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逝的传统农活

 吴越尽说 2018-07-07

■ 黄雪琪

自古以来,吴江素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之美称。种稻、养蚕是数千年来吴江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要素。

当年,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在几个灰坑里都出土了已经碳化的稻谷遗物,这些实物足以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种植水稻,作为他们的粮食。数千年来,种水稻这一传统农活在吴江农村代代相传。水稻从播种、育秧、移栽、管理移植到收割、登场、脱粒,几十道农业生产工序,而且绝大部分主要依靠手工劳作这一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来完成。于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长期以来作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最生动的写照。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10多年来,伴随着科学种田和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农民逐渐摆脱了从事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这一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生产旧模式。科学种田和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解放了大批农业生产劳动力,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农活也随之消逝。

我作为是曾经的农民,长期以来经历了农业生产从种到收一系列农活的生产实践。于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将传统农活的生产实践情况记录下来,告诉我们的后代。

 

做秧田播种育秧

在水稻传统农活之中,做秧田十分重要。秧田做好以后,将种谷撒在秧田面上,让其发芽生长,称之为播种。

春节过后,一年之中,农民首先要干的第一项重要农活就是做秧田。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凡是做秧田的田块,在秋收割稻以后,进入冬季以前,就将来年用作秧田的田块进行耕翻,让耕翻后的泥土裸露在外,经过日晒雨淋、风霜结冰等大自然的焠炼以后,开春做秧田时,泥土便会很疏松,不板结,便于劳作,而且也容易使藏在泥土中的虫卵经过严冬以后而冻死。

当年种双季早稻,秧田做得比较早。双季早稻秧田必须在清明节前做好。做秧田时,先灌水,然后用牛耙平或者用铁搭将泥块斩成石子状,然后将秧田耙平整,就可以开秧畈。一般秧畈宽在1.52之间,便于将来在秧畈面上拔草。如果秧畈太宽,手臂够不到秧畈中央,秧畈中央的杂草就拔不掉。开好秧畈以后,再用铁搭将秧畈面上的泥块斩一遍,使泥块成瓜子石片状,然后用一块平整的木板,放在秧畈面上,木板两边由两个人弯着腰在秧畈两头双手按着木板徐徐地往前推行,秧畈被木板按压以后,便推压得较为平整。  

做秧畈比较考究的还要用一头装着竹竿的圆滚耙子,再在推平的秧畈面上来回推一次,然后站在秧沟里手握铁锹在秧畈面上不停地塌揉,遇到秧畈面上低洼的地方,就从秧沟里挖点泥土填上,塌平,遇到秧畈面上泥土隆起的地方,把泥土铲掉一点或者用铁锹使劲按压下去,这样做好的秧畈平整光洁如镜,于是便可撒种谷。  

撒种谷一般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农担任,谷粒撒得均匀,谷粒出苗以后生长也均匀。

双季早稻播种时,在清明时节,而做秧田则在清明节以前必须做好。双季早稻播种经过药水浸种处理以后,还要用温水放在柴囤里进行人工催芽,待谷粒上冒出白糜糜的谷芽以后,就将种谷撒在秧畈上,然后撒上一层草木灰,又要用塑料薄膜覆盖住秧畈,几天后,薄膜内青青的秧苗从草木灰里钻出来了,这时才可以将薄膜揭掉。

做双季早稻秧田是项比较艰苦的农活。清明时节,天还很冷,有些时候,早晨起来地上铺着一层白白的浓霜。那时,挽起裤管双脚跨进冰冷的秧田里,好多人都会冷得“哦哟、哦哟”地惊叫起来,这时,只觉得下肢双腿冻得钻心地疼痛,一会儿就麻木了,反而就感觉不到冷冻了,而这时的小腿和双脚常常已经冻得由红变紫了。

单季晚稻育秧一般都在立夏时节进行,这时气候也比较暖和了,赤脚站在灌水的秧田里做秧田也不感到冷。单季晚稻育秧一般不需要催芽,种子经过农药处理以后,就可以直接撒在秧畈面上,秧畈面上的稻谷用铁锹塌压进秧畈烂泥里,不用覆盖塑料薄膜,过了几天,种子的嫩芽便会从秧畈烂泥里冒出来。

