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业潜规则:黄土高原上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抗污染风波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7-07


全文字数:   3017

阅读时间:12分钟

坐稳了没?要开车了哦


专家言

        2017年8月16日,受朋友之邀,到山西阳泉盂县康泰来农业科技公司做食用菌技术指导。因这个公司一年多来在制包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红霉绿霉感染,严重的可达到30%以上。但对于控污染这样一种事情,对我来说根本上就不算是一种大事情,因为控污染是我的专长,单从湖南仕林公司在我去之前也是到处红绿一片,但经过我的治理,制包污染率可控制在1%左右,对于山西的控污染我就更不把它放在心上。可就是这满不在乎的心态存在,却酿成了山西控污染一事,出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令我至今难已忘怀。时至多日,今想把这一事的前因后果给大家展示出来,以启迪各个方面的当事人,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你要面对的人和事。

     ——吴荣宇  河南省焦作市食用菌医院

查控污染源

       8月18日上午,笔者陪同康泰来公司领导,查看了公司的制包、接种、净化、发菌库房、出菇棚以及堆集成山的前段污染废料。我从她们的制包、接种及发菌库棚的设施状况来看,大致规纳出了出现批量污染的成因所在。

       为铲除杂菌污染源头,首先指使员工用消毒液对强冷、予冷、净化间、接种间等相关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又开启臭氧、紫外灯进行常规消毒2天,第3天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空白斜面试管放在相关区域打开试管约20分钟后封闭试管,放入恒温箱中培养4天后发现,放在小接种间的测试样品,竟有几十个杂菌菌落霉点,而在其它地方的测试样品杂菌几乎没有,如图: 1

       是什么原因造成接种间灭菌效果差呢?而其它地方的杂菌又很少呢?

       为了弄清楚杂菌是如何进入接种间的,我带着诸多疑问对净化间进行了细致查看,公司原设计的两个接种间出包口只用皮带封口,而外边的接包场所也按有紫外灯消毒,按常理杂菌是很难进入接种间的,但接包间的外门已被运包车撞坏多天而封闭不严,因而即使在灭菌后杂菌也很容易进入到接种间。原因找到后我立即向公司领回报,争求领导同意后并按排师傅对两个出包口安置了封门。之后,我又对净化接种间进行常规消毒后重新对环境进行测试,结果效果很好,几乎看不见杂菌,如图: 2

出师不利

        初到康泰来的制包生产,老板想用全废料制一锅平菇袋,如果能用,计划前段那几大堆废包料全部用于平菇生产。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心中对废料处理制袋毫不在乎。由于自已的大意,又加上生产上相关责任人操作失误,造成第一锅开门后有30%左右的袋口环盖脱落,基料也洒落底板上许多。第二锅灭菌中期又出断电约20分钟左右,我又叫他们延长保温3个多小时共17小时之多,110度保温温度,按正常情况下第二锅应该没问题。

       在接种时,老板想让这一批袋子往棚内接种,偏偏这个棚又是阴阳棚,阴棚是正出菇的平菇袋,阳棚是须要接种的袋子,如果要消毒,势必对出菇棚的平菇造成伤害。因此,我就大胆地作了开放式带菌接种的尝试。接种时完全靠过硬的操作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因为在不消毒的环境下熟料接平菇菌我也经历过几次,没有出现过较多的污染。结果接种7天后出现了部分污染,接种12天后袋中间又出现了许多花袋感染,属于明显的灭菌不彻底污染,7天后那些污染应该是那些爆袋虽经严格处理,杂菌还会进入许多是必然的。

        到底是哪种原因会造成灭菌不彻底呢?后来我经过几次观察,是灭菌控制器运行有问题,当时给他们说灭菌升温须3个多小时升至110度再保温最好,可我观察到他们的实际运行是68分钟就升到了保温温度。因此,灭菌柜内的保温温度是一种假温度。也就是说,因送气太猛,柜内空间快速达到了保温温度,而袋内可能还要须几个小时才能达到设定值,不管怎么说,两头接种的平菇袋,如在接种10天以后出现花袋感染的,那就是灭菌上出了问题,这也是常识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老板可能从心里对我产生另一种看法。

