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宗源简单学中医第4讲:第二篇 认识感冒的一些常见症状(一)

 圣贤教育666 2018-07-06

(一)打喷嚏
    感冒之初,常见打“喷嚏”。
    打喷嚏是常见的感冒初期症状表现之一。但打喷嚏不一定就是感冒。
    打喷嚏是因鼻黏膜的三叉神经末端受到刺激,经大脑中枢神经传导至位于横膈膜的呼吸肌,呼吸肌发作性收缩扩张而引起的。
    导致打喷嚏的原因很多,除了常见的感冒初期症状表现以外,如寒冷刺激、空气干燥、粉尘等都会刺激鼻黏膜而引发喷嚏。(本文将仅对感冒的导致原因做探讨。)
      有人认为打喷嚏是一种警报。其实这种观点很片面了。打喷嚏,其实是人体在激发正气来抗邪了。《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曰:“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所谓的“阳气和利”,可见打喷嚏并不是由于病邪来导致的,而是正气抗邪的一种表现。
    在道家的一些典籍中,记载了一些“时气”的简易治疗方法,其中就有“取嚏祛邪”的。用羽毛、草叶等撩拨鼻孔,让人打几个喷嚏就好了。这个在《灵枢·杂病第二十六》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经曰:“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这个是治疗“哕”的。其实在感冒初起时,用“取嚏法”就可以对付一些较轻的“时气”感冒。
   (二)鼻塞流涕
    1、鼻塞

    大家都知道,当感冒感染出现炎症的时候,鼻腔内会有红、肿、热、痛等表现,原先粉红色的黏膜变得火红、鼻甲也肿胀起来,这样就会引起鼻塞。
    同时由于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温度升高、液体渗出增多,使腺体的活动也加强,鼻腔内的分泌液就增多了,这样就会加重鼻塞。此外,如果鼻涕很黏,就会淤积在鼻腔内,甚至形成鼻痂,也会加重鼻塞。
    2、流涕、清涕
    感冒为什么会流鼻涕?
    这是因为感冒导致鼻黏膜肿胀、鼻道狭窄、纤毛的运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使黏液的运输系统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过多的分泌液不能被输送到咽部,所以只好从鼻子前面流下来,这就是鼻涕。
    其实,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也不乏这样非常微观、非常细腻的阐述。
    在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三十二》中说:“五脏化液肺为涕……,是谓五液。”《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说:“五液:…肺主涕……,此五液所出也。”这里的“肺为涕”、“肺主涕”,说的大致还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明“涕”与“肺”的关系。
    那么,在人体感受外邪的时候,出现的“流涕”,是什么原因呢?
前面说了:“肺为涕”、“肺主涕”。就是说——“涕”,是肺的正常体液。这种正常体液,会滋养和濡润肺、皮毛。

    这种“体液”的组成有哪些?在《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所以这种由饮食产生的精微物质,通过心、脉、经,进入肺。合成为由肺宣发、敷布到皮毛,并进一步转化的基础精微物质。其实这个讨论的,就是肺的“阴”的一个方面。注意了,这里要重点指出来的是“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这是正常的生理机能。
   下面,我们再看看受邪的情况会出现哪些变化: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然起毫毛,开腠理。”
   