农谚道:“秧好半年稻。”秧苗出土以后,必须要加强管理。首先要抓好水浆管理,一般情况下刚出土几天的秧苗,必须要保持秧畈面上不积水。这时秧畈面上如果积了水,由于秧苗刚从种谷里萌芽出来,秧芽既嫩又短,如果秧畈面上积了大量水,就缺乏空气,秧苗容易腐烂。因而,此时的秧苗管理的关键性措施就是做到既要保持秧畈湿润,又不能有积水,如果遇到雷阵雨等较长的阴雨天气,必须及时将秧田内的积水排干。待秧苗长到半寸长时,秧田就可以灌水,灌水以后秧苗在春日阳光下,会迅速地生长。秧苗管理的第二道关键措施便是施肥,秧田一般都要施上尿素等优质化肥,促使秧苗迅速生长。以前,缺乏化肥,秧田里都要施大粪等优质有机肥。秧田管理的第三步是防治秧苗病虫害的发生。要根据不同时期秧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施上农药,防止病虫害危害秧苗。秧苗管理的第四条措施是拔除秧苗间的各种杂草。跟秧苗一起生长的杂草有椑草、三棱草、野荸荠草等杂草。这些杂草如果不及时拔除,不仅跟秧苗争肥料、争阳光空间,影响到秧苗生长,而且秧苗移栽时,很难将这些杂草剔除,便会一起移栽到大田里。因此,秧田拔草一般在整个秧苗生长期间要进行2-3次,才能将夹杂在秧苗中的各种杂草基本清除干净。秧田经过精心管理,一块块长得绿油油的秧田如地毯般铺在田野里,这时的秧田常常散发出禾苗的清香,待到移栽时节到了,便可以拔秧,将秧挑到大田里移栽。

近年来,开展土地流转,实行种粮大户规模化经营,普遍实行机械化插秧,工厂化育秧,传统方法育秧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了节约机插秧成本,许多种粮大户都采用了更为节约成本的大田直播,即把种谷直接均匀地撒播在平整好的大田里,出苗以后就不用再移栽,这是科学种田发展取得的新成果。

 

插秧

插秧就是将秧田里的秧连根拔起以后,洗净烂泥,将秧装满秧担挑到已经耙平的大田里。站在田埂上将秧把均匀地抛向田块里,好让插秧人手里的秧苗插完以后能够随地从田里拿到秧苗继续往后插秧。

插秧在吴江有的地方称种田,也有的地方称莳秧。但不管怎么样称呼,插秧时插秧者要把手里的秧苗均匀地插入大田的烂泥里。

单季晚稻插秧一般在夏至过后这段时间里进行。这个阶段阴雨天较多,正值黄梅时,因此,称之为“黄梅三时”,“黄梅三时”是农村里的农忙阶段。

以前农村里种双季稻,前季早稻插秧时间大都在4月下旬开始插二熟制秧苗,即:紫云英、青蚕豆沤过后当肥料的早稻田,插好二熟制过立夏节。立夏节过后,拔油菜,收获大麦以后,田块及时耕翻,再插双季早稻三熟制秧苗。双季晚稻一般在7月中旬割完二熟制早稻以后,及时耕翻插上双季晚稻秧苗,一般在8月上旬,立秋前后,全部完成双季晚稻移栽任务。因为,过了立秋节以后,气候逐渐转凉,不利于晚稻秧苗生长。如果移栽时间拖得太晚,就会严重影响到后季晚稻的产量。

插秧一般都有体质健壮,腰背柔韧好的年轻人来担任。插秧时,从早到晚弯腰手跟脚在同一处不停地劳作,插一天秧苗,到了傍晚时分不仅感到腰酸背疼,眼泡也常会浮肿。壮年男劳动力负责挑秧和耙平田块的农活,中年以上妇女则在秧田里负责拔秧。

