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什么”应精准定位

 采菊东篱630 2018-07-10

    ——周志红老师《〈三峡〉教学设计》简评

 

老师把“言文并重”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可以说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以朗读作为“贯穿”教学流程的基本策略,也算得上较为合宜的选择。但从理想教学的层面分析,周老师的设计还有需要完善、修正、提高的地方。

“言”要解决哪些问题,“文”要突出哪些内容,“言”“文”应怎样结合,这里面大有学问。文言文教学,语言分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所以,我不太赞成周老师先“言”后“文”的设计。《三峡》的语言有明显的骈文特征,用语整齐、精当、凝练,节奏感强,美的语言与美的景色、美的情感完美统一。应该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这种美的统一,其间可以对某些词语及语言现象予以强调和破解。事实上,以“文”带“言”也是很多名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的首选。

确定“教什么”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学生的基础与积累,二是相关学段的教学任务,三是教材自身的价值开发与利用。“学情”这个词每个老师都不陌生,关键是教学设计时对“学情”的分析要真正“落地”,要想一想学生自己能读到什么程度,可能有什么疑惑,他们的兴趣点或盲点在哪里等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教学,才可能真正地让学生有所收获。

“再读课文,通晓文意”环节,周老师预设了学生可能“有疑问的语句”,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如何通过“析言”促进“通文”,周老师可能忽略了。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在分析字面意思及句法特点之后,启发学生注意前后两句写景视角的变化;“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句,可以在分析特殊表述方式(合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其对突出三峡“雄奇险拔”所起的作用。

“品味文中的优美意境”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三读课文,品赏美景”板块,周老师把“品味春冬美景图”作为重点,抓得很准。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写了哪些景,用了哪些方法,视角有何变化,应该没有多大的难度;但如何借助想象,将书面文字在大脑的屏幕上转化为立体的、动态的画面,这是个难点;尤其是对隐含在文字中的“良多趣味”的具体诠释,也就是“良多趣味”到底有哪些(如“绝巘多生怪柏”的“趣味”),可能就难而又难,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孙绍振先生曾批评某些教师: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大讲特讲,白白浪费了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教师要能读出“问题”,即能发现文本中最能体现文本精华、最该讲、学生获益最大的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提升探究能力,是语文教师永远不能“撂荒”的两节“专业课”。

刊于201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