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须动静结合​ 和阴阳配伍法       岳美中

 Dementia豆豆 2018-07-11
用药须动静结合 和阴阳配伍法       ​   岳美中


  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在组剂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动静结合,常可收到好的效果。古人用方,补剂必加疏药,补而不滞;通剂必加敛药,散中有收;都是这个道理,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动静相伍,一般静药量大,动药量小。阴主静,阳主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重用静药,因为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生;轻用动药,由于阳生则阴长,阴得阳则化。凡补养之静药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已可煦之走之。


  《伤寒论》炙甘草汤为治脉结代、心动悸的名方,其中阴阳兼顾,而静药分量最重。方内阿胶,麦冬、麻仁、生地、甘草、大枣皆为阴药,大其剂量,以生阴津,补益营血。尤以地黄用到一斤之多,而仅以人参、生姜、桂枝作为阳药补益卫气。


  整个配方,阴药约重二斤半,阳药仅重半斤,阴药为阳药的5倍,道理何在?阴药非用大量,则仓卒间何以生血补血。然而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须凭借阳药动力,使阳行阴中,催动血行,致使脉复。反之若阳药多而阴药少,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犹如久旱禾苗,虽得点滴之雨露,而骄阳一曝,立见枯槁。即使阴阳均衡,亦恐阴液不足,虽用阳动之力推之挽之,究难奏复脉之效。


  《傅青主女科》完带汤为治白带要方,动静配合十分精当。方中白术、山药各一两,人参三钱,白芍五钱,车前子三钱,苍术三钱,甘草一钱,柴胡六分、陈皮、黑芥穗各五分。全方以静药为主,重用至两,大其量是用以补养,补土以胜湿。用动药为反佐,量不及钱,小其量是用以消散。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相反实以相成,因而疗效特高。若统一其量,则必然失去补益脾元之功,难收利湿止带之效。


  动静相伍中动药宜轻,还在于恐过重耗人正气,反失其意。如四物汤是补血名方,内中当归、白芍、生地等补血养血之药可用四—五钱,属方中静药,而川芎气味香窜,属方中动药,一般只用二钱,即可起到燮理阴阳之妙,多用反而燥血耗气。


  即使以活血化瘀为主的王清任,在组方中也十分注意及此。一部《医林改错》以用血药为主,但其中所出方剂,多数养血静药用量特大,而活血动药用量却小,动静相合,新血生,瘀血去,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目的,绝非一味攻破。如桃红四物汤,四物为静药养血,桃仁、红花为动药活血即是明证。在逐瘀汤类中,他虽然常用桃仁、香附,但一般也都只用到二—三钱。作为动药,调气活血总不多用,恐过用耗气伤血。


  除了静药量大,动药量小的动静配伍而外,也有以动药为主者,但当辅以静药。如《伤寒论》桂枝汤,全力以阳动之药为主,而加入芍药一味阴静之药,使动中有止,散中有收,故可平衡阴阳,调合荣卫。治阴疽名方阳和汤,全方立旨以回阳为务,方中虽有麻黄、炮姜、肉桂、鹿角胶、白芥子众多阳药,确必待加入大熟地一味柔润阴药,培补气血,其效方显。


  推而广之,用方如此,用药亦然。如熟地与砂仁同用,生地与细辛同捣,皆取阴静制阳,阳动促阴之义。总之动静相合,其间阴阳相生相化,道理深奥,非细心体认,难知其妙,学者亟当于此等处留意,则制方用药之义可得。


  当然,动静结合,除了此多彼少而外,还当注意辨证,施加恰当的剂量,过与不及,皆非所宜。


  回忆解放前吾乡有一翟老医生,医术高超,乃孙从其学。一日归语老医云:治一归脾汤证患者,予四剂不效,奈何?老医嘱其察舌,回报舌苔白腻,令加大木香用量予服,三剂而愈。怪而问之,老医释曰:归脾汤属静药方,内中木香仅用几分,焉能动之。药不流动,白腻之苔自不能化,越用越阴湿,病越不能愈。故一改木香用量,阴得阳化,而病即瘳。


  以后其孙又遇一例,遂将木香放胆用之,又不效,归问何故?老医嘱再察病人舌,见苔白而薄,遂日:此脾阴不足之象,焉能再动之燥之,徒加木香,脾阴更虚,拟先加山药一两,养其脾阴,服至舌苔厚腻后,再加重木香,则可痊愈。孙用其言,病又获愈。由此可见阴静阳动,阴阳维系,关系方药实大。




运用中药的阴阳之法



中药多为自然之物,如果按西医药理分析,每味中药都含有多种乃至几十种有效成分,那么每味中药同样会有多种复杂的螺旋气场,这些螺旋气场交织在一起,必定有一主导的螺旋气场决定着这味中药气的走向,从而决定着这味中药的阴阳之性。
中药讲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与凉和温与热的差别,仅有量的差别,并没有质的不同。
因此寒性或凉性的中药可归为阴性药,
热性或温性的中药可归为阳性药。
那么用螺旋气场分析中药气场走向则可认为:寒性药为强逆时针螺旋气场,凉性药为弱逆时针螺旋气场;
热性药为强顺时针螺旋气场,
温性药为弱顺时针螺旋气场。