通过上面的这些经文,能看到什么——在“皮、毛”的部位,在受邪的时候,“邪气”和“精”在这里“打架”了。
    打架了,会怎样?
    在这里“打架”,这个部位“精气”循行的通道就会被阻塞,从而导致“精”不得宣发、敷布,就会出现停滞,从而会变成类似“饮”的东西。不过“饮”是停水;这里则是“残精”——不能正常被身体吸收代谢的“精气”。在这里,“精”从气化、雾化,可以敷布的正常状态,反而开始凝成液态了。这时身体就会开始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状态——“郁闭”开始了,并且“郁闭”的状态也逐渐在不断加重。
    这样的“凝聚”,同时还会出现在肺里。在肺里“凝聚”的,最初始并不是因为“受邪”,而是“有余”——当前锋受阻,肺中的精气不能及时得到宣发和敷布出去,也就会随之出现壅滞。大家都知道,肺开窍于鼻。肺中壅滞,涕则从鼻出。这就是最早期的“清涕”来源之一。
    为什么说是“之一”?
    因为至少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出现“清涕”——那就是“肺气寒”。
    肺中气寒,就会导致肺中“阴液凝滞”。这种情况也会出现“清涕”,而且还常伴有咳嗽、咳清痰。
    顺便再延伸一下吧。
    导致这个“肺中气寒”的原因,也有很多。最常见的有:
   (1)太阴肺经受寒。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一方面是从皮毛腠理传入;一方面是寒邪直中太阴经;一方面是肺脏直接中寒;一方面是肺阳本虚,而生虚寒。
   (2)他脏传入。例如寒邪直中足太阴脾,脾胃受寒后,会出现脾中寒气上传于肺,导致肺寒。例如,脾肾阳虚导致寒从内生,阴寒内盛损及肺阳,而导致肺寒。例如,少阴心肾受寒传入,导致肺气寒。等等情况都会导致“肺中气寒”,“肺中气寒”就会导致肺中“阴液凝滞”。这些情况也会出现“清涕”,以及咳嗽、咳清痰。这种情况的“清涕”也常常伴随一种情况出现——就是吃饭的时候。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容易出现清涕,大多都是这个情况的。
    所以,在治疗上,尤其是外感之后久咳的治疗上,一定要找准病因,不要一味地理气、化痰、止咳。该温的时候,温一下,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
    道家经典中说
“涕者,脑漏也。”可见道人们对“流涕”的问题,还是很重视的。
    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还是看看经典吧。
《素问·解精微论第八十一》曰:“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如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这个“涕”的东西有一点点的重视了呢?

大家都知道,脑为“髓海”。这里就能看到“涕”与“髓”的关系了。
    那么,“髓”,又与谁有关系?
    是“肾”。
    如此,则“涕”与“肾”有什么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这个也是“金生水”了——这也就是所谓的“脑渗为涕”的道理。所以大家感冒后,哪怕并不重,在流几天鼻涕之后,也会出现明显的头昏症状的原因。
    一般来说,出现“清涕”的时候,在感冒中常见于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发病初期;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感冒开始明显加重的时候;
    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分割并不分明,但是流涕的轻重程度则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个阶段,一般是在重感冒的恢复期,有些时候会出现“黄涕”转成“清涕”。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前期清热的寒凉药力过大;或者病人中焦、上焦虚寒所导致的。所以,要注意这时的用药,就不能像前两个阶段那样以“解表散寒”为主疗,而是需要适当使用一些温补,不宜再用攻伐。
    如上所述,这三个阶段,虽然都有“清涕”,但是原因则不尽相同。
    如何区分?在脉上
    在第一、第二阶段出现的“清涕”,脉象多为“浮紧”,脉象多实,这是邪实的表现。如果再细分,这两者的“浮紧”程度也是不同的。临床要注意鉴别这种“同一脉象”之间的不同区别。
    而第三个阶段的“清涕”,则脉象多为“濡细”、“濡紧”或“濡弱”、“浮缓”之类,脉象多虚。这是病势减轻、热势消退、正气不足、中阳不足所见的表现。
    在治疗上,在第一、第二阶段,常用“解表散寒”之类的方药,不管是时方的“荆防败毒”“九味羌活”、还是经方的“麻黄系列”如“通宣理肺”,都可酌情选用;在第三阶段,个人常用“附子理中”、“补中益气”单用或合用,比较简单,效果也还不错。
    3、关于“白涕”和“黄涕”
    “白涕”的出现,一般都是在感冒症状进入较重的阶段了。这个阶段,不管是“精”的壅滞,还是“肺中阴液”的寒凝,都是比较重的了。

