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内种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 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 一面是泥金‘百寿图’, 是头等的。” 缂丝, 因其织造时如同被刀雕刻过的丝绸, 因而又称为“刻丝”, 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史上的巅峰技艺。 其织造过程极其精细, 据说当时为皇帝制作一件缂丝龙袍, 就要花上390个日夜, “一寸缂丝一寸金” 其奢侈程度堪比“丝织界的爱马仕”。
《中堂 金地百花寿》 然而缂丝发展到今日, 只剩为数不多的人依旧在坚守, 其中现年79岁的王金山, 是缂丝业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 在缂丝业已经60多年了。
1939年, 王金山出生在姑苏一个普通家庭, 家里兄弟姐妹六个, 他排名第四, 从小受周边区玉雕、剧装戏具、 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8 岁那年就爱上了作画、 写字,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艺术家。 《中堂 金地牡丹群蝶》
17岁时,因家庭贫困, 父亲把他送到苏州刺绣研究所当学徒, 师从沈金水, “当时还没有非物质文化传人这一说, 选择缂丝时, 自己还根本不知道缂丝是什么, 只是听人说缂丝是文化瑰宝, 学好了可以成名、成家。 于是就开始头脑发热”。 就是这样一个“头脑发热”, 却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真正了解缂丝工艺之后, 他深刻认识到缂丝的繁复冗杂、 磨人费力, 却也深深地被缂丝的华美所惊艳, 从此一见倾心。 《飘带观音》 “如此精美的缂丝作品就是用这种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木机织出来的, 这种反差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 给了我以一种难言的跃跃欲试感。”
《海棠双鸟》 但是缂丝易学难精, 自古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 16道工艺流程, 一个熟练工一天只能织出一两寸, 遇到复杂的图案一天只能织几厘米, 一般学徒学艺三年才能基本上手, 学艺十年才能织造出像样的作品, 想要成名成家更需要自己的造化和悟性。 《韦陀菩萨》 过于繁琐费时所以被人们冷落, 被时代束之高阁,任凭落灰。 而真正能被时间筛选后留下来的人, 都是专注,耐得住寂寞的人。 一年时间不到, 当初和王金山一起学徒的20多人, 走了一半。 后来又由于各种原因, 本来用于出口的缂丝无法出口, 看不到出路的同门师兄弟纷纷转行, 到底是死守断路还是弃之另觅出路, 王金山陷入了摇摆,纠结中。 某天当他路过缂丝生产室,看着年迈的师傅一个人对着二十几台老旧的缂丝机器的时候,他内心极为不舍和震动。 这是一个文化的继承,一个手艺的延续。 如果没有人坚守那么这个技艺就会断层,必须有人来承担起这个延续历史的使命,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缂丝湮灭在历史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就由我来做缂丝业的状元吧, 哪怕整个行业就只有我一个人。”
整日操纵织机, 努力分清手下成千上万的丝线, 因为眼睛长时间地看着经纬纵横, 导致他看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丝线, 不分白昼地缂丝, 甚至让他出现了幻听幻视。 每次关掉缂丝室的门走下楼, 都会听见楼上传来吱嘎吱嘎的纺织声响, 当他上楼开门又空无一人, 连做梦都梦见在缂丝。 那段时间, 王金山好似走火入魔, 但是天道酬勤, 正是这段时间的付出为他 奠定了之后成为大师的基础。 他像孤胆英雄般一个人战斗, 没有人和他争这个行业的状元, 他却一直在和自己较劲, 发誓要将缂丝传承下去。
有一年, 一位日本朋友前来工厂参观, 仔细端详着王金山的缂丝作品《寿星图》, 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连声称道:“缂丝王!缂丝王!” 王金山在日本缂丝业是公认的大师, 而这幅作品现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寿星图》创造了“移纬法” 改变了千年来缂丝两面一样的传统 因为技艺突出, 王金山被任命为厂长, 他积极推广缂丝, 缂丝厂在王金山的带领下, 大宗商品“缂丝花腰带” 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改良, 产品畅销日本市场。 《宋 八仙图》 他成为了一张中国名片, 多次被邀请去国外进行缂丝艺术表演, 在奥运、世博等国际活动中进行展示, 赢得海内外的高度赞誉, 国际友人翘起大拇指赞美说: “这才是中国的真功夫!”。 《宋元 竹子双翁图》 如今,他已经是大师级别, 有诸多称号和荣誉, 但是他从来没有消退过, 对缂丝一分一毫的热情, 也没有降低过对自己的要求。 他的一生见证了缂丝的起起落落, 有人称他为: “一部活着的中国当代缂丝断代史”, 便是对他最合适的比喻。 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却做到了极致,这就是大国工匠。 (本文作者:匠小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