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 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蔡国,后背楚国所灭,楚后又被秦所灭,在秦时期,被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 九江 郡,置寿春县,为郡治,相当于现在省会一级的城市。 寿县 在秦代被称为寿春,后经历代又被称为 寿阳 、睢阳,寿州直到民国时期才被改称为 寿县 。 寿县 古城墙位于淮 河南 岸,八公山下,古城略呈方形,棋盘式布局。城墙周长7147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城墙墙基以块石圈砌,墙体中间以粘土夯实,外壁包贴特大青砖。砖石缝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加以填灌,城墙上筑有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带垛的矮墙。 冒着断断续续的小雨,下午4点多点来到古城北门。此时依然有不少游客在此游览。 寿县 现存城墙为宋代重筑,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已历经900多年。 寿县 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 宾阳 ,南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四城门均设瓮城,呈内、外二门。 下图为古城北门内侧。 下图 北门内侧的门匾上书“北门”二字。 瓮城外门,门匾上阴刻“靖淮”二字,瓮城门向西开,与北门,呈90度直角,为的是若有洪水入瓮城,便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压力。 寿县 古城墙城门东、南、西 三门 旧有名胜石刻。东门内北壁有二,一曰人心不足蛇吞相(象), 二曰凤凰落毛不如鸡,南门瓮城内东壁紧贴门后,刻一石人像,取自李园藏刺客于寿春棘门刺死春申君黄歇的故事,为楚文化又一珍贵遗迹,1975年,改建南门时没有修复于门内。 见下4图 黑色的粗线就是当年的最高水位,已和门洞齐平,可想见洪水之凶猛。 在北门瓮城墙壁上嵌有一块匾额上面用中英文书写着:公元一九九一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4.46米。记载了1991年 寿县 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城池所处的地理环境,匠心独运,于军事防御之外,还能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为了加固城基,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护城泊岸,城内北部东、西两隅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入城。涵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 寿县 古城墙是 中国 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同时还是全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 平遥 古城要早一百年。 沿着城内铺满绿草的斜坡就可登上城墙。只是用斜坡来固定内墙还是头一次见到,倒更像一座堤坝,想来也是为加固墙体防止洪水的侵袭吧 沿古城墙往东走,尽管沿途修补的痕迹很多,但原来建筑遗存依然保持很好。倒是城里面的老房子却已经很难见到了。 下图为北门的瓮城上部 下图北门外的护城河。 天色将晚,明天一早还要去赶去 黄山 ,虽有不舍也只能暂时放弃了。 在城里找好了住处,又来到南门溜达一圈,其实主要是为了吃饭。南门城里沿着墙边有一溜的小饭店,简单问了一下价格还是真不便宜。于是索性出了南门去了城外,找到了一家不小的饭店,价格和味道以及服务水平在县城里面还是非常不错的。以至于回京时特地在这家饭店附近找了宾馆,又吃了一回。 下图为 寿县 南门,瓮城已经被拆除了。 城内的夜景 这里的红烧肉味道还是不错的。菜量也是蛮大的, 寿县 的豆腐也是很有名的。 对于 寿县 ,之前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一座宋代古城,其历史的深远并不了解。而经过这近三个小时的路过之旅,却令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导致了我从 黄山 返回时,又特意在此留宿一宿。虽然也只是不到半天时间。 浏览古迹、品尝美食都令我们很满意。唯一不足的就是住宿。也许城里地势比较低的原因,我们住的那家宾馆太潮了。以至于返回再来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在城外的宾馆,果然好了很多。 5月24日中午在 合肥 参观完 安徽 博物院之后,将近下午两点再次来到 寿县 。这次主要是拜访 寿县 的博物馆和孔庙。当然也是为了品尝这里的美食。 从驻地开车进入博物馆的院子,前面是个广场,车可以停在广场周边,不过是要收费的。 寿县 博物馆现有三层,免费开放,凭身份证进入。 博物馆以收藏 寿县 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馆藏了许多战国时期楚文化体系的文物。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一大特色。战国时期的金币“郢爰”,目前以 寿县 出土最多。在 寿县 有如此大量的楚金币,可见是与当时这里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分不开的。