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关系是终生学习的必修课(二)

 妙瑜kj88xne46z 2018-11-18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但是“和”必须合理,才不致变成令人厌恶而又害怕的“和稀泥”。古人说,“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意思是说,家人必须“各正其位”,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对外的要好好对外,以获得社会大众普遍的好感;该对内的要互相支持,彼此依靠。





01

夫妻和睦


夫妻和睦是教养子女的良方

    

父母教养子女的方法,看起来五花八门,各有妙处,事实上归纳起来,可以总括成孟子所说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意思是说,男女成家是做人的大道。夫妻能和睦相处,教养出来的子女才会身心健康。家庭生活温暖幸福,亲子关系才会良好。

    

夫妻和睦相处,是教养子女最有效的方法。说起来十分简单,实践起来则非常困难。夫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敬如宾

    

孟子说:“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夫妻相爱,如果不能彼此敬重、相互看得起对方,那简直就和爱家中的宠物一样。

    

一般人的心理,是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当丈夫的总认为儿子是自己的好,妻子是别人的好;当妻子的总会抱怨,人家的丈夫那么会赚钱,自己的丈夫却碌碌无为。

    

夫妇相敬如宾,才会谨慎地约束自己。如果不约束自己,反而对别人有诸多要求,就是不尊敬对方的表现。孟子休妻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这段话是说: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耐,就脱掉了上衣。这时,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气,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呵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而你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自己没先敲门,没出声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

    

中国古时候对妇女很不尊重,就连孟子也不例外,幸好孟母比较开明,避免了孟子犯错误。一般来说,夫妻天天在一起,关系很亲昵,最容易放松自我约束。久而不敬,是常见的情况。因此夫妻必须时时约束自己,爱对方就不要惹对方生气,否则,对子女也是一种不良的示范。

    

意见统一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夫妻之间难免有分歧,当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夫妻之间要进行顺畅的沟通,凡事好好商量。有了子女以后,也应该扩大沟通的范围,让子女适度地参与。亲子相聚,通过彼此交谈,互相了解,并且适时加入一些文化刺激,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文化刺激是父母用来规范子女行为的一种方式,譬如孝顺值得称赞、诚实是美德、整齐清洁自然最美、儿女不嫌父母丑等正确的理念,最好能够及早灌输给子女,适时建立子女的价值观。

    

分工合作

    

夫妻应该互相配合,互相扶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按照父母的兴趣和素养,分别辅导子女的课程作业和课外活动。因为对小孩来讲,爸爸和妈妈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教育小孩时,父母要分工,分工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为了合作。如果不能合作,分工完全没有价值。

    

通常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其实也只是男女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有些事情男主外,女主内,有些事情则女主外,男主内。而内外的区分,也不必硬性规定为:家庭以外的事或者对外的事,全称为外;家庭以内的事或者对内的事,都叫作内。分工的原则,也以全家人的利益为依据,不以个人的利害为考虑,相信大家也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夫妻的才能不一样,职责不一样,习惯也不一样。你比较擅长的你去做,我比较擅长的我来做,这样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教养子女。一般来说,中国向来有严父慈母的说法,就是说,父亲对待孩子要严一些,母亲对待孩子要慈爱一些。父亲严厉是帮助母亲管教孩子,母亲一旦管不了小孩的时候就拿父亲吓唬他:“你再不乖,你父亲回来你就知道后果了!”小孩对父亲有敬畏感,这是父亲很了不起的地方。如果父亲怕得罪小孩,要讨好小孩,那他真是很可怜。

    

教养子女而不具有相当的权威是无效的,如果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你就毫无办法。父母的角色可以机动调整,有时候同台演出,有时候一为主一为伴,彼此有默契,才是真正的相互扶持。



02

孝敬长辈


孝是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的艺术性重于科学性,很多科学性的东西,到了我国,都变得相当有艺术性。孝道是艺术而不完全是科学,用这种心态来看我们的二十四孝故事,便不致认为荒诞离奇而嗤之以鼻。我们不必追究,哭竹是否真的能够生笋,木像是否真的会流血。只要告诉子女,这些并不是科学论证,而是启发大家,身为万物之灵,必须讲求孝道,否则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当然,找一些现代化的孝道题材,供子女参考,效果更好。我们不要借口与国际接轨,打着现代化的旗号,企图将孝道思想从中华文化中去除。大多数外国人在听到中国人的孝道观念和行为时,都会表示激赏和羡慕。很多外国人都愿意领养中国的小孩,他们认为,中国的小孩DNA里有孝顺父母的因子,会给他们亲生的小孩带来正面的影响。可惜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对待子女要慈爱,对待父母要孝顺,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道是人类的瑰宝,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贝。

