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早期陪伴阅读中引导孩子深入思考

 天哪hqyus16xg3 2018-07-10



身为家长难免有这样的心态,希望孩子读越难的书越好。绘本阶段,急迫地想让他们进入章节书。一样的章节书,好像也是生词多一些,篇幅长一些才好,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明英文程度的卓越。与之相伴的另外一个误区是对量的片面追求,以为只要书读的越多越好。


其实,阅读不是数学,可以简单区分难易级别。孩子在阅读的最初几年,比博览群书更为重要的是对读本的理解深度,这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维度。一样的读本,不同的阅读方式决定了孩子吸收到的养分完全不同。


阅读之初,“慢读”引导最有效


美国阅读分级专家指出,孩子在一些文本相对容易的读本中,更容易锻炼思考。这种思考,需要的恰恰是慢下来读。“慢读”的技巧不容忽视,父母在孩子最初几年陪读的时候能够加以引导最有效果。


如何“慢读”锻炼思考


捕捉提炼,训练观察

返身思考,与自我连接

预测,锻炼逻辑思维

把提问权交给孩子

拓展词汇使用技巧

绘本阶段,读之前先让孩子看看封面,看看他们能从封面得到什么信息?是故事书还是信息类书?如果是故事书?能不能看到主要人物?或者故事发生的时间?如果有草地?是绿的还是黄的?那么是不是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春天还是冬天?图片上人物的表情又是什么?这种问题,是信息的捕捉提炼,训练的是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析能力,也是阅读的初级阶段。


接下来的一类问题近些年在美国“核心教程”改革中得到高度重视,叫“返身思考”。所有读本,读在当下,都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段落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哪些经历?这种冒险的事我有没有做过?这种孤立无援的场景我有没有发生过?如果换作我,面对这样的局面会怎样做?这种探讨在不影响阅读流畅性的大前提下,对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甚至成年人,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阅读者能从文本中得到什么关于自我的链接与启示。


还有一类问题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就是预测。绘本阶段,可以把文字部分用手挡住,让孩子看图里的信息预测,等于是给孩子一个线索。进入到章节读本,可以适当停顿,请孩子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做预测。


记得女儿小学一年级老师带领读The BFG的时候,有一封提前给家长的信,其中明确希望家长帮忙监督孩子不要提前阅读。老师会时刻给出预测题目,请孩子根据自己对情节的猜想往下编故事,过后再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和作者吻合。这种做法和美国撰写“阅读圣经”(How To Read A Book)的Adler非常接近。


Adler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运动,和所有运动一样,你主动完成多少动作,你的机能,这里主要是指智能,就会提升多少。相反,如果你只是被动接收信息,那么你得到的最多只是资讯的累积,哪怕是他人的观点,那充其量也只是观点的资讯。


除此之外,把提问权交给孩子也是深入阅读的一个好方法。不只是在阅读中我们停下来向孩子发问,孩子可以根据文本天马行空地提问。大一些的孩子独立阅读的时候,建议随时准备一些可粘贴便签,让他们把预测,返身思考,或者提问的任何一项随时写下来。


陪伴阅读看重的是质,而不仅仅是量。因为情节的驱动或信息的获得泛泛而读,孩子自己可以完成。恰恰是这些需要阅读时候停下来的“慢读”时刻,才是阅读的关键。


有意识地启发和停顿,奠定带着思考阅读的坚实基础


我个人在陪孩子阅读过程,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注意作者的写作技巧。比如,在wonders这本书中,大量出现“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一个真正关心孩子的校长,他说话的时候会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


而就在同一章节,一个对主人公的残疾比较冷漠的老师,虽然也笑,作者描写的时候却着重说到是眼睛里面没有笑意的夸张的笑。有趣的是这个老师真正的一次笑正是主人公的妈妈提到她桌面上外孙的照片,她瞬间闪出真诚的笑意。


这些细节的描述,我会特别的停下来让孩子注意。读到后来,孩子们自己已经开始寻找捕捉这种微妙的“肢体语言”描述,比如当一个孩子感受绝望的时候他会有怎样僵硬的肢体表情,一个热情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动作。而作为家庭第一语言并非英文的孩子来说,能够在阅读中拓展词汇的使用技巧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随时提醒孩子哪些词取代常用的angry, said。同样一个章节表示一个小姑娘的傲慢,优秀作家作品会用incredulously,haughty等等多种词汇。英文写作的奥妙之一正是这种同类词义词汇的细微变化。


朋友的儿子考进排名前五的私立中学Deer Field,高一入校第一学期社会科学课的课堂作业就是“中国和印度同为人口众多国家,中国几十年实行一胎制,印度没有。这样不同的政策对这两个国家在全球经济地位的影响?”完全在美国长大的一群孩子完成这样一篇作业的前提是老师列出的大概几十本的书目,学生需要在大约两个星期内完成阅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种在文本中提炼观点,深入思考的能力并不是到了中学一蹴而就。早在低幼阶段,你在陪读时是否为他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有意识地启发和停顿。这种互动训练了深入思考的能力,也奠定了孩子带着思考去阅读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