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珠。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方解〗取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本方证适应于太阳阳明合病,有汗出恶风,且见口干、烦躁者。温病初期常见此方证。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读〗太阳病,发热恶寒,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象,虽无汗,但体表已无充盈的津液,故谓此无阳也。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是说不可用麻黄汤大发其汗的意思,宜予桂枝越婢一汤解肌透表即治。 〖按〗这里要特别注意无阳的含义,前麻黄汤条的阳气重和本条的此无阳,正好对照互参,便不难理解阳气是指什么。注家谓阳气重是阳热,实非。前者为津液充实于体表,故脉应之紧,须以麻黄汤发其汗;而此为津液不足于外(姜春华有相同认识),故脉应之微弱,故宜本方轻以解之。本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三方以药量极轻,均为外邪还不了了的轻证而设,不可不知。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浮肿患者表现出桂枝汤证明显,而感烦躁、口干者,可试用本方。 胡天雄医案以本方治愈疟疾类证:徐某,女,26岁。1964年除夕饮少量酒后,遂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发时汗从四肢起,寒少热多,热退后口渴欲饮,无汗出,如此日二三次发作,证已月余。伴见咳嗽,咳稀痰,不呕,口不苦,二便正常,脉数,左弦,右较弱。本证寒热头痛,间歇发作,又在高疟地区,颇似疟疾,但一般疟疾不日发二三次。现其不呕口不苦二便正常,又无传少阳、阳明征象,故为郁久化热而呈热多口渴之象,为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9克,白芍9克,麻黄3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结果:服药2剂痊愈。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 |
|
来自: 彼案 > 《感冒.烧.咳.湿.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