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城(二)

 文艺朝歌 2020-03-26

两朝古都

一、商代帝都

1、武丁迁都

据史书记载,最早迁都于“沬”(朝歌)的是商代第22王商高宗武丁。《史记·周本纪·正义》载:“纣都朝歌,在卫州城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武丁是商代后半期最有作为的君王,在位58年。他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为相,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商朝再度兴盛起来,历史上称为“武丁中兴”。为了巩固商朝边地安全,武丁曾对周边方国、部族发动战争,拓展了商朝版图,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出于军事战略需要,武丁在一段时间内曾迁都于沬(朝歌)。

2、武乙之都

第27王武乙(商武祖)再次以沬为都。《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 武乙是商朝后期的重要君王,他努力挽救国势,但成效不大。他曾“囊血射天”,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仇恨他的巫师捏造故事,说他遭雷劈而死。从武乙晚年经常在渭水流域用兵的史料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部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3、帝乙定都

商朝第29王帝乙(商德王)再次把都城迁到“沬”。《史记·周本纪·正义》曰:“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认为,“迁沬必在帝乙之世”。郭沫若《卜辞通纂》也说:“帝乙末年必有迁沬之事。如无此事,不唯旧史料中有多少事实成为子虚,即卜辞中有多少现象也无从说明。”帝乙在位26年,后期将国都迁到沬(朝歌)。当时商朝国力已趋向衰落,受到周边部落的侵扰。帝乙多次征伐东部的夷方、人方,虽取得胜利,但对国力损耗巨大。

4、帝辛朝歌

帝乙死后,他的儿子帝辛(商纣王)继续以“沬”为都。帝辛在位30年,重视发展生产,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商朝呈现复兴气象。他继续对东夷用兵,在征伐东夷大获全胜后,将国都“沬邑”因城西朝歌山之名易为“朝歌”,取意“喜迎朝阳,高奏凯歌”。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帝辛后期居功自傲,穷奢极欲,国内离心离德,周边强敌环伺。连年征战造成国力亏空,终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语)。公元前1046年1月,西部周部落首领姬发(周武王)联合周边方国,发动了对商的战争,周联军兵力约4.5万,殷商兵力约17万,双方在朝歌城南的牧野展开决战。当时商军主力尚远在东夷前线,商王帝辛被迫组织大批战俘和奴隶迎战周联军,因军心涣散,交锋不久就有大量倒戈。周联军乘胜追击,商军大败,朝歌城被攻破。帝辛登上鹿台,自焚而死(一说战死)。周军进入朝歌城后,隆重祭祀天地,取走象征王权的九鼎,罢兵西归,宣告商朝就此灭亡。西周灭商,对朝歌古城造成了极大破坏。 

二、卫国国都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朝歌被封给帝辛之子武庚,武庚以此为中心建立殷国,臣服于西周。公元前1042年,经历三监之乱后,朝歌与周围故商墟地区被封给康叔建立卫国,朝歌成为卫国国都。至公元前660年朝歌被北方的狄人攻陷,朝歌做卫国国都长达383年,传延14世17位国君,其中既有卫康叔、卫武公这样的有道明君,又不乏卫宣公、卫懿公这样的昏庸之主。

1、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保持商族故地的局势稳定,在故商墟朝歌一带建立殷国,以帝辛之子武庚为国君。为防止武庚有不臣之心,又任命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别在东部的卫地、南部鄘地和北部的邶建立监国,以“傅相”武庚治殷的名义,监视禄父举动,史称三叔监殷。

周武王于灭商两年后去世,由于周成王尚年幼,周公姬旦摄政,引发周武王群弟猜忌。约公元前1044年,管叔、蔡叔和霍叔联合武庚及东夷诸方国发动了反对周王室的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姬旦亲率周军发动二次东征,历经三年才平定叛乱。管叔、武庚被杀(一说武庚北逃),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