农村里一般农活都上前行进。如:耘苗、割稻等农活都是从后往前行进。谁干得快,谁就排在前面,唯独插秧这农活是往后退的。插秧时,左手握着秧把,右手将左手分出来的秧苗,一棵棵地自左往右插在田里,这时右脚往后退一步,插好六棵秧苗,右手又从右往左插好六棵秧苗,左脚也往后退一步,插秧时双手双脚都要密切配合好。古诗是这样描述插秧情景的:“赤脚双双来插田,低头看着水中天,行行插得齐整整,退步原来是向前。”插好的秧苗横要成行,竖要成一条直线,而且,秧苗不能插“落坑株”,将秧苗插在双脚陷的泥坑里,秧苗根插得太深,不利发棵生长,也不能插得“绵株”,所谓“绵株”,就是秋苗插得横在田面上,受阳光照射面积大,不利于秧苗活棵生长。

城里人没有插秧种田的经历,一般城里人都不知道插秧最快的人是排在最后面。那时生产队里有几个苏州插队知识青年,一次有个苏州知青的母亲来乡下看望她儿子,那天,天比较热,这位知青的母亲撑着凉伞,手里握着块手帕,走了不少路,去看她儿子插秧,大田里好多年轻人都戴着草帽弯着腰在插秧,她在水渠边上,远远地望去,也辨不清在这群年轻人中谁是自己的儿子,便问挑秧的,挑秧的指着说:“在田里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就是。”那知青的母亲看见儿子插秧排在最前面,心里真是很高兴。吃中饭时,还特地表扬了儿子,想不到竟引来一阵笑声。这位善良的城市母亲,她哪里知道,插秧排在最前面,却是插秧最慢的一个人。

插单季晚稻秧苗,一般株距和行距间相隔较大,节省了稻种和秧苗,也有利秧苗移栽以后充分吸收阳光,促进生长。而当年插双季稻秧苗,以为秧苗插得越密,产量就越高,因而,大力提倡密植,一般要求一米之内要插13棵秧苗。每天傍晚有队长、记工员进行丈量密植情况,谁插得秧苗如达不到密植要求,不仅要受到批评,而且要扣工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分密植过了度,由于缺乏光照,如果肥料跟不上,将来不仅稻穗长得小,谷粒还不饱满;如果肥料施得多,过分密植又容易倒伏或者容易疯长,长的谷粒也都是瘪谷,因为,过分密植的秧苗,缺乏阳光照射,容易患水稻“纹枯病”。“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过长时期的调查研究,种双季稻的产量不如单季稻。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双季稻,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面进行废除,现在实行的都是一季麦或菜,一季单季晚稻。

时至今日,很多老农谈起当年种双季稻那段艰苦的岁月,都会说:“种双季稻真苦啊!”

种双季晚稻,正值一年中最为炎热的阶段,一天到晚双手双脚浸泡在滚烫的施有稻草泥、猪灰和挥发着浓浓辛辣气味的碳酸氢氨化肥的田块里插秧,常患烂手烂脚的疾病。小腿上常生有许多黄水疮,又痛又痒。而插秧的大拇指和食指,插一天秧要数万次地将手指在烂泥里不停地摩擦。如若手触碰到田块里遗存的碎砖瓦片、蚌壳螺丝壳,甚至是碎碗瓷片和碎玻璃片,手指就被划破划伤,溃烂流脓,这样的病患,插秧的人几乎人人都会遇到,那时,手指最疼也得坚持插秧。试想,如果大家都因为手指疼痛而不插秧了,生产队里这么许多插秧面积怎能完成任务?双季晚稻插秧,季节非常紧张,当年流行一句口号“时间就是产量”。公社、大队经常召开现场会,广播喇叭里也经常表扬那些有病不下“火线”的好社员。于是好多人手指溃烂以后,吃了晚饭用缝衣针在火上烧一下,叫别人刺破脓包,将脓挤干净,擦点紫药水以后,第二天,溃烂的手指套上一只橡胶手指套,忍着疼痛又去插秧。

收割双季早稻,无论割稻、挑稻都是重体力劳动活,大热天,干着这些重体力活,浑身上下的衣服常被汗水浸透,有的甚至中暑昏倒在田间。种双季稻的艰苦,一直深深地印在老农的记忆里。

 

