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故事、看书不等于阅读,因为它们都忽略了关键这一步

 赵扬321 2018-07-09



现在的孩子,在阅读上真的很幸运。


可以看到全世界的好书,形式还很多样化,有文字版、有电子版,可以看还可以听。


孩子听音频故事,对我们爸妈来说,实在是件省时省力的好事。我特别忙的时候,就会扔给小川一个故事机,他一个人缩在沙发里能听1、2个小时。不哭不闹,也不会来烦我。


但我还是想提醒大家,虽然听故事对孩子来说有各方面的益处(我们祖先最早的文化传承方式),但再好也不能代替看书。


相比听故事这个被动的过程,看书更为主动,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调整速度,能同时调动大脑中处理视觉、声音的脑区,因此效率往往高于听故事。


但看书就是阅读了吗?也不是。爱看书的孩子很多,他们的阅读能力却千差万别。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北京十一中校长李希贵曾说,


看书不等于阅读。


阅读要质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测、假想,然后才能有感悟、体验,这是仅仅靠“看书”无法达到的。


“速食式”的听故事更难以达到阅读必须的质疑、思考、猜测、假想、感悟和体验。

1


李希贵老师曾在一次美国访问中,观摩下城学校的阅读课。那里,孩子们的阅读课常常被安排在图书馆。


那里的阅读老师告诉他,孩子们读书时,老师会从旁指导,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进行有效阅读。


师生之间会形成一个询问、指导、解答、鼓励的阅读教学模式。



拿一本海上神话故事来说,一般需要三天到一周的阅读时间,分三次课程完成。


第一次阅读时由于孩子们对故事一无所知,老师会主要围绕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等展开,同时,会鼓励孩子进行故事猜想。


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对故事有一个整体上的模糊认识,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带着问题来读书。


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就从被动的输入变成了主动的思考。孩子们会竭尽全力去找问题的答案,揭开心里的谜团。


还以海上神话故事为例,老师会向学生提问:


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之前,那么,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将故事流传下来的呢?


故事中提到,一艘大船翻了,有一个孩子在大声呼叫,会有人听到他的呼喊吗?你认为他还会做什么来自救?


如果孩子们想要知道故事的结果,就需要认真地读下去。


第二次阅读,老师首先会跟孩子们一起回顾上一次的阅读进程和个人收获,然后接着读故事。


在孩子阅读之前,老师会根据故事发展提出新的问题


谁还记得上一次的故事?我们读到哪里了?


孩子们会回答,一艘大船翻了,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自己游泳游到了对岸,有一只小狗跟着他。

 

接着,老师会继续问,船为什么翻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提问,孩子们复盘了上次课程涉及的故事情节,同时,又被老师新的问题激起了好奇心,去寻找答案。


在各自阅读结束之后,老师会划分小组进行合作阅读,一般两人一组。小组阅读的好处在于,孩子们可以互相分享阅读感受,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共同讨论。


下城的阅读老师说,有的孩子读完书后总是提不出问题来,他们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建立提问(质疑)的思维模式。


小组阅读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同龄的孩子互相影响。缺乏提问思维的孩子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得到启示,慢慢学会发现问题。


第三次阅读课,又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里,老师会要求孩子们讨论前两次的阅读内容,比如条分缕析地讲一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之后,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复读故事精彩的部分,并提出一些问题:


大海的本性还是很粗鲁的,前两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一个14岁的孩子从翻船事故中幸存下来,他强壮吗?


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了。如果换做你,你能做到吗?


孩子们会根据老师的提问,你一句我一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延展提问,帮助孩子将故事与自己做了连结。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50分钟的独立阅读时间。具体是这样安排的:


  • 指导一组学生,根据海上故事,挑出自己喜欢的部分,预测接下来的内容;


  • 老师会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读到第5章,做好阅读记录,读后向老师复述书里的内容;


  • 最后5分钟,老师会要求孩子打开阅读记录本,写下日期和今天的思考,比如,今天学到了上次没学到的什么?今天的阅读中,真正让你感受到乐趣的是什么?



聊到这里,大家应该会赞同我在开头说的观点了吧。阅读是个挺复杂的事,听故事、看书并不等同于阅读。


被动、速食式的听故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打卡”式的看书,当然也有意义,只是带给孩子的价值是有限的。


通过提问引发孩子的思考,再逐步递进式的复盘,并让孩子记录下阅读的心得体会,阅读的价值才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2


美国研究者提出有效阅读的概念,指的是阅读者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阅读者主动思考。


有效阅读包括几个重要的环节:


  • 提问(Questioning)

  • 预测与推断(Predicting and Referring)

  • 建立联系(Connecting)

  • 总结和评估 (Summarizing and Evaluating)



学会提问是有效阅读的第一步。


这点我们从李希贵老师的访学记录中也可以看出来。美国阅读老师的三次阅读课,都是以提问问题开始的。


这么看来,能否顺利开展有效阅读,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开端。


今天我就从 “提问是什么?怎么提问?”的角度,来跟大家好好聊聊。


(1)提问是什么?


