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阴增液不管用怎么办?可能问题出在这里!

 《经络与营养》自然养生 2018-07-11

中医书友会第175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热盛易伤津,但救津有时不能只重在养阴生津,本文通过一则案例启发大家,在补阴的同时加入补阳的药物,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另外,有时补阴效果不好并非药不对症,可以改变煎服方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编辑/张明)

增液救津药治心得 

作者/张慕岐


治伤寒以救阳为主,治温热以救阴为主,这是两大法门。 盖温热为火之气,火性消烁,最易伤津,故温病学说中,有热久必伤阴液之论,此为理之所必然,即我们在临床中亦常有所见。

 

前曾治一病员,陈男,岁。患热病已历二候,舌干焦质绛,津液不生,脉数。曾由前医用鲜石斛、鲜生地等增液退热果属对症之治。但屡服而津不回热不退。询其病情,并无谵语妄言抚其腹,亦不拒按,病在上而不在下,无攻下之可凭。因仍循前医法加黄芩、葛根为治。服两剂复诊时,病情依然不减口仍渴而津不回。


査屡进增液退热,前后已尽六剂,竟一无进步,甚费踌躇。因思阳生则阴长之义,且药物煎服,用其气与味,当参用其质,自能收效。因此处方如昨,但酌加桂枝、桔梗各八分,用阳以启阴,并以鲜斛、鲜地、鲜芦茅根打自然汁,与桂枝、葛根、黄芩、桔梗、山栀、丹皮,煎汁和服。至第三诊时,津液果得渐回,焦黑渐化,且药后曾得安寐三小时,可知前法已获效益。


方仍如旧加生脉散,惟桂枝只用五分。讵知其家中人以病已见好,前煎法太麻烦,将各药全部煎服,服后竟不见进步。于是在第四诊时,处方不改,嘱仍照第二诊时,打汁与煎汁和服,翌日往诊,病情大见转机,不仅津已回润,且昨宵曾得微汗,可知营卫亦有通调之望,故于原方中加生姜、杏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并用,冀其营卫和而邪热得散发而解,此方进后,肌表均见微汗,舌已尽化,津亦不伤,惟略见咳呛,此乃邪热欲循皮毛而出,故处方以桑叶、象贝、紫菀、蝉衣等宣肺,领邪透达。方连二剂,遂得热透身凉,胃亦能纳,便亦得解。病已向愈,不宜再服苦药,因投以育阴养血、和胃宁神,酌予调理外,嘱其口服洋参、藿斛、红枣,静养数日而痊愈。


方药服法,并参以用阳启阴之剂,津液得以渐回。惟第三诊照方煎服,竟不见效益;第四诊仍依第二诊打自然汁与煎剂和服,则大见转机。


于此可知,历来先贤用药,在服法方面,亦各有不同,此中自有妙理。如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大黄黄连泻心汤,不用煎而用渍,仅借其无形之气不须其有形之味,再如附子泻心汤,三黄均用渍,附子则须煎,盖苦寒之阴药性降今欲其开,故仅渍而用其气,使轻而不沉;辛热之阳药性动,故须煎而用其味使其专而能和。


此外,如徐灵胎治一八旬毛翁,患痰火喘病,断为上实下虚,用清肺消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二剂而愈。当时毛翁以为徐君故炫其术耳。越年,旧病复发,照前方加人参一钱同煎服,竟不效。仍延徐诊,病家告以用前方服过无效。徐曰,岂人参亦用煎乎?病家曰:是。徐令仍照前法服二剂而愈。并解释其义云,下虚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惟作决服,则参性未发而清肺之药已得力;过腹中而人参性始发,病自获痊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临床中确有研究之必要。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