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土栽培让农业“绿”起来

 来来永胜 2018-07-11


  西红柿成串挂着,工人们娴熟地把成熟的番茄剪下,然后一筐筐地码好运送到包装车间,经过分装后,运往全国各地。而在温室内一排排整齐吊着的定植槽和滴灌管,正通过计算机的调控,将各种营养液送进椰槽里,然后被“喝”掉。这是笔者探访无土栽培技术时在北京大兴某农业基地看到的一幕。


  笔者进入温室前全副武装,消毒、防护衣帽、扣紧鞋套、杀菌液净手,踩过消毒池,经过一系列的净化,才踏进这座种植着18万棵、14个优质品种西红柿的温室内部,近距离一睹无土栽培的真面目。


安全高产
无土栽培备受青睐


  谈到绿色农业,不得不说无土蔬菜栽培技术。与有土栽培相比,无土栽培的蔬菜安全无污染,采摘后可直接食用。另外,无土栽培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土等特点,因此近两年备受青睐。


  无土蔬菜栽培与智慧农业密不可分。其耕作从点种到采摘,整个农业生产通过一台手机“搞定”。自动灌溉、补充光照,农作物充分吸收大自然的营养,摆脱对土壤的依赖,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基于互联网基础的智慧农业,全程记录农产品的生产、成长过程,消费者点击手机APP即可全程溯源。


  该温室主管刘湘伟介绍,无土栽培技术分水培和基质两种,他们做的是基质栽培,以椰糠为基质通过营养液进行浇灌的栽培方法。人工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既有效防止土壤连作病害等,又充分满足作物对矿物质营养、水分、气体等环境条件的需要。隔绝了土传病害以及环境污染等,营造一种生态圈,而这些是通过引进荷兰智能温室技术,智能环控的一套完整管理体系来实现的。同时他以该基地的西红柿为例,介绍了西红柿的成长不仅对于温度、湿度、光照等非常敏感,就连授粉环节同样十分重要。在温室里,专门放置了蜂箱,成群结队的熊蜂正在辛勤地为西红柿授粉,助力西红柿坐果。目前采用这种基质无土栽培,一棵番茄植株可以连续产果10个月,每平方米产量可达五六十公斤左右,而在荷兰已经达到每平方米七八十公斤。


智能化助力
让农业工业化


  据介绍,该种植基地立足于引进国外先进的设施农业,通过环境控制、安全控制等技术手段,形成了一条高端智能化的农业种植方式。“像做工业一样做农业,是无土栽培最大的特点,也是新的种植方式。”该基地企划部主管杨亚丽介绍说,种植基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着一套完整的系统,通过大数据体系,时刻呵护着每一株西红柿的成长。


  对于农业种植来说,最为关键的因素有5个,即温、光、水、肥、气。针对这5个因素,大棚里设置了一系列的相关设施,监控、采集相关数据。


  “环境控制技术,就是要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理想环境。对于西红柿来说,以温度为例,白天的最佳温度是24℃—28℃、晚上是14℃—18℃;再比如光和二氧化碳,最理想的光照是1300—1800焦耳/天、二氧化碳含量是600—800PPM/天等。通过在大棚里的传感器监测这些关键数据,并通过中控室进行智能管控。”该基地总经理李朝阳说。


  “硬件设备对于温度的精准控制、营养液精准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等,对于温室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每天通过采集和分析温、光、水、肥、气的核心数据,通过硬件 软件输出的方式,方能智能化地种植西红柿。”刘湘伟说。


各路资金入局
标准亟待建立


  无土栽培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并没有取得一席之地,直到近两年,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加,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资本的青睐。而无土栽培拥有市场规模大、发展前景可观等优势,成为农村创业者聚焦的重点。另外,随着返乡创业的推动,作为种植新经济的无土栽培成为创业者切入的创业项目。


  同时,一些资本大佬比如京东等强势的介入,纷纷关注无土栽培项目。据了解,该基地从第一季的引进到第二季时,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纷纷考察跟进。目前来看能形成规模的在北京地区仅有两到三家,在全国种植面积有50多公顷,预计未来两年将出现井喷。


  据媒体报道,去年,京东生鲜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达成战略合作,将使用三菱化学研发的人工智能光照、自然太阳光照并用的水培蔬菜栽培系统。在双方此前合作的无锡植物工厂中,从育种育苗到采收均遵循标准化流程。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表示,已在北京通州建成1.1万平方米一期基地,同步建设了多温区协同冷库,可实现蔬菜从基地到配送无缝对接。基地每年将产300多吨水培蔬菜,有望在今年供应北京及周边消费者。


  在李朝阳看来,“像做工业一样做农业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使得农业产量更高;还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使得农作物生长免受水、土壤、空气质量的限制。”经过大棚种植一季试种,小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约为20公斤,大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约为50公斤,为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6—8倍。


  尽管设施农业种植有自己的优势,但作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单个设施农业大棚,李朝阳坦陈,设施农业的发展在国内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瓶颈,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产业化和标准的问题。无土栽培技术作为近两年兴起的行业,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检测措施。“这些设备全部自荷兰引进,采用欧盟标准。”李朝阳透露,除了种植方式、质量标准全部采用欧盟标准之外,他们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品控认证和质量把关,最终种植出来的西红柿产品同样需经过欧盟标准认证。“目前国内设施农业的相关标准不完善,产业配套不发达,很多检测和配套我们还需要从欧洲引进,成本较高。”李朝阳说,“另外,我们现在的整体技术引进于荷兰,数据库也是荷兰的数据,但荷兰和中国的自然环境区别很大,到底哪些数据和智能种植方式需要本土化,还需要探索。”


  详见今日中国食品报第3版


  监制:刘艳芳        编辑:孟    杰  

版式:耿科研        审校:周冬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