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桥基地·泰州小语工作室]1拔节的声音

 jywrong 2018-07-08

拔节的声音

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沙华中



这些天,有两件事触动了我。第一件事是参加了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高级研修班,听了部分培育站主持人以及典型教师的经验介绍,感慨万千。我更坚信了,教师成长没有捷径,教师成长就是奋斗,教师成长需要激发内驱力。第二件事是看到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第十五批特级教师人选,泰州市有18名优秀教师通过评审,看到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内心满是激动、感动。我进一步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成长搭建的平台真的是太多太好了,教师只要想成长,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作为泰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带领工作室成员成长是我重要的使命。在两年的时间里,工作室成员有没有得到成长,成长得怎么样,他们有没有树立终生学习、不断突破自我的意识与坚定信念,是我不断拷问自己的话题。我既要静心聆听他们拔节的声音,又必须要提供适宜的养分使他们实现自我拔节。为此,我就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通过微信公众号推介读书心得、教育随笔,让他们拔节的声音得以显现。

我以为,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路径。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好多,“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日不读书,则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书犹药,善用之可以医愚。”“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读书,确实可以修为。

我们名师工作室规定了必读书目,比如目前大家共读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美育十五讲》等,我们还要求教师自我选择,自由阅读,比如,一些教师读了佐滕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等。读书,需要交流,需要将自己的所得所思记录下来,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更多人分享。微信推送,就是为实现这种分享提供必要的载体。其实,写读书心得的过程,就是煮书的过程,就是咀嚼的过程。好书,需要慢慢品,需要返读,需要结合实践去思辨,去推敲,去怀疑,去补充,去读薄,去读厚,去超越。这一段时间,我既读着一些以前没有读过的书,如《舍不得读完的书》《我们内心的冲突》《罗兰·巴尔特文集》《书山寻路》《幸福与教育》,又在重读一些过去曾经读过的书,如《学习论》《教育哲学通论》《培根随笔全集》等等,重读的过程,就像是与故友重逢,又像是与自己又一次对话。重读这些书籍,正验证了“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写读书心得,就是归故里,就是故乡遇旧友,就是实现与自己的高端对话,就是精神上的又一次洗礼与超越。

我们工作室成员,都是读书者。我突然间想起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用什么翻越挡在你面前的围墙,唯有用书垫高自己。”我们在用书垫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就是翻越。其实,翻越的不是围墙,而是我们自己。读书,就是我们拔节生长的声音。

我们鼓励教师写教育随笔。这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大凡评上特级教师的,没有哪一位不善于写教育随笔或教育论文。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写教育随笔,其实反映的是自己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与思考。这种思考源于实践,又是从教育现象所看到的教育本质。记得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艺术家只要写出他所看见的就是了,不必多求。”艺术家“看见”的,我们却不能“看见”,这就是功夫,这也是差距。写教育随笔,就是提高我们“看见”的层次,就是使我们不断地接近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本质。看不见教育的规律与本质,教育何以高效?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又何以得到充分体现?

写教育随笔,是涂鸦,是练习,是在练就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写教育随笔,又不是涂鸦,是一种负责的姿态,是用笔来思考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出路,思考教育的未来,思考教育何以培养出高素养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教育随笔,就是教育者专业化的舞步,教育随笔的精彩,就是教育实践的精彩,或者说是为了教育实践的精彩。教育随笔,其实就是教师自己的教育学。随着教育随笔的累加,教师的教育学就在不断地丰富、丰满、丰厚、丰饶。教育随笔,是有营养的,这种营养,使教师成长的拔节声更有力,更清脆,更活泼,也更迷人。

写此文,以及我们即将推出的一篇篇读书心得、教育随笔,就是为了让大家听到我们成长的拔节之声。



东桥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公众号ID:jydqxx

姜堰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