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手术后往往应用放化疗来帮助巩固疗效。手术无法将肉眼无法辨识的肿瘤灶彻底清除干净。这就需要借助术后辅助治疗。但是由于手术本身已经对机体造成了巨大创伤,手术后在应用防护栏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临床建议肺癌术后应用生物疗法。但是,部分患者怀疑:肺癌手术后应用生物疗法有效果? 对于出现纵膈淋巴结转移的III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0%左右。尽管,含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据医学临床分析显示,铂类药物的使用仅仅延长了患者约5%左右的生存时间。并且目前标准的含铂类方案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无法完成所有周期的化疗。 肿瘤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运用发展 最早将免疫治疗引入肿瘤治疗的是美国的Willianm Coley博士,他在一例伴细菌感染的软组织肌肉瘤患者中观察到肿瘤的消退。这开启了早期免疫治疗的大门,免疫治疗提高了一种细胞毒性药物替代物的可能。 当前免疫治疗大致分为3类。如: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其中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得最为广泛。医学界对DC和CIK为代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最为火热。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被一组从完整的微生物,细菌衍生物到细胞转因子等高度异源性的分子所诱导产生,绝大多数这类物质通过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从而间接活化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来诱导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是经过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能力。以CIK为代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它能对肿瘤细胞进行有针对性的抑制和杀伤作用,无副作用。 研究对比 通过对35例Ⅲ-Ⅳ期肺癌患者在进行化疗结合DC和CIK与单独化疗进行对比发现,15例综合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1-15个月,而20例单独化疗的患者生存期仅为3-6个月。结果证明,DC和CIK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对肺癌晚期患者生存期具有改善作用。 从较新的临床统计看,在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中结合科学合理的免疫治疗方案,能够明显降低肿瘤患者放化疗的副作用,加快手术患者康复进展,大大改善患者的免疫力,防止肿瘤转移与复发。基于这些优势,免疫细胞抗肿瘤治疗结合其他常规治疗的方案已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