耥苗和耘苗

  插秧过后一星期左右,大田里要施一次活棵肥。施肥数天后,秧苗开始返青。这时,先进行拔草和移苗补缺,将大田里刚萌发出来的杂草拔除。发现有缺棵的,就从浓密的株苗里拔出几株苗及时补上。稻苗返青以后,遇到阳光充足,水浆管理均匀,秧苗茁壮成长,远远望去田野里一片葱绿。

大田禾苗施了返青肥以后,生长十分旺盛,这时,便进入了耥苗阶段,在吴江耥苗也有的地方称之为耥田。如果这时不及时进行耥苗,过了一段时间,禾苗分蘖长高了,耥耙在禾苗间来回推拉就会伤到禾苗,再说,田里肥水充足,杂草也疯长,如果不及时耥苗,杂草长高长大了,也不易清除。

耥是用木条做成两头微往上翘,两头又略尖的长约50公分的传统农具。耥板面上设置铁环,便于装上竹竿。耥苗时,耥苗者手持竹竿,将耥伸在两棵禾苗间隙内不停地推拉,随之,泥土被推拉疏松,杂草也漂浮起来。耥苗农活相对比较轻松,劳动强度不大。耥苗时是站着干的农活,不会弄脏衣服,仅需卷起裤管赤着双脚,站在水田里劳动,所以干耥苗这项农活,农民看着满眼绿油油的秧苗,心情也感到十分舒畅,阵阵东南风吹来,飘来稻苗清香。因而,过去在耥苗时,农民都会一边耥苗,一边唱起山歌。一块耥板四只钉,抽出抽进苗青青,耥掉鸭舌头、牛毛草,夜夜眠, 耥剩六棵苗青青,好像宣统皇帝坐龙庭。耥苗时,田野里山歌此起彼伏,有的还唱起了情歌,四季歌等,充分抒发了农民热爱生活和轻松愉快的劳动情感。

耥苗过后,过不了十天半月,便要进行耘苗。这时,稻苗已经长到近膝盖高了,如果稻苗再继续长高,弯腰去田里耘苗,不仅尖尖的苗叶会戳痛面孔和双眼,而且,生长躲藏在稻苗旁边的杂草也不易发现而疏漏,长时间弯腰拔草易腰酸背痛,所以,跪着耘苗是农村里一代代传下来的习俗。  

农谚道:“耘田落跪当狗爬。”耘苗时,穿得衣服都比较破旧。双膝跪在稻苗田里,一会儿双腿就淹没在烂泥之中。如果田块里刚施上大粪、猪羊灰等,那浓烈的灰臭气味扑面而来。

“肥是农家宝。”老农跪在施着粪灰的田里,是不会有什么埋怨声的。他们此时想到的是,肥料施得多,稻苗长得好,秋后就可以多收粮。有的老农耘苗时还哼起了:“耘苗么要唱只耘苗歌,两只大腿要在烂泥里拖,眼观六棵看得清棵里椑,两手弯弯去耘六棵。”这样的山歌。

耘苗时双膝跪在田里,不弯腰,因而也不太会腰酸。双眼仔细搜寻眼前稻苗间生长的各种杂草,及时拔除后,双腿也随之往前移动,稻苗间留下了一条拖腿路。耘苗时,为了防止尖尖的苗稍刺扎脸和眼睛,每人头颈里都会戴一只用竹编的“苗托”。“苗托”戴在脖子上,就可以隔开稻苗与脸部的接触。

在当年耘苗的岁月里,用布票剪布,一般人都舍不得穿长裤耘苗,因为若穿上长裤耘苗,一天不到,裤子就破了,而穿短裤耘苗,露出大腿的皮肤比较嫩,跟粗硬如刀的稻苗叶常时间摩擦后,大腿上就会划出一道道血印,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妇女。于是在耘苗时腰间穿戴上一只用竹片做的“竹马”,“竹马”穿上以后可以将稻苗与大腿间隔开来,有效地防止稻苗擦伤皮肤。