中医讲究阴阳之法,《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记得我的启蒙老中医闫卓如讲述中医的根本之法时,我还是内蒙兵团的一位兽医,他给我列举中西医治疗马结症(肠梗阻)的不同,
西医治疗只会单纯用泻药,
而中医则会用七分阴性的泻下药,同时再用三分阳性的升提固本之药,这样就可做到攻下而不伤正气,不会出现治一经损一经的弊病。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从中医师开出的药方看出他是否具有中医的功底,或者是否是出于西学中的医生之手,因为后者开药往往喜欢开“清一色”的药,如果发现病人有炎症,就会开出全部由清热解毒寒凉之药组成的中药方。
而有功底的中医则会应用中药的阴阳之法,因为通过阴药阳药巧妙的配伍,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如心脏一阴一阳的收缩,在循环系统中可产生几十倍的效能。
所以我平时很注意中医对药的配伍,特别是阴药阳药的配对,现将多年积累的阴阳对药列出,与同道共享,其中的箭头代表阴阳之性和气的走向,箭头向下代表药的寒凉之性或逆时针的螺旋气走向,箭头向上代表药的温热之性或顺时针的螺旋气走向。

1.黄连↓ 吴茱萸↑—治疗肝火犯胃的吞酸。
2.黄连↓ 姜半夏↑—辛开苦降治干呕、浅表胃炎。
3.黄连↓ 肉桂↑—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
4.生石膏↓ 细辛↑—治疗风火牙疼。
5.栀子↓ 淡豆豉↑—清心除烦。
6.大黄↓ 附子↑—治疗寒结证。
7.生白术↓ 附子↑—治疗寒湿痛痹。
8.桂枝↑ 白芍↓—调和营卫。
9.柴胡↑ 前胡↓—治疗风寒咳嗽。
10.桔梗↑ 枳壳↓—调节肺的肃降功能。
11.桂枝↑ 大黄↓—治疗瘀热内结证。
12.桂枝↑ 丹皮↓—通达经脉,舒畅肝气,散瘀消癥。
13.桂枝↑ 生石膏↓—治疗胸膈热郁水气证。
14.桂枝↑ 茵陈↓—治疗湿热蕴结疸证。
15.桂枝↑ 牡蛎↓—治疗心神躁动于外,阳虚郁于内。
16.桂枝↑ 鳖甲↓—治疗痰湿血瘀互结、癥瘕。
17.麻黄↑ 生石膏↓—宣肺清热,治疗肺热壅盛证。
18.麻黄↑ 杏仁↓—宣降肺气,宣肺气以呼浊,降肺气以吸清。
19.麻黄↑ 生薏苡仁↓—治疗风湿热痹证。
20.麻黄↑ 射干↓—痰阻喉咽、哮喘。
21.芍药↓ 附子↑—治疗寒凝阳虚诸证。
22.当归↑ 苦参↓—治疗湿热血虚证。
23.人参↑ 鳖甲↓—益气散结。
24.人参↑ 乌梅↓—治疗消渴证、久泻久痢证。
25.大枣↑ 葶苈子↓—治疗肺痈热证。
26.鳖甲↓ 升麻↑—治疗毒热血证。
27.大黄↓ 细辛↑—治疗寒结证。
28.黄连↓ 人参↑—治疗湿热蕴结,中气虚弱证。
29.生石膏↓ 人参↑—治疗邪热内盛,气津两伤证。
30.生石膏↓ 细辛↑—治疗寒饮兼郁热证。
31.栀子↓ 干姜—治疗上热下寒或胃热脾寒证。
32.泽漆↓ 白前↑—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热证。
33.竹叶↓ 人参↑—治疗邪热内扰兼有正气不足证。
34.附子↑ 黄连↓—治疗寒热病证。
35.苏叶↑ 厚朴↓—治疗痰郁气阻证。
36.葛根↑ 芍药↓—生津益阴,解肌止疼。
37.紫苏↑ 黄连↓—治疗妊娠呕吐、心烦不安。
38.香薷↑ 白茅根↓—清利湿热。
39.生姜↑ 竹茹↓—益胃清热,降逆止呕。
40.薄荷↑ 牛蒡子↓—治疗风热感冒,咽痒咳嗽。
41.蔓荆子↓ 川芎↑—活血祛风止痛。
42.葛根↑ 黄连↓—治疗湿热腹泻。
43.升麻↑ 生石膏↓—清阳明实热火毒,治疗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4.柴胡↑ 黄芩↓—清少阳邪热。
45.五加皮↑ 木瓜↓—治疗湿重痹症。
