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译文就能看得懂《论语》了吗——《论语》学习482

 王燚军 2018-07-11

子张篇第十九·一一(482)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钱穆译】子夏说:“人的德行,大处不可逾越界限,小处有一些出入是可以的。”

【杨伯峻译】子夏说:“人的重大节操不能踰越界限,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是可以的。”

【傅佩荣译】子夏说:“在关键重大的行事作风上,不能逾越规范;在无足轻重的行事作风上,不妨有些取舍。”

大德:行事原则,为人节操。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限制,界限,法度。小德,小节、小信,日常行事方式和作风。

德,不是指道德或德行,道德或德行有高低之分,但没有范围大小之分,而且也不能说重视大的德行而轻视小的德行。

本章的意思是说,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只要不违背行事原则和做人节操,而不必拘泥于细节。如孟子所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是也。”(《孟子·离娄下》)都是讲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要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合乎道义也就是指“大德不逾闲”。孔子也说:“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36》)是说君子只要能固守正道,不必拘执于小信。” 如果拘泥于小信,就像“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18》)

大德和小德人们都应该尊重和遵守,但面临大德和小德的选择时,可以随机应变,重本去末,抓大放小。当然这样说并没有鼓励或纵容人们在小信、小节上故意触犯或肆意为之,而只是说在“不逾闲“的前提下,对人不必求全责备而已。


子张篇第十九·一二(483)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隐!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钱穆译】子游说:“子夏的门人小子,担当些洒水扫地,言语应对,趋走进退一应细事,那够了。可惜这些只是末节。若论到本原处,就没有了,这怎好呀?”子夏听到了,说:“啊!言游错了。君子之道,哪些是先来传给人?哪些是放在后,厌倦不教了?就拿田圃中草木作修,也是一区区地分别着。君子之道,哪可用欺妄来对人呀!至于有始有卒,浅深大小都学通了的,哪怕只有圣人吧?”

【杨伯峻译】子游道:“子夏的学生,叫他们做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的工作,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探讨他们的学术基础却没有,怎样可以呢?”子夏听了这话,便道:“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术,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最后讲述呢?学术犹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君子的学术,如何可以歪曲?[依照一定的次序去传授而]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罢!”

【傅佩荣译】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那些年轻人对洒水、扫地、接待宾客、进退礼仪方面的事,还可以胜任,不过这些只是末节而已,做人的根本道理却没有学会,怎么可以呢?”子夏听到了这段话,说:“唉!言游错了!君子所应学习的道理,哪一样要先传授,哪一样要最后讲述呢?如果以认识草木作为比喻,就是要先区分为各种各类。对于君子所应学习的道理,怎么可以任意妄加批评呢?在教导时能够有始有终全面兼顾的,大概就是圣人啊!”

抑,但是,不过。末,末节。本,根源,本源。倦,厌倦。区,区分。别,分别。诬,歪曲,欺骗。

本章话太绕,就是直接看翻译的白话文,有些人都不见得能明白子游和子夏在说什么。最难懂的是“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分歧最大的是“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还有 28% 的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