“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牺首鼎、楚金币以及金棺和银棺等,都是镇馆之宝,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特别要提到的是,博物馆还有是北宋宝塔内发现的金棺(银椁据说已经腐烂)与青瓷小罐与舍利;还有在废弃的庙里埋下的明代近真人大小的七件铜佛坐像。 一进大门正中的第一件藏品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就是“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是战国晚期楚国之重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大鼎。这座大鼎在 合肥 的 安徽 博物馆刚刚见到过。是1933年在 寿县 李三孤堆被盗掘出土的,后经过16年的四处漂泊,直到1949年才被收归国有,现为 安徽 博物院镇院之宝。为此我还特地询问了馆内的工作人员是否为原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而今在 寿县 博物馆再次见到,看来这“铸客大鼎”对于 寿县 这块地方的确是意义非凡。 下面3图均为在 安徽 博物院拍摄的“楚大鼎”的照片。和上图 寿县 馆藏的复制品对比只是形似而已。 “楚大鼎”,是战国晚期楚国青铜饪食器,也是迄今为止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圆口平唇、圜底、双耳、蹄足,鼎口平沿处刻铭文十二字,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大鼎气势雄伟、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呈现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越王者旨于赐”剑是在1996年于 寿县 西圈墓地战国早期蔡国三号墓葬出土。由剑格、剑身、剑柄、剑寿四部组成。是十分珍贵的战国早期的青铜剑。 在剑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着精美的勾连云纹。剑格双面用绿松石镶嵌着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戊(越)王戊(越)者旨于赐。”者旨于赐系越王勾践之子,即是文献中所记载的“鼫与”,公元前464年到459年在位六年。 云纹铜簠,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一般呈长方盒形,盖身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为一体,分来则为两个器皿。(见上图) “重佛舍利”见上图。1977年5月在 寿县 报恩寺舍利塔地宫金棺里发现的 上图“缠枝牡丹纹金棺”。重佛舍利就取自于此棺内,金棺形似棺状,重91.5,用五块金片捶揲,模压成浮雕纹样,再经铃凿刊刻等多种工艺程序处理细部后,用金丝穿扣成棺状,棺周围装饰成缠枝牡丹纹样,棺底錾有阴文“重佛舍利”字样。玲珑剔透,工艺精湛,是佛教考古史上重大发现。 除了以上这些闻名的国宝级物件,馆内还有诸多春秋战国出入的很多青铜器,对喜欢历史、考古和收藏的人还是非常有用,即是我等凑热闹的人看了在惊叹之余,也对数千年的历史和文物的理解增加一些认识。 古城西大街中段,也就在博物馆对面,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宏伟古建筑群,这就是俗称“黉学”的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达二万平方米,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处。经过几百年饱经沧桑的孔庙,虽占地面积有所减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伦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前有大照壁、文明坊、文笔亭,东有 文昌 宫,西有忠义词、节孝词、节孝坊。 如今的孔庙门前已经成了当地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了。 魁星楼紧依原棂星门东侧。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建的“奎神祠”,现在是一家卖文物的商店了。 看完孔庙已经是将近5点了,城内的报恩寺看来是又去不成了。于是开车回到宾馆,又来到上次吃饭的那家饭店,继续点了上次要过的红烧肉和其他几个 寿县 的特色菜,腐败间,窗外突然下起了大雨,凉风夹着雨丝直扑进来,古老的街道立刻被雾气笼罩,街上行人摊贩瞬间走个干净,只留下雨柱敲击石板发出的声响。拒绝了服务员关窗的好意,因为此时我倒是觉得正有一种把酒临风的感觉,虽不置喜洋洋者矣,但至少也是心情大好。 次日清晨,天空又下起了小雨,返京的时间到了,透过车窗,雨中的古城南门依然朦胧,再往远处古老的城墙已经被雨雾吞噬,对于我来说,那些被雨雾包裹的遗迹依然让我向往,因为这里的确沉淀了太多太多的历史与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淮南 鸡犬”、“时苗留犊”、“围棋赌墅”、“东门朝东,北门朝西”等一些在儿时就听到过的成语故事,如今来到了它的发源地,却又不能尽兴的接触,实在令我心有不甘。而且,古城内的寺庙建筑有的我这次也没有见到。 也好,那就让所有的这些遗憾成为我再来探访寿春古城的理由吧。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