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感冒,发烧腹泻……孩子的问题只能靠吃药?

 为什么73 2018-07-11

   本  期  导  读    

小孩子最常遇到的身体问题大家耳熟能详,发烧,感冒,咳嗽,鼻炎,扁桃体炎,积食,不吃饭,便秘,腹泻。看起来好像蛮复杂,但归因之后发现,呵,这么简单,一点不可怕。





小孩子每次吃药打针,都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双重折磨。


孩子哇哇地哭,好像宁愿病着也不肯治;家长白天黑夜都在担惊受怕,心里五味杂陈,恨不得替孩子生病。


过后家长就会想:怎么就病了呢?哪里做得不对了?其实,孩子的问题,有简单的原则可循。



孩子问题,先找饮食


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万全,因擅长儿科、妇科等而享盛誉。万全在《育婴家秘》中说:


「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留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必发热恶食……姑止之,勿与食也,使其自消。所谓伤之轻者,损谷自愈也。」


所谓脾常不足,就是说小孩子的脾胃常处于虚弱状态,容易脾气虚、湿气重,消化吸收的能力较成年人偏弱。


如果是成年人,即便脾胃虚弱也不容易吃出问题,因为知道小心着。但孩子就不行了,大多嘴馋,吃东西也香,容易失去节制。


从外因上看,有些零食即便不健康,但因为口味调得好,小孩子从不拒绝;家里长辈、亲人见了孩子,会买很多营养品,更是要喂孩子吃下去才放心。这些客观原因,也会给孩子本就虚弱的脾胃增加负担。


一旦吃得太多、太甜、太凉、太腻、垃圾食品太多,脾胃就开始求救了。咳嗽,发烧,感冒,腹痛,腹泻……变着花样告诉我们后果。此时饮食多半已经停滞在中焦造成积食或痰湿。




寒凉食物、水果也都是生痰湿的东西。湿一旦形成,就会与寒热等邪气勾结在一起,引起脾虚和发烧、咳嗽、感冒、腹痛等一系列问题。


这就是「小儿之病,伤食最多。」


宋代大医钱乙被称为中医儿科的奠基人,他当年成名就是因为入朝给宋神宗的儿子治病。


当时皇子仪国公患「瘈瘲」(chìzòng),也就是手足抽搐的疾病,很多御医治疗无效。皇帝召钱乙入朝,钱乙就开了补脾的黄土汤,把抽搐给治好了。


宋神宗问其中原理,钱乙说:「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治疗小儿抽搐这一肝木疾病,竟然可以绕着弯从补脾治好。从这个医案中可以看出,脾胃气足才是小儿健康的王道。


进一步设想,孩子的感冒、咳嗽、鼻炎等肺系疾病,看起来是外感风寒、风热而引起的,但如果从脾胃上来看,难道没有脾土不能滋养肺金而导致肺气不固的原因吗?





应对小儿问题,先考虑损谷


秉着万事先找脾胃的思路看待小儿常见问题,我们可以先用自己的「土办法」去试着处理。孩子365天随时会不舒服,但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找医生啊,先自己把个关再说。


❒ 小儿感冒处理


视感冒的严重程度而选择:1.降低饭量到一半左右,只吃清淡的;2.饿上一顿,或晚饭不吃;3.饿上一两顿,想吃东西了就喝一碗粳米粥,其他任何食物都不要吃。


如果一两天内病症由重转轻,则说明「伤之轻者,损谷自愈」的方法奏效了,回忆一下孩子是吃哪些东西伤到了脾胃,下次就要注意了;如果过了两三天没有丝毫改善,则考虑其他因素。


