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起源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cqyuanye 2018-07-07

中国的文字具体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证。古代传说仓颉造字,但文字的形成绝对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我们可以将仓颉视为上古之际创制文字的许多先民形象的集合。

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我们对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了更准确的认知。


远古岩画

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第一次给出了“汉字六书”的概念,系统性发现了汉字造字的规律,这其中最为原始的一项,就是“象形”。

位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地的古代岩画,距今已达一万年。这批珍贵的岩画大部分属于图画的范畴,但也有一部分,已经属于略具抽象性的表意符号。但由于太过久远,是何人留下了这批石刻,与中国文字究竟有没有关系,都是没有定论的事情,这些岩画也难以断定为是文字。


象形符号

现当代考古发掘中,历史学家们发现了很多象形符号,其含义如何,不可蹙然断定。但毫无疑问,这些符号正是中国汉字的前身,一些符号已经有了“会意”的痕迹。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距今四五千年之前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所发掘出的陶尊上的符号,这些陶文与古文字已有相似之处。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旦”字,如果这个假说正确,那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会意字。


商周文字

商、周时期,我国已然拥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从殷墟发掘出的15万片甲骨,记录了殷商宗教祭祀的方方面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伟大;篆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篇篇金文,又向我们证明着周代礼文化的深远影响。

按照较为准确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商周时期的文字,分为以下三类:


  • 甲骨文(祭祀文字)

甲骨文是一类相当特殊的文字,适用于宗教祭祀场合。商代迷信巫鬼,统治者达到了 “事必占”的地步。在占卜的时候,由巫师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上钻孔焚烧,依照骨片上的裂纹给予具体解读,最终将占卜结果刻在龟壳之上。

但,有很多证据表明,这只是一类应用场景单一的特殊字体,商代已经有了像是竹简这样的书写载体,相应地也有不同的书体。到了周代,西来的周人不惯于用龟壳占卜,而改用蓍草,所以从周代起,就不怎么见到甲骨的踪迹了。


  • 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的勃兴原因有二: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青铜被广泛应用;二是周人重礼乐,青铜器作为贵重的礼器,承载了礼乐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度竟达近500字,记录了周宣王即位之初,请叔父毛公协助处理政务并赐予鼎器的故事。


  • 简帛文字(册典文)

《尚书·多方》:“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的书籍。甲骨文中的“册”和“典”字,都写成一排竹简被绳子贯穿的样子,可以推断出,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竹简这种载体,且被用以记录重要的文献档案。

但是,商代到西周早期的竹简,却一直不曾现身。有学者怀疑,与甲骨文相比,这批册典才是商代最重要的文字资料,竹简这种载体的保存上限可能导致了无法遗存至今。

现存的简书,大都是战国到两汉期间的,如近些年引起轰动的“清华简”(战国时期楚简,现馆藏于清华大学)。由于竹简不被应用于祭祀占卜,也不具有礼器的性质,所以书写较之甲骨文、金文都显得日常随意很多。春秋后期,诸子百家兴起,他们传道授业、著书立说,无不使用竹简作为材料。使用的频繁,加上书写工具的更变(从刻刀到毛笔),促进了字体从篆书向隶书的演进(隶变)。


秦隶

秦人地处西方,在文化上多继承于宗周故地,所以文字最接近于西周,官方使用的文字被称为秦篆(或大篆)。秦统一六国后,面对天下分裂日久,各国文字不统一的局面,采取了“书同文”的政策,以改进版的小篆统一了天下文字。小篆的代表作品,是李斯的《泰山刻石》。

但后世的很多考古发现都证明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政策。秦代真正大规模使用的文字,是便于日常书写的秦隶。

如2002年在湖南里耶发掘处了大批秦简,其中最为有趣的是秦统一前夕,基层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二人写给兄长的家书,抱怨在军中用度不足,让家里快些“寄钱”。这封书信就是用秦隶写成。

由于秦用文法吏治国,需要大量使用文书档案,小篆以线条书写,并不能适应如此高速、大量的应用;所以这一时期的书体出现了简化的趋势,如变线条为有一定顺序的笔画,变弧形为方折等。

以上是我对汉字早期源起的一点总结。秦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基本上就稳定下来了,就不在我们探讨的范围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