而且此时还常可见一些其他情况,例如此时的“郁”也比较重些;同时“郁热”也比较重一些的。总之,“白涕”的出现,是病势进一步加重,或者病势在某个阶段正处在“相持”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用药,一般都比较复杂了。在出现“白涕”和“黄涕”的时候,往往都是病邪深入,病势已经从经络影响到脏腑了(注意!是“影响到”,而不是“病邪入客脏腑”,这两者区别非常大,具体参看后文中关于“癌症、肿瘤”的讨论)。所以用药变化很大,需要“随证治之”。
    “黄涕”的出现,是“热盛”的一个表现。这个时候常见的,有两个方向:
   (1)病情加重。
   (2)即将康复。
    取决于谁?
    取决于这个“热盛”的来源。
    如果是邪热盛,就会见到病进的表现。这个“邪热”包括很多,例如常见的“郁热”;也常见于“邪入阳明”出现大热;还常见于“邪入心包”出现大热等等。
    所以,在治疗上,要分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是“郁热”盛,这个很简单:
    (1)在其开始出现“黄涕”的时候,我个人依然还是喜欢使用“麻黄系列”。往往一汗之后,又会转为“清涕”的。道理很简单,这里用“麻黄”,就是用来开泄肌肤腠理,使其郁滞之处得以通畅,则郁热自然可解,不必使用任何“清热”的药物。很多人一见到有“热”,就呼噜呼噜加一大堆所谓的“清热药”。其实这是很可怜的做法——要知道,很多“热”都是不需要用“清热药”来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找到“症结”,也就是说:究竟这个“热”,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找到根本,从根本上入手才是正道。《素问·标本病传论》中的标、本,逆、从,是应该认真研究的。很多病,尤其是一些久病、疑难杂病,往往不是一个方子就能解决的,在众多症状中,如何抓重点、如何分标本、如何定先后顺序,都是左右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随便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走麦城”的。怎样认识疾病?怎样理顺顺序?在四诊,在脉。四诊不过、脉诊不精,临症治病想驾轻就熟?难。
    (2)在开始出现“老黄涕”的时候,个人还是喜欢用“麻黄系列”,但是加入清热、养阴之药。根据具体病情、热势,来分配彼此之间的比例侧重关系,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如果开始出现“邪入阳明”的情况,则个人最喜欢用的是“麻杏甘石汤”。这个用法也很有趣的:
   (1)在初传阳明的时候,太阳重、阳明轻,个人喜欢重麻黄、轻石膏,热服。如此入阳明之邪,还可重回太阳,从表解。
   (2)在太阳阳明并病,太阳轻、阳明重的时候,个人喜欢重石膏、轻麻黄,凉服。
    伤寒,其实是“活的”,就像一条大蛇,窜入哪条经,就会出现哪条经的症状。所以,在伤寒临诊,要能看得见“蛇头”在哪儿、“蛇尾”在哪儿,这个需要扎实的伤寒理论和四诊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底子,才能看得出“它想去哪儿”;才能做得到“你想要它从哪儿出去”。
    如果是“正气盛”,抗邪,也会出现“黄涕”的情况,这是很快就要康复的表现。这个就不必过于干涉了。顶多适当扶正就行了。真不行,不理它也就行了,身体这个时候能很快自己恢复过来的。过几天“黄涕”自己就没有了;当然,如果这期间出现一点“黄涕带血”,也不必过于惊讶。
    本节小结
    从鼻涕可以看出什么?如果是流清稀的鼻涕,则表示目前以受风寒为主,而尚未化热。如果是黏稠黄鼻涕,则表现为有“热”。不论是外感风热还是风寒化热,都可以解表清热为主。另外,出现黄鼻涕,一方面可能预示感冒即将痊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并发了鼻炎或鼻窦炎。必须结合临床上的其他症状来判断,要注意鉴别。

欲阅览更多医道宗的文章,敬请访问百草居论坛www.baicao99.com,搜索作者——医道宗源

欢迎对本公众号内文章作非商业用途转发,但不得删改后转发,若有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文章版权归医道宗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