    

现代化的孝道,其实十分简单。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有信心,相信父母不可能不爱子女,更不可能害子女。其次要明白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就算父母不完美,子女也没有权力去批评父母。现在很多小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很落伍,这种行为伤了天下做父母的心,这就是不孝的表现。人们常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说,天下的父母都会犯错,但是子女没有资格去论断父母的是非。

    

我们重视孝道,但是我们反对把孝道变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始终坚信,人禽之间的分别,最关键的就是孝悌的灌输和执行。现代人解释孝道,大多采取西方的观点,以致严重地误解了孝道的本意。当然,历代的迂儒,使孝道越来越僵化,也扭曲了它的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发扬“虞舜以孝感化父母和弟弟,改变不义行为”的精神,来弘扬高级的孝道。

    

父母不能强制子女孝顺,而是应该以身作则。我们既是子女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子女。如果为人父母,不能在孝道上以身作则,反而迷失了方向,在父母跟前,对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顺,岂不是直接伤害了父母的感情?我们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当宝贝似的,一看见就眉开眼笑;可是对自己的父母,却有很多不满。难怪今天的父母,也希望子女长大了干脆搬出去住,免得整天看他们的脸色。

    

父母要做子女的榜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怎样对待祖父母,等他们长大以后,就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这种现世报应,是怎么都逃不掉的。

    

中国只有孝道,没有慈道;我们只有一本《孝经》,没有“慈经”。没有人敢说,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样,只能说:“天下的父母辛苦了。”子女没有资格说父母做得不对。孔子只告诉人们怎样做好子女,没有告诉人们怎么做好父母。很多人批评中国人重孝轻慈,其实我们这样做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父母在,不便说怎么做父母,这是中国人的品德修养。你如果说做父母的应该如此如此,你父母知道后,就会认为你在指责他们的缺失。人无完人,父母总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而你所讲的难免带有几分理想主义色彩,一般的父母根本做不到,这样就变成了对他们的变相指责。

    

父母的确很辛苦,不管把小孩教成什么样,都是有功劳的。父母不易做,绝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把父母做好的,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完美的父母。这是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慈经”的原因。


子女要牢记父母的恩德,但是不应该去感谢自己的父母。我们说“大恩不言谢”,不是说不用谢,而是说恩情太大,不是说声“谢谢”就可以回报的。中国人常说“大恩大德,来生再报”,不要以为中国人是在敷衍别人,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份恩德我们今生今世再怎么努力也回报不完,所以来生继续报答。子女为什么一定要孝?就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的小孩子开口闭口都是“谢谢爸爸、谢谢妈妈”,这是不对的。如果你给我倒杯茶,我可以说“谢谢”,这样在情感上就互不相欠了。做子女的对父母说“谢谢”,难道想把养育之恩一笔勾销吗?孝的境界要比“谢”高很多。父母之恩是不能言谢的,而是要谨记在心,一辈子不忘记,“谢谢”只是人情。

    

孩子常常说“谢谢”,父母常常说“我爱你”,这都是形式化的。中国人不能生活在那种形式化、肤浅的氛围里面,我们重视心灵的沟通。比如,儿子回到家,问妈妈:“你今天好不好?”妈妈会很奇怪:“你有眼睛不会看?我这里肿起来了,你还问我好不好?”这就是走形式,有口无心,对亲人的关怀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如果儿子说:“妈妈你的腿好像有点肿,我替你揉一揉……”这才是真心的关怀。

    

问好通常只是敷衍,是客套,不是真心的。一家人要真心,彼此要关怀,不要搞形式,不要把家人当朋友看。西方人是神本位,心中只有神,所以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中国人是以人为本,对君对父都有敬畏之心,不敢言其名。据说,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改名为观音菩萨,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神仙也要让步,更何况人了。杜甫一生不做海棠诗,就是避母亲的讳。

    

顺并不等于孝

    

孝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从古至今,传统文化都只提过“孝道”“孝敬”,却不知何时有了“孝顺”的说法。我认为,这个“顺”字完全颠覆了中华文化中有关“孝”的真正内涵,使得对父辈的盲从有了文化层面的依据,造成许多“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惨剧。曲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有三个毛病:第一,食古不化。看到古人的话,也搞不清楚,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乱讲。比如,“父父子子”,有人理解成“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这不是废话吗?第二,不求甚解。很多人,到过日本,就以为自己是日本通;到过美国,就以为自己是美国通。其实他们只知皮毛而已,这都是不求甚解的表现。第三,自以为是。就是说把自己当成权威,他认为是怎样的,事实就应该是怎样的,也不问问自己凭什么。

