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灸之”的本质,是学习艾灸的必要前提!

 昵称G5Hx6 2018-07-07

​大家好,这里是老顽童聊艾灸


我们从事艾灸行业或者个人喜爱艾灸疗法的朋友,逢人便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灸之”。这句话可以说在艾灸人士的朋友圈里,应该经常被刷屏。

那么,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是艾灸比针刺和汤药都要好吗?

如果从应用范围来看的话,显然是这样的。那么,“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灸之”这句话是如何来的呢?对于我们学习艾灸,应用艾灸有什么意义没有呢?下面,我们先来聊一下针刺。


大家对于针刺,或多或少都有过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乃至目前社会上,“针灸”一词在广大人民心中,就是针刺的同义词。


因为针刺疗法真的是深入人心的。那么,既然“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灸之”,为何艾灸普及的速度远远不及针刺呢?原因很简单,一个是费时,一个是费事!


针刺,大家都清楚,它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理的。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是肤浅的刺激穴位就能治病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大家想一下,死人有穴位吗?刺激死人的穴位有效果吗?


所以,针刺的原理,它不是刺激穴位。而是通过针刺穴位,传导经络,从而刺激脏腑,调动我们人体自有的元气!使人达到自我修复的目的。


所以,针刺和艾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针刺本身不会产生能量,完全是通过调动脏腑的功能、调动我们人体本身的元气来进行调理的。虽然针刺也有“补泻”之说,但是最多只是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如果是脏腑虚弱,没有办法调动元气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用针的。所以,针刺一般多是用在身体强壮,患有实证的人身上。


那么,我们再来说一下汤药,也叫中药。


说之前,先说一下,为什么叫中药?现在的理解方式,应该是“中医理论下的药”。其实,这是比较肤浅的。其实,药分三种。层次最高的,是我们人,身体自带的,通俗的讲,就是情志,这个药是“上药”。用对了,就是救命良方,用错了,就是自饮鸩毒!心病还须心药医,我见过的女性问题,90%多的病因,都是来自心情沉闷,爱生气。而我们常说的草药,属于“中药”,而虻虫水蛭之类的动物入药,则被称为“下药”,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是轻易不会去用的。


汤药,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草药的自身归经药性,经过脾胃的吸收运化,传达病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人的脾胃不能太虚弱,否则就无法将药性传导。大家要知道,久病必伤脾的道理。当一个人久病以后,脾胃已经虚弱的一定程度了,这时候吃药已经吸收不了或者吸收的速度还没有疾病发展的速度快,所以汤药的局限性就在这。那么针刺呢?同样的,上边已经说过了,虚弱的人扎针是不能调动元气进行身体恢复的!所以,针刺也是有它不能达到的情况。


那么,艾灸呢?


艾灸的调理原理,和针刺有相同的部分(通过穴位刺激调动脏腑功能),另外,大家看“灸”字,下边是一个火。火本身从属性来讲,就是一种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来看,这种能量(带有和人体一致的短红外,产生共振)传达给人体以后,会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能量,增强人元气的生发!这是针刺所不具备的。


而艾灸又不用通过脾胃才能对人体产生干扰,所以,即便是脾胃虚弱的人,对于艾灸疗法来讲,也是适合的。


这也就是“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说法的本质!并不是说,在所有问题上,艾灸比针刺和汤药效果更好,而是说的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只有艾灸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聊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对于某些症状,针刺和汤药不是说用了以后会有反作用,而是效果甚微。事实和理论都多次证明,只有艾灸,无论寒热虚实,都是可以调理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顽童聊艾灸,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