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总结

 庆萌堂 2022-06-14 发布于安徽

太阳病本质是表热,或兼湿,或兼津液虚。

太阳病成因:主因是气候或环境温度的改变(含疫疠)从而超出了人体机能的适应范围,或因人体局部(病灶)发生应激反应,而呈现的人体积极抗邪的阳性证。

太阳病传变规律:因发热,伤津耗液,失治者传阳明病多;一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邪势不甚、用药得当,即可在太阳病“覆杯即愈”或“汗出即如失”;大多数病愈在少阳病末阳明病初;极少数内传阳明病或太阴病。

一、主症

1、脉浮;

2、恶风、恶寒;

3、体痛(含周身及某局部);

4、发热,或未发热;

5、有汗,或无汗;

6、鼻塞,咳喘,呕逆等。

以上诸症凡1、2、3项及以上共见者即是太阳病。

太阳病主治是汗法,而且汗法要适度,多数情况下,不宜大汗淋离,取微汗是正治。其它诸法如吐、下、温、和、利、清等皆为误。

根据病情,主治分为有汗及复汗用桂枝汤法,无汗或兼水湿用麻黄汤法。

麻黄汤法主开皮肤之表。邪犯肌表,人体良能汇集正气(津液)于此,与邪抗争,邪盛正不衰,胶着对峙,故脉紧而无汗。

桂枝汤法主解肌肉之表。邪犯肌表,麻黄汤证层已撤去防卫(或根本未设此层防卫),人体良能汇集正气(津液)于此,与邪气抗争,邪盛正不足,斗争不激烈,故脉缓而有汗。

二、兼湿

1、黄汗:汗黄如柏汁

两胫冷,小便不利等;治以桂枝加黄芪汤,或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等。

养生提示:汗出后,勿即入水中浴。

2、湿郁:无汗,身重,头沉,乏力

①合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②合发黄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③合身烦痛者,麻黄加术汤。

3、水气:无汗,或汗少,身重,肿

①身重,麻黄甘草汤;

②一身悉肿,越婢汤;

②一身黄肿,越婢加术汤。

注:当与阴证自足往上肿有所区别。

三、兼津液虚

此兼津液虚证与阴证鉴别点在于,此津液虚是消耗或消耗大于生化所致,必有汗多、热多、尿黄涩等症;阴证津液虚证根本是机能不振、生化无力所致,必有汗少、寒多、尿清长等症。

1、痉病:轻则项背强几几,重则角弓反张、眼上翻

①有汗者瓜蒌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汤;

②无汗者葛根汤。

2、兼津液虚证用汗法禁忌

①凡疮、淋、衄、亡血、汗诸家及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勿犯“虚虚”之戒。

②津液虚比较重、或大病恢复期、或皮肤病患者因证属太阳病确需汗法者可酌选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汤取微汗,不可大汗淋漓。

③津液严重亏乏者,如漏汗、或四肢拘急、或小便数,已转阴证,禁用桂枝汤;根据病情酌与新加汤、桂枝加附子汤、甘草干姜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四、误治及救逆

1、汗不得法

如熨背法、汗蒸、灸法、温针等有类于温补法,或剂量太大,或桂枝汤证误用麻黄汤,致过汗伤津。

①轻者,症见小便难,身黄,猪苓汤;较重者,口干咽痛咽烂、衄,便血,酌与猪肤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等,禁再溫之。

②较重者,症见不寐、惊惕或发狂,酌与桂枝去芍加龙牡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加龙牡汤等救逆。

③重者,转为阴证:症见漏汗(危证),桂枝加附子汤。

2、误用和法

开门揖盗,驱邪不力,犯“实实”之戒。热不去,表更实,病益甚,变证虽多,不可尽述,但仍居太阳病者多。

阳证,表解方可攻里是原则。

3、误用吐、下法

①陷于阳明病(变证最多,详见阳明病总结)

②陷于少阳病:痞,三黄泻心汤;不寐,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

③陷于厥阴病:痞,半夏泻心汤诸证。

④陷于太阴:利,桂枝人参汤;吐,理中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五、太阳病与温病

1、相同点

①成因相同(见前文);

②初期症状相同,开始都有头痛、恶风(或寒)、周身不适等症状。

2、不同点

①传变、化热速度

太阳病传变、化热较慢;温病化热、传变极速,可很快出现高热、口渴、汗出多、恶热等阳明病外证,伤津耗液。

那么,此时可用白虎汤为主化裁,兼微表者清而兼透;若用苦寒,乃是下法,为误,可致邪热内陷。伤于血必致斑疹类(出血点或“败血症”);伤于津,大便干、燥屎、谵语、昏不识人或直视、无尿等。若发汗、利小便无异于撤去热锅中的沸水而不撤火,很快会锅破无补矣,因而,“救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②传变规律

太阳病(六经)传变复杂多变,可为寒、为热、为虚、为实、为寒热错杂;温病传变单一,即为热为实,伤津耗液;所谓“邪犯心包”亦不过邪热内实、伤津之证,不隔靴搔痒,大承气汤就可胜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