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调查思考《我不是药神》中的偏颇

 昵称41082923 2018-07-08

看了《我不是药神》,我觉得这部电影需要一些理性思考。

这个电影讲的是走私抗癌特效药的勇哥被利益驱使给认识的白血病人贩药,期间逐渐被病友们感动,变成为病友仗义贩药,最后被逮捕的故事。经过病友们的团结抗议,国家终于从轻发落了勇哥,并改革了医保制度,使这种白血病的存活率提高了许多,人民终于得救了。电影煽情效果很好,尤其是老太太拉着刑警的手说“两万一瓶的天价药我们吃不起,但是我不想死,我想活。你别抓他了,行吗?”还有那句“穷病是治不好的”,大家都精准中枪了。

虽然很感动,但我想调查一下,真实的情况是不是应该像电影里渲染的那样强烈的赞同贩药者和病友们。在煽情的衬托下,他们实在太容易引起同情了,我巴不得他们贩药成功,游行或者立马改变政府。

下面说说电影原型。

这款药的原型是格列卫(Gleevec),或者叫伊马替尼(Imatinib)。伊马替尼是其有效成分,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晶体形式,即为格列卫是销售药品的有效成分形式,又称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这款药可以用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制药公司是瑞士诺华制药。

它于2001年5月通过了FDA的认证,这距离提交申请只有两年半的距离。同月,它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被描述为“一颗用来治疗癌症的子弹”。其发明者德鲁克尔、莱登和索耶斯在2009年因“将致命的癌症转化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而获得拉斯克-德巴基临床医学研究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被认为是临床医学界的最高奖,2011年屠呦呦曾获得该奖项(而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最初估计,它的药效只能够提高50%的存活率,而几年的临床效果显示药效居然大大超过预期,白血病人可以通过长期服用这种药而控制病情,让它变得像糖尿病一样,与之一起生活。

而诺华制药是家什么企业呢?前一段时间因为魏则西事件出名的免疫疗法中,有一项最近真实有效、炙手可热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刚刚获批,这是被誉为是人类首次能够从根源治愈癌症的治疗办法,用于治疗特定淋巴癌。这就是诺华的研发成果。CAR-T疗法于2017年8月30日被FDA批准上市,而它在2017年初才向FDA提交了上市申请,通过优先评审资格和惊人的疗效通过了。通常一款药物的FDA评审过程大约在8~10年,一些特殊药物如果能潜在治疗当前没有好的治疗选择的严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可以进入“加速”或“快速”通道审评。也可见诺华的实力了[2]。

为此,药企总是付出高额的成本。在能出现一个合适的方案时,他们就着手申请专利。1997年诺华在瑞士申请了伊马替尼的专利。能够在申请上市后两年半就通过FDA审核是及其幸运的。要知道,大多数药品从申请上市到通过FDA审核(三期临床试验)需要8~10年的时间,再算上公司内部药理、制备、动物实验的时间,哪怕尽早申请专利,能够顺利盈利的时间也所剩无几。FDA审核也是极尽严苛,是目前最可靠的药品审核机构。从大约的数字上讲,他们要提前准备10亿美元的预算,用在各种试验、生产、宣传上。如果没有通过FDA的临床试验审核,付出的成本也收不回来了。新药上市以后,他们只有趁着这段时间赶快盈利,等到专利保护期一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就属于全人类了,别的药厂可以按照他们的有效成分生产这款药。其实在药品上市时,有效成分就印在说明书上了,非法的药厂其实是可以生产有效成分的。

此外他们还需要担心的还有抗药性。抗药性总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研发新药物的进程。消炎药,也就是抗生素的抗药性大家都很熟悉了,一想到许多容易培养出超级细菌的场合就让人细思恐极。青蒿素,就是屠呦呦在60年代研制出的抗疟疾的特效药,也在研制出来以后的30年就观察到明显的抗药性了。而它的上一代药物奎宁观察到明显的抗药性花了300年的时间。一旦观察到广泛的抗药性,这款药可预期的利润也就明显减少了。

2005年因为仿制药的扰乱,诺华以成品药形式格列卫的专利又与印度开始了长达7年的官司,为了保护药品不遭受仿制药的冲击。最后也没有成功,这其中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国仿制药利益的因素,还涉及专利法的内容,就不多说了。总之,印度一直生产的仿制药就是电影里勇哥的原型“药神”贩的药。

这样看,药厂实在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了。只因为干了这样赚活命钱的勾当而被骂,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可一点也不少。

再说算一算定价,就不再觉得药厂可怜了。影片最后的字幕中出现的“100多位学者在《blood》(血液)上发表文章,呼吁格列卫降价”,在网上可以查到这篇文章。这是2013年4月25日在《Blood》①发表的一篇文章[3]。

“在最初2001年最初上市时,格列卫的价格是$2200/月,即$26000/年,2012年,价格上涨到了¥92000/年。骨髓移植的价格是$30000~80000/每次过程。”

“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12种针对各种癌症适应症的药物,其中11种药物的价格超过了每年10万美元。癌症药物的价格几乎比十年前翻了一番,从平均每月5000美元到每月超过1万美元”

