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监之一——邶国,邶字由来,武庚曾带着邶国殷民向北迁徙?

 雲泉 2018-07-10

邶国跟鄘国、卫国是周武王攻克朝歌后首先分封在殷商旧地的三个方国,由“三监”之一的周武王五弟霍叔处自霍国迁徙进驻管辖。邶国在商都朝歌以北,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包括邯郸。《说文解字》:“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

三监之一——邶国,邶字由来,武庚曾带着邶国殷民向北迁徙?

关于“邶”字由来,“邶”,从邑北声,顾名思义,当为朝歌以北的一个城邑。“北”的甲骨文中是“二人相背”的形像(见下图),为“背”的古字,所以“北”也是“背”的意思,《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这个“反北”即是“背叛”之意。“北”和“邑”联起来即是背后的那个城池,“邶”在商朝国都朝歌的背后,而“北”是背阴的一方,与背阳的南方相对,古代君王面南临朝,所以背面是天子退朝后休息之地。传说最早邶邑是商朝一个大夫的封邑,称北伯,能在王畿重地受封立国,北伯必是商王室宗脉。以国名而来的邶氏其实也早在朝商时就已流传。

三监之一——邶国,邶字由来,武庚曾带着邶国殷民向北迁徙?

邶国跟鄘国一样都是为监视以武庚为首的殷民活动而存在的。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武庚见以管叔鲜为首的“三监”对周公摄政怀有极大不满,便趁机煽动“三监”叛乱,于公元前1117年左右联合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由率军起事。面对内外交患,周公旦权衡再三,以成王名义率师平乱,武庚及三监势力很快被镇压下去。

三监之一——邶国,邶字由来,武庚曾带着邶国殷民向北迁徙?

叛乱平定后,邶国的封号被取消,随后周成王册封文王幼子康叔到卫,重建卫国,鄘和邶国的封地划入卫国版图,因此卫国也叫“邶卫”。但据说邶国并未因此而灭亡,而是继续向北迁徙到了今河北涞水县一带。据《逸周书》记载:“王子禄父北奔。”此“禄父”即为武庚别名,《史记》中也是这么称呼武庚的。《逸周书》透露武庚并没有在叛乱中被诛,而是逃奔到北方去了,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庚在叛乱失败后带着邶国殷民逃到涞水流域定居。《诗经·大雅·韩奕》中有“奄受北国”一句,不知道此“北国”是指“北方诸侯”还是指“邶国”,这首诗是描写周宣王册封年轻的韩侯到北方建立韩国的事。而诗经中受封的韩国恰恰就在涞水县的东面,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固安县。

三监之一——邶国,邶字由来,武庚曾带着邶国殷民向北迁徙?

事实上早在清光绪年间涞水流域一带曾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物,其铭文中带有“北白(邶伯)”字样,据推测,邶国很有可能在西周晚期还存在。至于何时灭国,那就不得而知了。

卫地邶国跟鄘国一样,在周朝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总共不到十年,但以邶国民风民俗为主题的“邶风”系列诗歌数量留传后世达十九篇之多,其地虽然被划入卫国,但孔子之所以将“邶风”独立成篇,定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三监之一——鄘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鄘字的来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