2、康叔封卫

公元前1042年,周公取得二次东征的胜利,平定了武庚和三监的叛乱。为了实现殷商故地的长治久安,周公将原殷都朝歌及周围邶、鄘、卫之地封给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幼弟姬封,仍以朝歌为都,建立卫国,将周围小方国并入卫国版图。姬封始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称康叔,徙封于卫之后,史称卫康叔,成为卫国开国之君。

卫康叔遵照兄长周公《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的教导,爱护臣民,远离酒色,实行宽政,教化民众,发展生产。在康叔的努力下,初创的卫国渐渐愈合了战争的创伤,显现生机勃勃的风貌。因为康叔能广施善政,自然得到了卫国人民的拥戴。卫国国力日渐强盛,成为西周前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对西周王朝的政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成王亲政后,康叔被任命为周司寇,掌管周王室的祭祀事宜,成王还赐给卫国很多祭器以示恩宠。

卫国经过康叔、康伯父子的经营,逐渐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大国诸侯实力。卫国疆域包括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以及山东西部边缘。周初封建的诸侯国,土地广大者,不过方圆百里,而卫国的地域显然远过于此数。在东方大地上,卫国已成为与齐国、鲁国一样的方伯大国,在西周初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卫国宗族后裔为怀念故国故君,开始以康、卫为氏,卫康叔被后世尊为康姓、卫姓的始祖。康叔死后,卫地百姓世代不忘他的开拓之功。清康熙年间,朝歌官民在城南建起康叔祠,以示怀念。2011年4月3日,香港卫氏宗亲会一行20余人到淇县寻根问祖。2012年4月21日,来自香港、台湾、福建、广东等26个省市地区的430名康氏后裔到淇县寻根问祖。

3、武公盛世

卫国在第十世国君卫武公在位时进入鼎盛时代。卫武公在位55年,能举善政,与民生息,创造了卫国的他在朝歌城北兴建我国第一个贵族园林——淇园,对后世影响巨大。《史记》上记载了他的两大政绩:一是“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也就是治理卫国颇得民心;二是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对平定犬戎安定周王室立下大功,所以爵位被升为公爵。

卫武公执政期间,把当年先祖康叔行之有效的德政继续加以推行,从《诗经》卫地三风的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农业、渔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卫国在卫武公治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达到了鼎盛。卫武公有了充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以增修城垣,加固城防。

由于卫武公德高望重,后来卫国人对他不能忘怀,传唱着一首民歌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这首民歌就是后来被孔子收入《诗经·卫风》的《淇奥》。卫武公在后世典籍中也得到广泛赞誉。《国语·楚语》记载卫武公死后被称为“睿圣武公”,历代诗文提及卫武公时,字里行间充满敬意。

县城西北十五公里耿家湾旧有武公祠,创建年代不详。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曾三次重修。隆庆三年(1569),知县李尚实曾将其移到城外东北隅旧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蒋行义将其移到城西太和泉南;崇祯五年(1632),知县崔庚将其移回耿家湾。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赵之屏倡议重修,户科给事中高遐昌等20人捐资购置了祠堂周围田地,部分用于建设厅堂房舍,66亩土地用于供应香火。

4、懿公失国

公元前668年,卫懿公即位,他嗜好养鹤,不理国政,以致民怨沸腾。公元前660年12月,北方狄人进攻卫国,卫国军民拒绝出战,卫懿公亲率少数亲信迎敌,卫军大败,卫懿公被杀。狄人攻入朝歌城烧杀劫掠,卫公子申带领城中男女700余人逃出,在古黄河边得到宋桓公援救。公子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被拥立为卫君,即卫戴公。许穆夫人从许国赶来救卫,奔走呼告,得到齐桓公援助。卫戴公当年死去,其弟卫文公继位,于公元前659年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卫国以朝歌为都的383年历史宣告结束,卫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就此沦落。

(撰文:王之珩  摄影:黄强、张胜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