“如果药物价格反映价值,那么在生存期延长、肿瘤缩小程度或提高生活质量等客观指标上,应与患者的获益成正比。对于许多肿瘤来说,药物价格并不能反映这些终结点,因为大多数抗癌药物即使能带来微弱的生存效益,也只能起到微弱的作用。例如,在胰腺癌中,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一种新药可以延长2个月的生存期,价格为每年10万美元,在8个月的生存期将花费67万7千美元,或每多活一个月33500美元,相当于每多活一年40万美元。其他癌症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计算,这取决于预期的中位生存率、额外的生存时间以及额外生存一年的代价。通过这些措施,西妥昔单抗的价格每年价值约80万美元的增加生存期限。在许多国家,一个额外的一年生活是评判价值约为5 – 10万美元。在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研究所评估一年需要花30000英镑,约合5万美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情况不同。当伊马替尼在2001年被批准时,它对延长生命的潜在益处是未知的。考虑到前伊马替尼时期的中位生存期大约5-6年,存活率50%的提高将延长3年的寿命,然后是非常乐观的前景。初期定价时,在美国流行的30000名患者(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病率的影响很难估计),和完全市场渗透(即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伊马替尼),伊马替尼在美国销售的年收入大约是9亿美元,他们在2年内可以收回开发成本。专利接下来几年的收入将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在2012年它为公司实际获得了约47亿美元的年收入。”

“一项由百时美施贵宝资助的2012年经济分析估计,伊马替尼和相关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创造了1430亿美元的社会价值,而为消费者付出的成本是140亿美元。”

也就是,诺华因为这个不俗的成就为人类做了突出贡献,这个成果突出到让癌症控制成慢性病,从而病人们承担的花费也高了很多,无形间他们比预估也赚了很多(不考虑补贴其他失败药物的损失,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各国、尤其是美国人都吃不起药,早就呼吁他们降价了。

这个药的国际专利于2013年5月到期,美国专利在2015年5月到期(美国给延长了两年),按照他们申请的国际专利,其他WTO内的国家应该也在2013年到期。而后国内也开始了仿制药的研发。

就像医生看到黄牛卖的专家号,一个100元的号能涨十多倍去卖,他们都感叹自己的价值居然这么高,却拿着这么点工资。像诺华这样的超级药企也不得不妥协,还有《blood》上医生的联名呼吁去制约,也就是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了。毕竟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而出于人道主义,他们掌握着稀缺资源,就不得不为全人类服务而做妥协。

再说说电影本身。

电影过度强调了“上层阶级”一样的药企代理人、坚定不移的“法大于情”的警察局领导都给人一看上去就不顺眼的上层人士的特点。一口一个“假药”更是能让观众共情。病友、勇哥这帮人都是社会底层,天然容易被同情。事实上,我觉得他们两方都不容易,并不是只有看不起病的底层民众可怜。唯一能体现双方核心矛盾的地方是法庭辩词,但是写的那两句话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抒情,只负责糊弄一个镜头,等着主角说主题。

我认为,很难呈现出电影里那样一团和气的代购市场。代购药品和代挂专家号一样,都是黄牛。少数人是为了侠义,多数人为利益。大家都熟悉黄牛在医院、火车站、演唱会门口有多猖獗。他们是合法规则以外的规则破坏者。而之所以规则需要存在,是因为他们中总是会出现垄断者,狠狠把价格抬高,高到只有最富的人才能消费的起。中间出现的张院士,本来应该是个很有实力的垄断者,而来这里买药的一定都是付得起两万块钱的人,穷人们依然吃不起药。即便他倒了,也会有更多一样的利益驱使者来顶替他。主角的代购市场只能在几个熟人圈子里进行,不然就会被抓。

比如微博上曾经火的一段视频,是一个女孩在广安门医院门口痛斥黄牛猖獗,和保安联合兜售天价号,痛斥社会不公。一个300块钱的专家号卖到4500块钱,并且黄牛还告诉她,你排第一我也能让你挂不上号。

顶级的医疗资源本来就是稀缺的,把他放到“自由市场”上一定会遭到哄抢,最后只能是谁有钱谁才能看。所以国家才需要把这种公益性质的资源把握在手里,不按照财富、地位来分配。短时间来看,个体确实能从黄牛上得到利益,但对于制度的形成只有害处。真正能够挽救个体的只有良好运行的社会制度了。

影片最后穿插着现实,病友的求情和抗议得到了政府的回应,把这种药加入了医保,这类白血病的存活率上升了许多。这是个可喜的消息,而要我看,并不是政府被大家感动了,纠正了错误,才拯救了大家,而是这几年国家的财富增加了,辛辛苦苦的成千上万的纳税人拯救了这些人,国家才有钱来给大家报销医保。只是这一个病的群众被政府看见了,再碰上疯狂揽金的诺华吃瘪了,不然癌症病人还有那么多种,怎么能可怜的过来呢?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Imatinib#History

[2]http://yao.dxy.cn/article/69539来源:丁香园

[3]'Theprice of drugs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 is a reflection of theunsustainable prices of cancer dru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large group ofCML experts'. Blood. 121 (22): 4439–42. May 2013.doi:10.1182/blood-2013-03-490003. PMC 4190613 Freely accessible. PMID 23620577.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March 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