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孝道

 麦老师 2019-07-01
                                                             论孝道
       孔子有三孝。一孝为行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二孝为心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三孝为品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矣。
       孔子中说“孝”有很多,我总结为三。
       首先,从言行举止中体现的“孝”,跟父母生活,对于父母的过失要婉言相劝,自已的见解说清楚了,但父母还是执意如此,仍然要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应当跟之前一样待奉父母而没有怨言。父母健在,不要去很远的地方工作或游玩,如果一定要去,一定要做好妥善安排。孩子跟父母,毕竟相隔一代人,如果作子女的认为父母做错了或说错了,要好言相劝,不要有过激的行为举动,要理解到天下的父母基本都是无私为孩子的,老人家有老人家的眼光。不远游,一者说要顾家,再者古时没现在方便,这里有物质上的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观点,父母有事,子女不能及时在身边待奉,是最不孝的了。
       其次,现在有些观点以为“孝”,只要做到让父母丰衣足食就可以了,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联想一下家里养的狗和马,它们都是衣食无忧的,不尊敬父母,不从心里上态度上孝顺,跟养马养狗有什么分别呢?我们常说,移动通信,亲情就在您耳边。也常说要常回家看看,父母的喜怒哀乐从不关心,从不体会,“孝”就无从谈起。
       最后,父母健在,要看子女的品德志向,父母不在了,就看子女的为人处世,如果多年都没有违背父母做人做事的道理,没有违背父母的期盼,就是“孝”。孔子所说的“孝”,伴随着人一的一生,世代更迭,生生不息。孔子的“孝”是百行之根本,能孝顺父母的人才会有“忠,义,礼,仁,善”等等,忠在孝前当然是统治者所需。
       如果个个人都能按孔子所说的去做,那这世界就太完美了。曾跟多位朋友讨论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问题,以人性本恶的观点,孔子的学说是那么苍白无力。“恶”者认为,儒家思想是统治者为了统治而向大家灌输的思想,这往往用“狼”跟“羊”来比喻最涻当,这也引申出来,以人性本恶为思想指导做事的人,往往能当管理者;以人性本善为思想指导的人,往往只能当普通员工。想想确实很有道理。后来又有朋友跟我谈另外的话题,“术”与“道”。要说清楚这两个字,确实非常难。字眼上加上这两个字,体会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以孝为“术”还是以孝为“道”,想法就相差甚远。
       话说回来,很多人会质疑上面所说的“三孝”,如果明知父母是错误的,要按“错”就“错”吗?如果自已志在四方,也要窝在家里吗?如果父母的“道”是不好的,也要传承吗?等等。这些质疑,孟子做了说明。
       孟子有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在《孟子注》里补充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努力挣钱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为什么孟子会点明无后是最大的不孝呢?其一,从天地创造生命开始就赋予了繁衍后代的责任,没有后代,生命就停止了。其二,不但是血脉要得到延续,父母经过岁月的“淘沙”, 上代的思想精神文明也需要传承,经验教训也需要吸取,一代胜一代才是真孝道,无后这个孝道就无从谈起。其三, 祖宗或民族是我们的“大父母”,未来是我们的“孩子”,作为承上启下的子女,只图个人的快活,岂不是太自私了,何来谈“孝”。
      人的一生,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孝”。小孩子时,顺利成长,身心健康为“孝”;成人时,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品德、志向为“孝”;青年时,努力工作,体现自已的价值为“孝”;结婚生子为“孝”;结婚后,夫妻和睦,一起侍奉父母为“孝”;壮年时,瞻养父母,教育孩子为“孝”;中年时,侍奉父母善终为“孝”;教化孩子孝道传承为“孝”;老年时,清心寡欲,寿宗正寝为“孝”。
       希望两年内能大“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