你必须抛开所有汉文化意识的束缚,这个难度是很大的,有人指点当然更好。本人研究濮文是先学习彝族文化,然后才有一定的基础研究濮文化的。良渚文字虽然是濮文,但它与彝文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所以它的许多字都是彝文文字。“良渚”是良渚夭的简称,指大低地。良渚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承袭,它的文化主题就是“双稻”,双稻不是指双季稻,而是指出产的籼稻和粳稻这两种稻谷。“稻”在濮文中写为“示”,读为niu,这是被人们伺奉得想神灵一样的物品,它就是哺育人类的乳汁,所以“示”在经过艺术处理后,就变成了丰满肥大的乳房,在渚字的延伸笔画上加两个乳房,就表达了良渚双稻,这是良渚神徽的文化主题。良渚的“良”是汉语音译,实际是那渚,它与夜郎的“郎”是同一个字。良渚文化中文字最多的就是《农桑歌》,而文字表达最清晰的则是一块手斧玉雕上的“良渚”二字,读者有兴趣可以查阅有关良渚玉器的图片。下面是良渚二字和构成族徽的良渚双稻字形,请欣赏:
             答网友关于良渚文化的认知
           三个断环与三个截块是由“示”的笔划形成

    答网友关于良渚文化的认知

    良渚二字的艺术体与双稻构成了良渚神徽,澄胡的澄字在彝文书籍中能找到。第一个鼎字可以取消腰部的两个耳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