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南山五彦 2018-07-10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清代"杨宝年"款朱泥柱础壶

图文:陈宗岳

 

壶身铭刻:

鼓和五口、水彰五色、用作茗瓯、润身以德

古香(?)为蒙泉壶

底款:"杨宝年"

  杨葆年,又名宝年,字公寿,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1773—1853),是杨彭年之弟,杨凤年之兄。善制茗壶,擅捏制法,常为陈曼生造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曼生壶一般都在壶底钤有阿曼陀室铭款,把下署彭年印章,这不能视作只是陈鸿寿与杨彭年两人合作的作品,事实上,为曼生壶作铭的,除曼生本人之外,多是他幕中友人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人。制作者也不仅仅是杨家三兄妹,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也参与制作曼生壶。

  曼生壶的创作班子,实则以陈曼生为领衔,由文人、藏家和陶工共同参加的紫砂壶艺术兴趣小组。这种由文人参与的紫砂制作方式,虽然早在明末就已出现,但是将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相结合的风气,的确是经由陈曼生的鼎力开拓推广的,这种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十九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1768-1822)。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熏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十八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万泉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

  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的、绘画的、雕刻的和订制茶壶主人的室名。

  实际上,清代嘉道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了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文人壶」时期。

  已故著名画家唐云先生,生前尤其钟爱宜兴紫砂壶,藏有曼生壶十余把,其数量之多,藏品之精,堪称独步天下。但是,曼生壶的存世量不应该那么少,其一,是其制作年代并不久远,约为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其二,当初制作的数量应该不下千把。但今天市场上却甚少能见到,除了藏家们珍之不肯放手,还有一个原因,有些壶上的铭文,刻的是号,如"七芗",这对许多人会产称辨识上的困扰,致使许多曼生壶还未被发现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