对比后的班后会

        公司主要是以生产香菇棒为主,发好菌转好色的香菇棒发往美国出菇。我的朋友孙老师在美国负责管理。为搞好公司里的制棒生产,老板特意把孙老师从美国调回来,组织指导一下公司里的生产工艺,因为孙老师的技术工艺,已经在老板的心里得到了认可,也就是说,我的朋友是来帮助我完成生产任务的。

       当孙老师来了之后,我们两人进行了工艺技术层面上的全方位交流。但由于各人所从事的技术层面上的差异,两个人总谈不到一起,在有些重要技术层面上出了分歧。可是老板又特别相信孙老师,我也只能顺水推舟。在9月10日,公司召开了班组长和公司管理人员会议,在会上,老板简要谈了一下公司近几年经营的现状以及今后公司的计划安排,然后由孙老师和班组长共同商议过去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要求,总之,完全是按照孙老师布置的生产方案执行。并且,孙老师在会上说:“污染率只要不超过5%就是成功了。”

       9月13日,孙老师监督完成了第一批的接种任务,以后每天两锅9000多棒,接种按设定方案进行。

      9月16日,孙老师要去美国了,他走后一切操作管理工艺不变,因为接种时间太短,暂时还看不出污染率是多少。可是,当时间进入到9月23日时,发现第一天接种污染的坏袋较多,因香棒是井字型堆集发菌,我们检查坏袋暂时只能检查表层的坏袋多少为参照,来估算一下污染率多少。从接种12天的检坏包的基数大都超过了5%,而且有些已经超过了10%以上,接种污染的情况完全超出孙老师的想象。但是,也是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他对一些控污染的认知与我的认知存在着原则上的分歧,所以,出现污染率偏高是必然的。

       根据这种情况,我给老板作了简单扼要的说明,在得到老板的许可后,24日、27日在这两天接种过程中我从净化工艺、菌种处理工艺、点种工艺和套袋工艺作了一些改动,并严格监控执行。一时间,可能员工还适应不了我的这种工艺要求,也可能组长把车间里的情况汇报给了老板,于是就出现了27日快下班时,老板召开了未通知我参加的班后会。据后来工人们反映,在会上老板对员工讲,一切工艺要求还是按照孙老师的要求去做,不敢按照吴老师的方法做。

       回忆27日当时情况是,就在老板组织接种人员开班后会时,我无意之中进了净化间,目的是想看一下她们完成工作的情况,结果却引得所有员工的哄堂大笑,我也不知为什么,老板在场,菌种组的人员也在场。不过,当时我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看一下各个系统的卫生情况搞得怎么样。

       会后第二天,老板也向我道出了实情,想一切还按照孙老师的办法做,这样工人操作起来习惯了。此时我也就想通了,既然老板这样相信孙老师的工艺,只要有一天完全是按照我的工艺要求操作就行了,最后作个对比吧。

       我想信我不会失败,因为这么多年的控污染直觉告诉我,我一定会成功。

结果喜人

       在香菇棒发菌方面,我对库房管理人员有一个要求,即在5一7天要查一次污染棒,并写出污染类别和状况,到10一12天再查一次,这些检查,都是以每个库房的上层坏袋数为基数作记录,每个库房一共放菌棒10026个,上层可查棒数为513个,最后脱袋时再查一下坏棒数,整体的污染状况就一目了然。

        通过前两次检查,孙老师指导的污染率均超过5%,而我指导的1一6库房,因是24日和27日接的种,到10月8日才11天,其污染数还是零。

       由于我从以前的单位来到康泰来公司后,以前公司那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老板又打电话叫我回去,于是,我就在10月9日又坐上了南下的列车。

      10月24日,我又叫那里的朋友,把脱袋后的污染结果统计表给我发来,前后对照都是以1一9和1一6两个库房为参照,1一9是孙老师指导的,1一6是我指导的。

       1一9房,第12天检查污染棒37棒,占比7.2%

       1一6库房,第11天检查污染棒为零

       1一9库房,脱袋时检坏棒532个,占比5.3%

       1一6库房,脱袋时检坏棒84个,占比0.84%

    如图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