    

那这个“顺”字如何来的呢?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后来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那就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奠。”就是这个“无违”,后来发展成“顺”。子女对父母应该以礼相待,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去做越礼之事。所以,“无违”是指无违于礼,而不是无违于长辈。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魏颗带兵打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其为魏颗所俘。

    

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父亲让陪葬而你把她嫁走的那位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顺可能孝,顺也可能不孝;不顺可能不孝,不顺也可能孝。比如当父母让你做不正当的事时,你应该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听从就是不孝,但不听又要被责骂,怎么办?

    

妈妈对小孩说:“我刚刚回家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人在盖新房子,你去偷两块砖回来。”小孩答应着,就去了,但他没有拿。过了一会儿,他空手回来,妈妈问:“不是让你去偷砖吗?怎么没拿回来?”小孩说:“我去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大人站在那里,我不敢进去,就没偷成。”

    

这样的话,既没有“顺”,也做到了“孝”,一举两得。所以说,有时候不听话才是“孝”,有时候听话才是“孝”。我们一定要孝,不一定要顺。

    

故事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次,曾子一不小心碰断了瓜根,曾子的父亲很生气,拎起拐杖就打。曾子被打昏在地,很久都不省人事。等他醒来后就马上站起来,想让父亲知道他没事,并去跟父亲请罪:“刚才犯了错,惹您生气了。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事而气坏了身子!”回到自己屋里,还怕父亲担心出手太重,便坐在房间里抚琴而歌,好让父亲知道,刚才的事没伤着儿子,他心里很平静,对父亲没有什么怨尤。但孔子教训曾子说:“你没听说过舜的父亲是个眼瞎而又愚昧的人吗?舜用心侍奉他的父亲,如果他父亲要使唤他,舜好像时刻就在身边一样,但父亲听信继母的谗言想要谋害他时,却总是找不到。小鞭子打几下就挨着,大棍子打过来就赶紧跑开,不能因父亲冲动而伤害自己。而你主动站在那里让父亲用大棍暴打,如果被打死了,既陷父亲于不义,也置自己于不孝。你难道不是天子之民吗?你被打死了,你的父亲就杀了天子的臣民,这不就是犯罪吗?世上还有比这种不道义、不孝敬的行为更过分的吗?”

    

这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道理。做儿子的,爸爸打你时,要很冷静。看爸爸拿的东西会不会打死人,他是不是很生气。如果会打死你,你赶快跑;如果不会把你怎么样,就让他打。顺的时候才是孝,你就要顺;不顺的时候才是孝,你就要不顺。老实讲一个老人会慢慢地跟社会脱节,越来越不了解社会的状况,那他说的话,儿子为什么一定要听呢?如果父母的交代是合理的,你没有理由不听;如果父母的交代是不合理的,你不可以顶撞他们,可以嘴上答应,但一直拖,拖到最后父母说“算了”,就不了了之了。

    

子女没有资格教训父母,但是要帮助父母来了解现实状况。如果父母自己改变了想法,你就是孝顺;如果父母因为你而不得已改变,他们就没有尊严,你就是不孝。人是需要尊严的,否则活着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03


敬是孝的根本

    

我们光有孝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敬”。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恭敬,那就是不孝了。子女长大以后,孝都来不及,还要让父母感觉到很惭愧,感觉到他们很不如你,感觉到他们不长进,那要这种子女干吗?有的子女一有钱,就开始看不起父母:“你们怎么总是这么寒酸,给你们钱,缺什么买什么。”如果以这种态度对父母的话,就算你为他们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是不孝。

    

我亲眼看到的,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把他年迈的父母请到高级饭店去吃饭,但是两个老人家一点也不高兴。因为做儿子的很神气,赚了钱在父母面前炫耀,显得父母很土。而且这个企业家很不会说话,一坐下就说:“这家饭店我很熟……”他父母就想:“你很熟,你都吃腻了,才请我们来,是什么意思?”然后企业家又说:“我来给你们点几个好菜。”其实他点的菜,他父母都不喜欢吃,他们心里想:“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你说好吃,我们就说不好吃。”

    

企业家的做法不惹父母生气才怪!聪明的儿子应该这样做:儿子对父母说:“这家饭店我也是第一次来,以前只是听人家说好吃,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父母听了会很高兴:“你看你一听说就带我们来了,真有孝心。”儿子又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菜,我们能不能问服务员,因为他比较熟。”然后让服务员推荐几个适合老人口味的菜。其实老人家一般不懂新式菜品,但是儿子孝顺,他们吃每道菜都会觉得很好吃。

