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泯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子古城

 墨缘堂图书馆 2019-03-24

孟庆会

上春行具出东畴,

桑野萋萋唤乳鸠。

道左壶浆迎父老,

云中冠盖识君侯。

鲁连箭灭遗书在,

微子城荒故堞留。

揽辔可应空吊古,

土风先为达宸旒。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是明朝著名诗人、文学家边贡(公元1476 --1532)写的。诗的题目是《送顾明府之聊城》,诗中所说的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华夏文明发育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东昌古城坐落在东昌湖中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独具江北水城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在这首诗中还提到一个古城的名字微子城,比东昌古城要早二千多年,是商纣王之庶兄受封之地。夏、商时代,东昌府区属九州之一的兖州之域。为大禹治水疏河所经之要地。商末(约前11世纪),殷纣王将今聊城一带封给庶兄微子启,建微子城,也称微子国。

微子,子姓,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微子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商王帝乙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立下规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微子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帝辛即位后,为笼络人心,把聊城一带封给了微子。

商纣王帝辛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亲谏帝辛,善理朝政,精心治国,见“纣终不可谏”,便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微子苦商纣王无果,伤心的离开朝歌,来到自己的封地微子国,这里水草丰美,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开荒种田、畜牧养殖。他励精图治,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微子国的农业、畜牧业 、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种植了黍、稷等粮食作物,还有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家家户户养殖了猪、牛、羊等牲畜,并发展了青铜器铸造等技术这里的社会逐渐安定,臣民百姓过上了平稳的生活,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喜笑颜开。

微子治国有方,振兴微子国的消息传到朝歌之后,文武大臣都很高兴,赞赏微子的贤能。比干是帝乙的弟弟,纣王帝辛的叔叔,官少师(相当于宰相),二十岁时就以太师的身份辅佐商王帝乙,后受托孤辅助帝辛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得知微子把自己的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兴奋不已。他从国都朝歌长途跋涉,来到微子国,亲眼看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分高兴。回朝之后,向群臣宣传微子治国有方,臣民拥戴的情况,并向纣王进谏,劝纣效法微子,善政爱民。纣王对于比干的好言相劝,不仅不理,反而反感。比干见状,压住心头怒火,再次忠言:“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之谏,不用之死,忠则至也!”纣王充耳不闻,继续与妲己寻欢作乐。比干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见他说出这等话,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了比干剖视其心。后人敬佩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的精神,称其为“亘古忠臣”。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哥哥,纣王的伯父,官太师,和微子、比干并称“殷末三仁”,箕子见商纣王如此荒淫,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其手中,心痛如割,多次劝谏无果,索性割发装癜,披发佯狂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微子看到比干、箕子的下场,对纣王的所作所为非常绝望,凭一己之力已救国无望,只能安心治理自己的微子国,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访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离开商都,远离帝辛的原因。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留在周朝国都,仍为诸侯。当时,由于微子启曾帮周武王策反商贵族,朝歌之战使周全胜商完败,系灭商功臣,周王把微子启的封地改封到了商丘一带,建立宋国。

孔子对微子评价很高,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司马迁《史记》也记载:“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有:“殷有三仁,微、箕纣亲。微子向来仁贤,所以殷商遗民都很戴爱他。”

微子把微子国经营的有声有色,开拓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使聊城这个地方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微子城更名为摄城,期间也经历了朝代的更迭与战争的磨难。

西周建立初期,发生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当时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墉、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被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姜子牙被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成王时期,姬发的二弟姬旦以成王年幼为由摄政国务,自封为周公,他还在其颁布的一些诰命中署上“王若曰”句等,以向人伐智和暗自称王。姬旦摄政篡权的言行,引起亲兄弟间的不满与内讧,被分封到卫、墉、邶三国的管、蔡、霍非常反对姬旦摄政,朝政出现严重分裂,商朝诸侯奄亳则劝说武庚乘机复国,联合“三监”参加叛战,于是,蒲姑、熊盈、徐夷、潭、鬲、谷、州、绞、等诸侯国纷纷支持,聊城地区是商朝元老重臣的根据地,也参加了武庚的复国之战。

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领兵东征、镇压叛军;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率兵从营丘起兵向西杀向微子国,两路大军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据记载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而,主盟者是“执牛耳者”。《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诸侯盟,谁执牛耳?中国汉字很多是从象形、会意演化而来,字是由三个耳组成,是执牛耳者,胜利者的意思。齐国征服了微子国叛民,把微子城更名为聂,为齐国的征服之地(史载:“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为齐国附庸,称聂国,改微地为聂国”)。后来由于齐国国都距聂国甚远,消息闭塞,有商朝后裔再次谋逆,叛杀齐军,割下齐军军将之耳,在微子城建立聊摄国,并建聊、摄二城,是对齐国的报复行为,“聊”字从“耳”,“卯”韵,解释为“耳边长鸣”。也就是说,要时刻保持警惕,各种信息和动态要经常在掌权者耳边回荡。字由提手组成;是三个耳,摄的意思就是以手执耳,有提耳震慑天下之意,这次所割之耳,系割的齐人之耳。因为聊摄国系反叛齐国而创建的国家,迟早会被齐国剿灭;但聊摄国存在的历史是真实的,聊摄国是聂国的延续,而聂国又是微子城的延续,据此推断聊城最早的古城文化层面是商朝的微子城。由于聂、摄已亡,仅存聊城的“聊”在文化上传承了“聂”的内涵,故而最早的聊城实是微子城。据聊崮庙中记载齐国灭聊国后,始称聊城,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也就是说齐国灭聊摄国后,在聊崮庙建立起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这是“聊城”最早的名称。聊古庙存在的时间约为一千余年,距今已2500余年。

这个微子古城见证了华夏历史的变迁,经历了沧海桑田,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历史发展的痕迹不会磨灭,文化的传承依然存在,它现在在聊城的什么地方呢?检索文献,《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其记载:“聊城县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有故城存焉。”可见,微子城在聊城县境内,直到宋代尚有遗城留存。但没有指出地理位置。到了明朝,曹学佺撰写的典籍《名胜志·城冢志》中书籍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世传商受(按,即纣)时微子所封。”这就说出了微子城在聊城的具体方位。清宣统二年(1910)的《聊城县志·古迹》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学者叶圭绶则说:“摄城在博平之南30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录》上说:“据《聊城县志》图,微城所在,正古摄城,摄城临黄沟,黄沟亦称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寰宇记》卷54博州聊城县:微子城“纣之庶兄封邑于此,故有城存”。《方舆纪要》卷34东昌府聊城县郭城条内:“微子城在府东北十八里。”《城冢记》:“商受封微子于此。周改封之于商丘。”这些文献的记载都说明了商末时期的微子城即是春秋战国时的摄城。位置都在今山东聊城市东北。可以判定微子古城、聂城、摄城、郭城、同属于一个位置,即在聊城经济开发区蒋官屯办事处北,范围是西至小湄河、东至大孟营,北至邓官屯,南至宋满刘一带。这里属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蒋官屯办事处,是进入聊城市区的东大门,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素有“山东省钢管之都”美誉,是“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上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目前正全力打造“江北水镇”。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在聊城东部新区,一个以济南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的崛起,这座古城必将浮出水面,等待人们一步一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聊城地名文化学会  孟庆会

                  2019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