耘苗时令人讨怨的是蚂蟥叮咬,这蚂蟥藏在稻苗间,神不知鬼不觉就爬到小腿或者膝盖大腿上。蚂蟥开始叮咬时都没有知觉,当觉得腿有些痒时,用手一摸,“啊”,腿上竟叮了一条蚂蟥,而且吸足了鲜血,象“紫茄子”般挂在腿上呢!所以,耘苗时,必须时时小心蚂蟥的叮咬。我时至今日,在右小腿和右膝盖上各留下一个褐色坚硬的疤痕,这些是当年耘苗时腿和膝盖上被蚂蟥叮咬后留下的“杰作”。

耘苗时还要提防“头三骚。”头三骚“是稻田里的虫子,浑身白白的,两头尖尖的,身子长得一节一节能弯曲,耘苗时双腿双膝如果碰到”头三骚“,被它蜇咬一下,痛得会跳起来,被咬的皮肤马上会起一个红疹疱。

耘苗时还令人头疼的是“蠓蚨子”,“蠓蚨子”属蚊子类的飞虫,但比蚊子小的多。早晨或黄昏成群结队地在田间飞舞,常常如一块乌云或一团雾在田间飘来飘去不停地游荡。耘苗时,人体身上和头上出的汗比较多,而这些酸臭味最能吸引“蠓蚨子”围过来成群地叮在你头上或身上。头上若是被一群“蠓蚨子”叮上后,头皮顿时会发胀,脸会被叮咬得红肿,用双手拍打也没有用,只得挖起一块烂泥往头上、脸上抹,才能较好地对付这小小的“蠓蚨子”叮咬。

耘苗时常在夏季高温阶段,尤其在下午1点多钟,若是在田岸、地墩的西边田块里耘苗,炙热的阳光照射下来,跪在田里,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汗水渗透了衣服。幸好,江南农村田间小河比较多,那时候的河水比较清澈,实在吃不消,就到附近的小河里浸泡一下,洗刷一下身上的汗水以后,会使人感到凉快许多。

耘苗这活算不上累,但耘苗时的艰苦情景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秧苗活棵生长以后不久,就要施上化学除草剂,田间各种杂草全部被杀死,因而现在种田也用不着耥苗和耘苗了,农村里的老农感慨地说:“现在种田的农民也幸福,多亏了科学种田!”。

 

脱粒

脱粒是秋季水稻收获劳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秋收时,将水稻用镰刀割倒铺,就是将成熟的水稻割倒在田里铺在倒茬上晒。当铺在田里的一堆堆水稻已经比较干燥时,就将水稻扎成一把把的稻把后,由壮劳力将水稻挑到脱粒场上叠稻堆,然后,随时组织劳力进行脱粒。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农村里还没有通电。那时候的水稻脱粒,主要传承世世代代掼稻的落后脱粒方法。两人将谷桶抬到田里,一人或多人割稻,将割下的稻把交给掼稻的男劳力。掼稻者扬起稻把,使劲地将稻把往铺架在谷桶里的一块木板上拍打,成熟的稻谷受力拍打以后,谷粒便会从稻把上脱落在谷桶里。待谷粒在谷桶里堆积到一定的数量,就用竹淘箩担装盛,淘箩装满谷以后挑回家。秋天收割时节,一般都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就将新鲜的稻谷倒在场地上进行摊晒,稻谷晒干以后,用风车扇去稻谷内的瘪谷和杂物,经过扬筛等工序,就可以将稻谷装在谷囤里储存起来。

传统的脱粒方式掼稻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效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比掼稻谷省工省时的脚踏脱粒机在农村普遍推广开来,脚踏脱粒机有一块踏板,踏板两头用机械手臂连接大齿轮,大齿轮由人工脚踏滚转后带动脱粒机上的小齿轮,从而使滚桶飞快地转动,稻把放在滚桶上,就能将稻把上的谷粒脱掉。后来,农村里通了电以后,电动脱粒机就在农村逐渐推广开来。

电动脱粒机又称轧稻机,一般每只脱粒机配上一只7.5匹马力的电动马达,用三角皮带连接带动脱粒机上的长滚筒轴承。脱粒机滚动上都焊接着一把把刀状的切片或者是特号粗铁丝弯成“U”型,焊在滚筒上。合上马达闸刀,带动脱粒机滚筒飞快地转动起来。轧稻的人手握稻把将稻穗部分放在飞转的滚筒上,一边不停地翻转稻把,一会儿,稻把上的稻谷就全部脱粒掉在脱粒机底下和抛在机器前面的场地上。