    

那个企业家不会做人,做到这个地步,就是他不懂中国人是非常敏感的。比如,你买礼物回家,一定要说,“这是比较便宜的,所以才买回来”,父母才会安心。你若说:“这东西特别贵,我特别买给你们的。”父母就会说:“我们不要,我们要那么贵的东西干什么?”美国人都是买最贵的东西给父母,中国人买的东西明明很贵,也说“刚好碰到打折,本来很贵,但是现在很便宜”。中国人的心理跟西方人不太一样,我们现在都读西方人的心理学,回过头来完全不懂中国人的心理,这是我们很大的遗憾。

    

敬是孝的根本,如果不敬,就谈不上孝。爱是感情的表现,敬才是理智的态度。爱而不敬,很容易怠慢。子女对父母怠慢,便是心中没有父母的存在,根本就是把父母当作外人看待。孔子说得好,如果只是拿食物供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两样?供养父母时,子女的心中必须充满了敬和爱,以父母能够享用自己所敬奉的衣食为最大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为父母做事,或者侍奉饮食,都应该诚恳,完全心甘情愿,没有丝毫的勉强。




04

适时回报父母

    

父母悉心养育子女,并不是一种投资,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子女回报,但是,子女要有回报父母的心,不要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必须自食其力,以回报父母。俗语说得好:“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分家饭是父母祖先的遗产,嫁时衣指父母所赠的衣物。这两句话的用意,即在勉励成年的子女,要有自食其力的勇气,不能够存有依靠父母余荫的念头。

    

幼小或少年时期的子女,还没有谋生能力的时候,也应该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就算父母经济富裕,也不图闲逸、不怕劳苦、不贪吃美味的食物、不贪穿漂亮的衣服。在经济寻常的家庭中,子女更应该分担家事,帮助父母做一些杂务。

    

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年迈体弱以后,有些父母未必能够自食其力。这时候子女就应该反过来奉养父母,并且要出乎恭敬的心,使父母有面子地接受。而不是像还债那样,表现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更不应该在父母跟前,显得自己比父母有办法,或者把自己的子女,看得比自己的父母更为重要。

    

孝顺的子女应该主动为父母分忧解劳,使父母衣食无忧,得以安享余年。这只是对父母最低限度的报答,子女应该尽力去做,不能够稍有应付的念头。

    

回报父母应该尽早,以免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人们应该从小就培养这种观念,让年幼的小孩多为父母做一些事情。譬如父母回家,替父母拿出换穿的拖鞋,再把换下来的鞋子收起来;父母看完的报纸,小孩帮着收起来等。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重一点的家务活,只要力所能及的事,就应该多担当一些。千万不要贸然做能力以外的事,否则可能把事情弄糟,害得父母反而付出更大的精力善后。当父母的应该指导孩子多做一些家务事,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却走入另一个误区:让小孩做家务,然后给他钱。这样做非常不好,父母可以给子女零用钱,但是不要跟劳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做,只会导致一个后果:哪天你从外面回来,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今天特别累,你帮我洗碗,我今天给你五块,怎么样?”结果你的孩子说:“我今天更累,我不想赚这五块,你自己去洗吧。”父母平时老是跟子女搞“金钱交易”,子女就会用金钱来回复你,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形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做家务给钱是美国人的做法,美国人从小就去打工,从小就去赚钱。中国人不要这样,这不是提升人性,而是贬低人性。

    

孔子说,子女关注父母的健康,是孝道的表现。子女固然希望父母长寿,却也应该顾虑父母的年龄逐渐增大,难免身体越来越衰弱。特别是年老的父母,更应该节劳颐养,享受天伦之乐。这时候子女最好对老年人的保健卫生多一些了解,调节父母的饮食和劳逸,或者实时对父母提出劝告,使父母能够健康、愉快而长寿。

    

父母恼怒责骂时,子女不应该有怨恨的表示。若不幸父母年老久病,卧床三年五载,子女服侍汤药,清除便溺,洗涤衣服被褥,十分辛苦,而父母久病难免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斥责辱骂,子女也仍须和颜悦色,毫无怨言才对。




收拾好所有负面情绪

每一天都活得充实

我愿陪你颠沛流离

使你的思念不被辜负

                ---祝你生日快乐


——   E  N  D  ——


文字 / 摘自《人际的奥秘》

图片 / 网络

排版 / 小律上品


 边走边爱show 

讲规则|享资源|共发展|

法商合一 共赢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