❒ 小儿咳嗽处理


孩子咳嗽有痰,与脾胃积热、积湿、气虚密切相关,损谷的方法同上。


有人喜欢用炖梨水去对付咳嗽,但梨水主要是针对热、燥所引起的咳嗽,用之前是需要先辨证的,而损谷是个不辨证的土办法。


❒ 小儿发热处理


小儿发热、发烧以湿热型为多。所谓湿,当然是以脾湿为重点,所谓热,可以理解为是身体要把湿气蒸干、外散而发生的自愈反应。也就是说,问题的根本还是脾虚不足以化湿。


此时不要急着退热、退烧,先清减饮食。如果孩子不是太难受,发烧不超过39度,可以等身体将湿气化一化再退烧。湿气不除,即便退烧也容易反复。


根据情况,可以给孩子喝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的功效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由脾到表,帮助身体化湿、散热。


❒ 小儿腹泻、便秘处理


小儿腹泻,绝大多数原因是内外受寒(外感寒气或吃了寒凉的东西)和脾虚难以运化腐熟,便秘则以积食生热或外感邪热为常见。损谷方法相同,可将白粥换成小米粥。



小儿脾胃弱,该如何补


前面所讲,都是生病后的应对和调理,生病之前,我们能不能补足孩子的脾胃、预防疾病呢?


当然可以,治未病才是中医养生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脾胃从小就比同龄人虚弱的孩子。


有人有这样一个发现:如今不少80后、90后,脾胃明显不如上一辈人好,下一代人跟着也不好,动不动就吃出毛病来了,带娃也比以前麻烦得多。


脾胃好不好确实可以遗传,但遗传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所谓后天补先天,我们遗传的不过是上辈人的后天养护不当,如果程度较轻,通过我们的后天正确养护,为什么不能纠正过来?



但脾要如何补呢?怎样补脾才是正确、有效的?多吃甘甜,多吃党参、薏米,经常用理中类的药物就能健脾胃吗?


脾作为五脏之一,处于此消彼长的五行关系当中。用偏性较重的方法往脾上加一把气血,其他地方就少了一些气血,最后气血多了少了还真说不定。


正确的「补脾」,是跳出五行关系,从提升孩子的整体阳气方面去考虑。


生命是一个圆运动,圆有大小之分,成年人的圆较大,孩子的圆较小。我们经常听说孩子是「纯阳之体」,这是相对阴气而言,就整体来看,孩子更是「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从稚嫩向成熟、从小圆向大圆转变的过程中。


从运动的角度看,脾胃处于圆的中心,脾胃之气的强弱可以类比为向心力的大小,四周运动越平衡、越有力,其向心力也越强。如果能辅助孩子的生命之圆平衡发展、越画越大,自然也就长养了脾胃之气。


因此,补脾胃的功夫不在病时,而在平时;不在药物,而在于让圆运动更圆、更大。



道理看似复杂,用起来却很简单。这里推荐一个在长夏时期祛寒气、长阳气,从而助益圆运动的方法,也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三伏贴。


《黄帝内经》说:「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四季的生、长、化、收、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组圆运动。


三伏贴集时间、药物、穴位为一体,抓住伏天人体阳气盛、体表热的时机,进一步做些祛寒湿、长阳气的工作。


想要改善儿童的脾湿胃弱、饮食寒凉、毛病不断的问题,换个思路,从三伏贴入手,看似绕弯,其实可能是最近的路。


△医院三伏贴人满为患,大排长龙


正安推出的线上三伏贴服务,包括资料填写——医师辨证诊断——指导贴敷——后期效果管控四个环节,不用出门排队就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三伏贴调理方案,可谓既专业又省心。


正安保证了药材的道地,避免因为药材问题而贴敷无效;药方依据清代《张氏医通》中的三伏贴古方,视具体使用者的体质和病症而加减变化。


因为异人异方,所以为孩子定制儿童三伏贴时,需认真填写孩子的健康信息,让医师能够有的放矢。


很多人对于三伏贴的印象是一贴就灵。实际上,三伏贴疗法是以三年为一个疗程。跟踪调查也表明,连贴三年之后,其效果才变得明显。


伏天长阳,配合冬天藏阳,如此三年,人体之圆才能真正地、稳健地壮大起来。


别等孩子生病了才意识到亚健康的害处,更别在孩子病好之后就浑然忘记了调理和预防!提前改善,比起病后的花钱费力,不是容易许多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