阅读的提问包括3类:阅读前的提问、阅读中的提问、阅读后的提问。



  • 阅读前的提问


仔细观察题目和封面,然后想一想: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什么时候发生的?

这是关于谁的故事?


我们可以与李希贵老师提及的海上神话故事做个比较,阅读开始时,阅读老师的提问。


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之前,那么,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将故事流传下来的呢?(故事什么时候发生的,发生在哪里)


故事中提到,一艘大船翻了,有一个孩子在大声呼叫,会有人听到他的呼喊吗?你认为他还会做什么来自救?(这是关于谁的故事)


  • 阅读中的提问


阅读过程中,可以边读边思考:


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

这件事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哪里没有搞明白?


阅读中,阅读老师关于海上神话故事的提问。


船为什么翻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它会带来什么后果?


  • 读后的提问


读完了文本并不等于阅读结束了,我们需要继续思考:


故事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他之后会遇到什么?

如果“我”与他交换,我会怎么做?

这个故事让“”明白了什么?


阅读后,阅读老师关于海上神话故事的提问。


大海的本性还是很粗鲁的,前两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一个14岁的孩子从翻船事故中幸存下来,他强壮吗?(故事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


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了。如果换做你,你能做到吗?(如果“我”与他交换,我会怎么做?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


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能够激活孩子之前的储备知识,同时,让孩子对故事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引起阅读兴趣。


阅读期间的提问,提供给孩子一个预测故事走向的机会,增加了他与文本联系,大大地提高了理解故事的可能性。


阅读文本后提出问题,可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孩子能够主动把故事与自己的生活和世界进行连结,引发思考。


(2)怎么提出Right Questions?


阅读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亲子共读、陪伴阅读、自主阅读三个阶段。


亲子阅读阶段,父母承担提问的职责,孩子要做的是按着问题去找答案。


到了陪伴阅读和自主阅读阶段,孩子需要开始学习如何提问。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从日常的6W疑问词(question word)中选择几个,组成自己的问题。


什么人(who)、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点(where)

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



另外,推荐给大家一个美国幼儿园和小学使用度非常高的思维图Circle Map(圆圈地图,入门版的思维导图),它在可以帮助孩子熟悉6W提问。


Circle Map就是下面这个样子,两个同心圆,主题写在中心的小圆圈里,围绕主题的问题写在大圆圈里,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这是一个美国小朋友做的circle map,主题是Miss. Heidi(海蒂小姐)这个人,小朋友围绕6W提出的问题是:


你最喜欢的运动队是什么?

你住在哪里?

你唱歌的时候你在哪里?

你是怎么创作歌曲的?

你是怎么记住那么多歌曲的?


关于Miss Heidi的circle map


在孩子熟悉6W提问句之后,我们需要逐渐引入Thin question和Thick question两个概念。


Thin question涉及的是具体的内容,多为事实类问题,以疑问词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引导居多。


Thin question有唯一的答案,而且一般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



Thick question涉及的是宏观的概念,事实类和观点类的问题都有,以疑问词为什么(why),怎么样(how),什么(what)引导居多。


Thick question的答案是开放式的,需要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




阅读是一个提问、猜测、假想、感悟、体验的完整过程。提问是有效阅读的第一步,提出一个right question是思考的开始。


想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首先教给他如何提问。


当然,话又说回来,有效阅读得从孩子拿起书、打开书开始。先让他有看书的兴趣,才有教会他有效阅读的机会。


参考文献:

1.https://www./reading-strategies/teaching/comprehension/building-reading-comprehension-through-questioning-techniques

2. http://m./data/100225.html

3.https://www./education/active-reading

4.https://classroom./meaning-active-reading



川妈说说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书看完后,很快就忘记其中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甚至就像没看过一样。


但有的书,即使过去很多年,还能回味其中的情节,关键人物的对白,最重要的是,深刻记得我们收获的知识、感动和顿悟。


比较之中,我们就能发现出看书和阅读之间的区别。让孩子看书,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应该努力做到深入深刻,读一本就应该算一本。特别是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应该逐步提出这样的要求。


在亲子共读阶段,在阅读前有意识地提问,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带着问题去看书、听故事;在阅读中也穿插几个小问题,帮助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故事;而阅读后的问题会引发孩子的联想和思考。


等孩子逐渐开始独立阅读,可以和孩子讨论,形成问题列表。慢慢地,只提供问题的框架,具体问题留给孩子自己去思考。最后要帮助孩子形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


记得我们小时候就被老师要求写过阅读笔记,但总觉得那是一个特别无聊的工作,变着花样写一篇作文而已。但其实阅读笔记有很多技巧,形式多样,还可以生动有趣。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次可以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