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的政策,这篇文章都讲透了

 彭程茶农 2018-07-08

 

国家发改委城镇中心智库副理事长乔润令出席某活动时,发表了演讲《文旅产业土地利用的新空间》,深度解析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的新利用空间。




农民进城,建设用地不减反增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批的农民进了城,但农村的建设用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按说2亿多农民从乡下进了城,肯定占了城市相当多的土地、住房,不管是2亿人的宅基地也好、农村用地也好,应该都是减少的。


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据统计,2000-2016年,农村常住人口由8.08亿减少为5.89亿,2亿多农民进城,但乡村居民点用地反而由2.47亿亩扩大为2.98亿亩。


农民进城了,导致很多乡村出现“空心村”。但奇怪的是,中国也有不少城市在收缩。这个数量并不少,十年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密度在下降,出现了大量的空心街道办和城市。


2000-2010年间,中国有80%的城市人口在流失,而不是在增加。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有84个城市出现了收缩。由于人口减少,城市出现了“空心化”。大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整体上在向东南部压缩。这一现象,对我们认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分化,特别是房地产的起伏、土地的再利用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扩张型新城新区建设,进入尾声


十八大以来,整体来看新政策,是控制数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个趋势一直都在,20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又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城市便捷无序扩张”。


关于城市边界,国家采取了新措施,划定耕地边界,划定生态红线。先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14个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着手,然后扩大到600个城市。划定以后,10年可以微调一次。因此,城市不可能再随意扩大边界。


从政府机构的整合上看,规划部门整体上从住建部门剥离出来,从组织机构上转变职能思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要从外延扩张型的规划转变为存量优化型的规划,就是说规划本身也要发生重大的变革。


由此看来,扩张型的新城新区建设已经进入尾声了,城市发展将从面积、数量的扩张转向品质和功能的提升。


集体建设用地,成旅游用地主流


去年12月,四部委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用地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就是说搞旅游、搞建设,搞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在存量上做文章,这是个非常清晰的政策目标。


大家都知道,62号文件是国务院一个非常有纲领性的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为了落实它,主管部门、国土部等又搞了一个关于支持旅游用地政策的意见(《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2015]10号)。最关键的是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和支持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旅游业,这个政策非常宽松,打开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旅游的大门。


另外,在中央2018年刚刚发布的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允许政府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制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休闲旅游设施。因此,新导向是鼓励利用四荒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旅游业的。


不同区域的的土地开发重点加速分化


中国经济,各个区域经济在分化,人口流向在分化,土地利用也将出现重大的分化。


高价值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已经发生逆转。所谓高价值地区,就是大中城市周边和东南沿海地区,土地价值非常高。比如温州一亩建设用地400-500万,这在中西部是不可想象的。


北京主城区的资源要素减量外迁,规划已经拿出来了,人口正在减量;广东三旧改造是以后用地的主流,别想着搞什么新增建设用地了,没有。特色小镇以存量土地的再利用为主,这是广东;深圳的外延扩张基本上结束了,深圳提出来城市更新,将来的土地是低效用地的再开发。


再看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土地政策将聚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伴随着农村三权分置的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成为旅游用地的主流。


另外,经济空间和城镇人口收缩的东北、中西部一些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如何利用,建议大家认真研究。相当多的土地空了,“城中村”“空心城”“空心办事处”不大可能长期空置。


所以说,政策和市场走向正在十字路口。再想搞什么房地产、旅游地产之类的,风险非常大。中国人口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价值需要重新评估,这个非常必要。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面临重大调整


除了刚才提到的政策外,还有一个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2015年开始试点,现在已有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最关键的是宅基地,因为宅基地属于农村建设用地的重要部分。农地永远是农地,不能改变用途。


农村宅基地实行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原来的政策,宅基地不能入市,不能卖给城里人,不能搞经营。导致农民不能利用自己的土地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好处,也造成了农民宅基地难以退出,浪费资源。但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那么多宅基地得不到利用,问题在于体制。现在最大的亮点就是农民能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间宅基地的使用权,城市工商资本可以下乡合作开发宅基地的使用权,这就是一种重大调整。


目前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政策正在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有5个:


一是宅基地转让可否跨区域,这个村拿的地能不能跨到别的县;


二是银行能不能抵押贷款,现在全国有30多个试点正在进行银行抵押贷款;


三是防止搞房地产,但可以建租赁房;


四是如何转化成产业用地,正在探索中;


五是如何进行市场化交易。


估计到2019年末,这几大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入市交易,既能止住乡村衰败、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成为乡村旅游项目最大的潜在用地。宅基地新政策及其后续融资政策的完善,为城市资本的下降开辟了道路。


农村土地如何流转、市场化?


建设用地如何获得?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通过政府。事实上,国有土地是政府先从农民手里征过来的。国有土地除了住宅用地,还有工业用地,商业、旅游等事业发展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现在乡村旅游变成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行当,但我国的分类标准还在二三十年前,这个可能要重新分类。


以后,很可能我们不用通过政府,可以直接从村集体手中获得集体产权土地。


集体产权土地有3种,承包地、四荒地和林地、集体建设用地,它们现在有3个特点:一是产权归集体,农民只有承包权、使用权;二是不能抵押贷款、不能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人和组织流转出让;三是实行用途管制,非经规划和政府征用,集体土地不能转换用途。


承包地,包括基本农田、一般性农田;四荒地和林地,体量很大;集体建设用地也分三类,一是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占比不超过10%,现在就可以直接入市;二是公共建设用地,比如学校、医院等;三是宅基地,很多农民进城后仍保留有大量宅基地,这些闲置的宅基地,将是下一步发展最大的土地红利空间的所在。


下一步改革方向:确权


农村可用的资源无非是土地和农村集体资产,搞乡村旅游最基础的就是把土生土长的乡村资源旅游化,所以我们要弄清农村到底有哪些资源。


农村有资源型资产,包括土地、山泉河流等;也有经营性资产,就是集体经济,珠三角比较发达,比如有企业、旅游公司是集体经济的;还有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是用于公共服务,如集体经济组织出资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这是农村集体的主要财产。


对于资源性的资产,确权以后,可以把经营权流转给想要的人,也可以用于贷款抵押;非经营性资产,确权估值后可以采用3P模式进行运营,搞乡村旅游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到底由政府来建还是由企业来建,很难界定,可以用3P模式解决;至于经营性资产,确权后可以交易出让合作经营。


所以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未来用地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巨大空间,也在于如何利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乡村本土资源


(来源:新旅界;整理:三乡人农业智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