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 解放前的缂丝发展 缂丝亦名刻丝、克丝或克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人们都习惯地把这种织造方法称之为“通经断纬”。用这种工艺缂织书画,风格别具,极为精美、故又被誉为“织中之圣”。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 明代,苏州已是主要产地,当时齐门外的陆墓镇,就盛产各种精美的缂丝产品。在苏州缂丝行业中,名匠有朱良栋,吴圻。落款“长洲朱良栋制”的《瑶池献寿图》,落款为“吴门吴圻制”的《沈周·蟠桃仙》,均是缂丝的优秀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官。清代,成立苏州织造局,自乾隆二十年(1755)起,至光绪十二年(1886),苏州办解缂丝品26批,每批多者一二百件,少者三五件,织物主要是蟒袍、马褂、补子等。民国年间,苏州缂丝业衰弱,匠人稀缺,生产的品种寥寥无几。 解放后缂丝的发展 解放后,缂丝技艺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1952年,苏南美术工场邀请缂丝艺人王茂仙到无锡,恢复缂丝的制作。1954年,苏州市文联下属的刺绣小组,请来沈金水、王茂仙等人设立缂丝组,开始从事缂丝授艺和专业生产。经抢救恢复生产后,沈金水首先缂织出一幅《金地牡丹》,被赞为“缂丝之冠”,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王茂仙缂织的《鹅竹》中堂,也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缂丝组不久随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转入刺绣研究所。到60年代,缂丝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1962年初,缂丝《天坛》在北京团城展出,获得了国内艺术界的一致好评。1963年,刺绣研究所组织新一代缂丝工人王金山、李荣根、陶家燕等赴京复制藏品《梅花寒鹊图》等。1965年,试织《白求恩》、《鲁迅》人物像获得成功,使缂丝行业又添新花。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后,双方贸易发展加快,停产多年的日本和服腰带重新恢复生产,产量和花色品种逐年增加。1979年和服腰带产量达到900条,同年9月成立苏州缂丝厂。 1984年,苏州缂丝厂工艺美术师王金山仿效全异双面绣,试制成功全异缂丝《寿星图》,共采用80多种色线,被轻工业部评为新产品二等奖。同年,刺绣研究所复制成功明代万历皇帝的《十二章团龙福寿如意衮服》,在1984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被列为国家珍品。 2005年,苏州缂丝制作技艺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列入第一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美术类。保护和研究主要单位: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工作室。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苏州缂丝老艺人在操作传统缂丝机。摄于50年代。 ▲图为苏州缂丝厂女工,摄于60年代初。 ▲图为苏州缂丝名匠王金山手把手教青年人学习缂丝艺技,摄于60年代初。 缂丝作品赏析 ▲图为陈晓君缂丝作品《敦煌供养天女》。 ▲图为王金山缂丝作品——仿宋朱克柔《牡丹》 ▲图为王金山缂丝作品——《双雀图》。 ▲图为陈晓君缂丝作品——屏风《花丛群鸽》。 ▲图为陈晓君缂丝作品——《花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