46.秦艽↑ 地骨皮↓—治疗热病余邪不尽,骨蒸潮热。
47.干姜↑ 黄连↓—辛开苦降,治疗寒热互结引发的胃脘痞疼,嘈杂泛酸。
48.肉桂↑ 黄柏↓—温阳坚阴,治疗肾虚尿闭。
49.高良姜↑ 大枣↓—温中止呕。
50.苍术↑ 黄柏↓—治疗湿热下注。
51.茵陈↓ 干姜↑—温散脾胃寒湿郁黄。
52.萆薢↓ 菖蒲↑—分清化浊,治疗尿浊、尿频。
53.赤小豆↓ 麻黄↑—宣肺利湿清热。
54.决明子↓ 菊花↑—治疗肝火或风热引起的目赤目痛。
55.金银花↓ 黄芪↑—解毒消肿、托疮排脓、生肌。
56.败酱草↓ 生苡仁↑—治疗湿热蕴郁成脓之症。
57.赤芍↓ 薄荷↑—凉血散风,治疗爆发火眼、目赤肿痛。
58.地骨皮↓ 银柴胡↑—治疗血虚骨蒸潮热。
59.黄连↓ 细辛↑—治疗胃火牙疼,口舌生疮。
60.黄柏↓ 细辛↑—治疗尿频尿急尿痛。
61.苦参↓ 木香↑—治疗湿热痢疾。
62.胡黄连↓ 干姜—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63.黄连↓ 升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64.胆南星↓ 白附子↑—祛风痰,止抽搐。
65.天麻↓ 白附子↑—治疗痰厥头疼、头晕。
66.天竺黄↓ 菖蒲↑—化痰开窍。
67.杏仁↓ 紫苏↑—解表散寒,止咳化痰。
68.青皮↓ 白芥子↑—开气消痰。
69.茵陈↓ 郁金↑—清热凉血,利湿退热。
70.鹿茸↑ 熟地↓—治疗肝肾阴阳精血不足。
71.蛤蚧↑ 生地↓—治疗肾虚久喘失音。
72.巴戟天↑ 山茱萸↓—治疗阳痿、遗精。
73.麻黄↑ 葶苈子↓—辛开苦降,寒热互治,宣肺定喘。
74.麻黄↑ 熟地↓—通血脉,散阴凝,补肾益肺。
75.桂枝↑ 青蒿↓—透达调卫,解肌退热。
76.桂枝↑ 夏枯草↓—温阳解郁,平肝利水。
77.羌活↑ 板蓝根↓—火郁达之,散表清里。
78.羌活↑ 生石膏↓—解表清里退热。
79.升麻↑ 大青叶↓—解胃经实热火毒。
80.升麻↑ 虎杖↓—升阳解毒,活血化斑。
81.柴胡↑ 金钱草↓—疏肝调气,排石退黄。
82.生石膏↓ 乌头↑—解表里寒热互结之痹痛。
83.知母↓ 附子↑—温阳生津,通络止痛。
84.栀子↓ 姜黄↑—清肝利胆,理气止痛。
85.栀子↓ 乌头↑—除寒湿,行气血,通经止痛。
86.黄柏↓ 肉桂↑—温阳化气而不生邪热,治疗湿热内停所致尿闭不通。
87.黄柏↓ 干姜↑—有阳升阴降之妙用,治疗咽干久咳。
88.生地↓ 淡豆豉↑—清热凉血,养阴透表。
89.生地↓ 附子↑—滋阴温阳,治疗心阴阳两虚所致诸症。
90.茵陈↓ 附子↑—治疗寒湿阴黄。
91.附子↑ 龙胆草↓—温阳清泄,强肝解毒。
92.附子↑ 石见穿↓—治疗风湿、寒湿关节痹痛。
93.附子↑ 酸枣仁↓—温通心阳,养心安神。
94.附子↑ 磁石↓—治疗心肾阳虚,虚阳上浮,扰乱心神。
95.沉香↑ 石斛↓—治疗阴虚气逆所致干呕不止。
96.白芨↓ 泽兰↑—散结消肿,治疗一切肿毒及乳痈。
97.白芨↓ 木蝴蝶↑—治疗胃溃疡。
98.桔梗↑ 仙鹤草↓—通胃肠积滞,解毒止痢。
99.龙骨↓ 附子↑—温阳涩精。
100.龙骨↓ 韭菜子↑—治疗阳痿遗精。
101.苍耳子↓ 辛夷↑—疏散风寒,宣通鼻窍。
102.生地↓ 细辛↑—治疗阴虚火扰所致头疼、咽痛。
103.黄柏↓ 薤白↑—辛开苦降,治疗泄痢后重、大便滞涩之证。
104.黄连↓ 枳壳↑—泻火宽肠疗痔。
105.秦艽↑ 鳖甲↓—透肌退热,治疗虚劳潮热。
106.栀子↓ 高良姜↑—治疗中焦脾胃寒热错杂之证。
107.人参↑ 苏木↓—补虚益气,活血化瘀。
108.麻黄↑ 白果↓—治疗久咳久喘。
109.细辛↑ 五味子↓—两药一开一合,止咳定喘。
110.人参↑ 磁石↓—补肺纳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