电动脱粒机,马力大,一台机上可以4个人同时上机脱粒,脱粒速度比较快。如果遇到下雨天,稻把受潮或者倒伏的水稻,由于稻把既潮湿又软,轧稻时要格外小心,必须小心翼翼地操作,如果也象干燥稻把那样把稻把放在滚筒上,滚筒会将稻把一下子吞滚到滚筒里,这时,轧稻者见此情景必须立即松手,放弃稻把,否则连手和手臂都会一起滚进滚筒内,这样的工伤事故,几乎一个公社每年都有轧湿稻或轧稻者粗心大意手或者手臂被轧稻机轧伤的事故发生。

稻子脱粒时,一般要一至二人负责搬稻,要从稻堆上卸下稻把,抱起一大堆稻把放在脱粒者的身后,可以方便脱粒者随时随手拿到稻把来脱粒。脱粒者将稻把脱粒干净成为稻草柴以后,一般随手往身后甩,于是要配上搬柴的人。一般四个人脱粒,也同时有两个人搬柴或者捆柴。这样脱粒者身后的场地便会空出来,否则,无人搬柴,柴草越堆越高,如若跟稻把混合在一起,便会影响到脱粒的进度。

搬柴者将稻草柴搬到一块空地上,会有年纪比较大的男劳力负责叠柴堆。当年的稻草柴有三种用途。一是青白干燥的稻草柴留下叠一个柴堆,专门用来冬天喂牛和猪,将稻草柴轧成柴糠,拌入瘪谷糠一起用来喂猪。二是一般的稻草柴,分发给社员用作烧草,因为,当年既没有煤气灶,有又没有电饭锅之类的家电,社员家里烧饭炒菜主要靠稻草柴。每16个稻草把捆成一大捆,当天按人分到户。三是受潮和霉烂的稻草柴,堆在一起后,用于窖柴河泥,当作肥料。

脱粒机前的稻谷,有专人负责用尖头铁搭和铁锹将其扒出来,防止脱粒机滚筒底下和机前稻谷堆得过分多了以后,影响到脱粒。同时,在脱粒机前或一侧的空地上,有两人握住两头伸出来的竹竿的一只大竹筛,由一人负责将堆积起来谷堆上的稻谷用巴斗盛装以后倒入筛内,经过大竹筛筛过以后,将筛内留存的稻草杂物抛掉。如果脱粒的稻谷比较干燥,就随时将初筛过后的稻谷进仓。待天气晴朗,麦菜秋种任务基本完成时,就将生产队仓库内的稻谷用栲栳掮出来,铺在水泥场地上摊晒,一直摊晒到可以运到粮站出售了。这时两人面对面持大竹筛各站在一条长凳上,前边放上一台排风机,排风机打开后,几人轮流将稻谷倒在大竹筛内,谷粒从竹筛里落下来时,排风机吹出的大风,将稻谷内的瘪谷细小的乱柴和杂物都被大风吹到一边。这时,有人专门负责打扫,及时将瘪谷和细乱柴等打扫在一起。稻谷经过这么一番处理以后,便成为干燥,颗粒饱满,干净符合国家收购标准的余粮或者公粮,用水泥船将这些稻谷一船船地运到粮站出售。

社员的口粮,按上级规定的数量,扣除已经分到户分到人的部分,其余在秋收结束后,由生产队会计进行结算,将社员剩余的口粮全部分到户。秋收秋种结束后,生产队的水泥场地打扫干净,生产队仓库里留存的来年用作种子的稻谷以及用来喂猪的饲料粮也都存放好。稻谷面上盖上用散的生石灰白白的谷印章,用作记号,如果谷堆被动一下,谷堆上的印章立即会留下动过后的痕迹。

现在秋收收割全部实行机械化,从而省却了秋收晚稻从收割、搬运到脱粒的十多道繁重的体力劳动。农业实现机械化,使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得到真正的大提高,农民也真正摆脱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这种落后、繁重的农业生产方式。

(原载《吴江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