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之“三年之丧”

 我的图书馆1m7r 2022-02-14

转载原创


我读论语之三年之丧

/晨客 整理/墨吟

图:宰予画像


孔子与宰予这场辩论,太著名了。

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予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阳货篇第十七·二十一)

宰予是敢于挑战传统的人,口才又好,言语科排第一。对于三年之丧的弊病,他说得很清楚,“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并且还提出了折衷的办法,“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但是,宰予不明白,在周王朝家天下的政治结构中,孝不仅是一种伦理关系,更是一种政治关系。三年之丧的礼制,不仅是伦理要求,更是政治要求。以维系传统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为己任的孔子,能容忍宰予这样自作聪明的不讲政治吗?

当然,话不能明说。看看孔子是怎样反击宰予的。他的出发点是人的本心,也就是仁。“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父母死了才一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作为辩论的反方,宰予只能回答“安”,这样才能加强他的论点。由此,道德高地彻底被孔子占领,因为“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可是你宰予却觉得心安。“你要是心安,那你就这样做吧!”,这明显是气话。

宰予无言以对,只好走开。孔子还不罢休,给宰予再下个结论:“予之不仁也!”宰予真是不仁呀!很奇怪,孔子不说宰予不孝,反而说他不仁。仁从何来呢?来自人的本心,包括对父母的感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三年之丧,便是对父母感情的寄托,而且这又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不承认这一点,你宰予难道没有对父母的三年之爱吗?

孔子看来真是气坏了,你看这话说的。宰予在同学面前看来是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再来看看仁与孝的关系。仁是根本,包括孝。仁一定孝,不孝一定不仁。但孝不一定仁,不仁不一定不孝。宰予不孝,所以他不仁。这就是孔子关于仁与孝的逻辑关系。但孔子不骂宰予不孝,反而骂他不仁,给他扣顶大帽子。意为:唉,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老是跟我作对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