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孝顺不是我们还给父母的人情,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践行的。至亲的人之间没有人情,只有感情。孝顺既是一种礼的规范的需要,更是我们真诚情感的表达。 孔子在《论语·阳货21》篇中和宰我有一段精彩的辩驳: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说实话,宰我说的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从中国的礼仪来讲,从人的真诚情感来讲,“三年之丧”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纠结于宰我陈述的理由,那么你的内心一定缺乏真诚的情感。 丧礼是体现孝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孔子提出了“无违”的概念,子女对父母要做到“无违”。什么叫“无违”,按孔子的说法:“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5》),这就叫“无违”,也就是孝。只有心中有敬,才能做到“无违”,才能有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7》)狗和马也能奉养人,可它们谈不上敬,只是纯粹的善意回报。 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的身世,据传,他三岁丧父,二十岁丧母,童年和青少年可谓凄惨,但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沉沦下去,而是更坚强地直面人生。他坦诚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6》)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孔子除了众所周知的教书职业外,他还是一个专业的殡葬师,他比一般人更懂得亲情的重要和生活的艰难,也更懂得孝的本质,一切都源于人真诚的情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9》)他在做丧事的人家从来都不曾吃饱,当天哭过,也不再唱歌。这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他说:“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4》)做丧事与其仪式周全,还不如心中哀戚。 在《孝经》中,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他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损毁,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立身行道,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点。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在《论语·泰伯3》篇中曾子说的那番话了: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知道自己重病,可能不久人世,指着他的脚,他的手,对众弟子说:直到现在,我才敢说自己可以免于毁伤了,同学们小心啊,请务必万分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发肤。 有人肯定不以为然,说这就是孝啊,未免太简单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谁不会啊?当然不简单,我们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谈孝的话,完全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完全是想免受伤害和痛苦的正常反应。但如果一个人心里时刻想着父母,他就会知道自己的责任,就会主动地、积极地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很多孝的内容我们都不以为然,比如说“色难”,在《论语·为政8》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就是很难保持和悦的脸色,很难吗?很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父母健康时,子女依然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这个时候子女脸上是和颜悦色的。但一旦父母重病时,需要子女无微不至照顾时,这个时候,子女的工作、家庭等各方面会大受影响,子女的脸上还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吗?《小戴记·祭法》里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就是心难,心难了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这是正常的现象,极正常的情况,此刻我们也不能说子女不孝顺,但他们的心已经和孝顺完全划不上等号了。 现在的子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可自己常常给父母造成困扰依然还不自知。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可是我们的子女呢,动不动就对父母抱怨自己工作如何如何不如意,生活如何如何不顺心,反正心里有什么不快都向父母大倒苦水,这样能算是孝顺吗?是一个子女应当对父母做的吗?可能还会有人振振有词说,这些我们不同父母说,能与谁说?难道父母是你们子女的垃圾桶,是做子女发泄倾诉的牧师吗?但凡有一点为父母作想,但凡有一点怜悯之心,你们还能把白发苍苍的父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吗?你们希望父母再为已经成人的自己伤心烦恼,多添几根白发吗? 有人说,奉养父母最大的孝顺是赡养他们的心志,要让他们的善意通过子女的孝顺体现出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11》)如果一个人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孔子也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18》)当父母有过错时,做儿女的应该委婉劝谏,如果他们还是接受不了,要继续恭敬不违逆,照常操心忧劳不抱怨。看似简单的亲情交流,如果做子女的处理不当,让父母难堪或辱没父母的声名,都是我们做子女应当注意的。 现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工作、生活可以在全球的每一个地方。有的远隔千里,有的跨越重洋,做子女的在做这些选择时是否只想到了自己,是否为父母考虑过?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19》)不远游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不适用了,但游必有方能做到吧?为父母以后生活的考虑应该能提前规划和考虑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21》)想问一下,有多少子女能记住父母的年纪?有多少子女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因为“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孔子家语》)为了不给自己留有遗憾或追悔莫及,请在父母有生之年善待他们,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 了解了孝,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不孝。孟子说有“五不孝”,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像子女自身懒惰,好赌好饮,好财不顾父母,不赡养父母,这些当然是大不孝。但我们看后二种,一种是只顾自己声色犬马,一种人在外逞强斗狠,同样是不孝。前者有可能坏了父母的名声,后者有可能给父母带来危险,这二种不孝一般人不觉得,认为与孝不孝无关。错了,孝顺不仅仅是能赡养父母,还更要让父母体面地、安全地活着,快乐地走过余下的路。 |
|
来自: 背后国文 > 《《论语》影响我们生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