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阿甘金融 2017年,恰逢中国平安成立30周年。而立之年,市值已达万亿,怎不令人惊叹? 今天的平安,业务领域涉及保险、银行、信托、基金、投行、资管、医疗、互金、AI等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大金控。 2017年,平安实现营业收入8900亿,增长25.04%; 净利润890亿元,增长42.78%。大象起舞,惊世骇俗。 阿甘金融以对比为手段,从以下角度,对中国平安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平安核心的保险业务是怎么增长起来的? 二、平安的保险成本率处于业内什么水平? 三、平安的投资收益能力到底高还是低? 四、平安到底是家保险公司,还是科技公司? 五、平安应该用什么手段来估值? 现在,就让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吧。 保险是平安的核心业务,它贡献了集团80%强的收入,50%的营业利润。如此高速的增长,是行业使然?还是一枝独秀? 考察一家保险公司,有四个关键指标:保费收入,退保率,综合成本率,投资收益率。太久远的就不提了,我们挑了最近四年的财务数据,来进行对比分析。 平安人保险业务,分人寿险和财产险两大类。2017年平安寿险业务占收入总额的58.52%,财产险业务占收入总额的22.55%。 一、保费角度看平安 1、人寿险 单位:亿元
人寿险的大哥大,当然是中国人寿。已赚保费角度,从2014年每年3300亿,到2017年的5000亿,增长了54%。 新华就不提了,经历了太多风波,四年过去了,还下滑1%,敬陪末座。 太保挺争气,四年中增长了77%,原来的小弟,争了口气,这两年更是增长速度超过26%。 平安虽还是千年老二,但在这四年中,保费增长却高达115%,四家公司中增速第一。2014年,平安的寿险保费收入只有中国人寿的一半,到了2017,却已是中国人寿的四分之三。 看看平安这两年的增速吧,每年33%。如果平安保持33%的速度增长,中国人寿仍按19%的速度发展,2020年平安的寿险收入即可超过人寿。 大家拭目以待。 2、财产险 单位:亿元
国内有财产险业务的上市公司,只有平安和太保两家,无论是从已赚保费的规模,还是从增长率角度对比,平安财险都完胜太保财险。 二、退保率角度看平安
退保率是反映业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指一定时期内退保保额与承保总额的比率。退保率高的公司,会对业务经营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当然就不太好。 对比可见,新华人寿的退保率最高,四年中虽从9%降到5%,仍然最高。中国人寿有进步,5%降到了4%,还是很高。 2017年,退保率最低的是太保,而且是从5%降到1.3%,进步很大。但拉长到四年的期间,平安的退保率基本维持在2%以下,远低于其他几家。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平安的业务质量,服务水平要远高于其他几家。 三、新业务价值角度看平安 单位:亿元
1年期新业务价值,是指一个公司某一年的首年保费所能创造出的未来净利润的折现值。新业务价值反映的是保险公司当年度销售业绩的拓展情况。它的增长率,可以粗暴理解为这家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的边际增长率。 大家是否注意到,2015年开始,整个保险行业的人寿险新业务价值,都开始高速增长。2015年整体行业增长30%以上,平安最高,达75%。也就是在这一年,平安人寿的1年期新增业务价值超过了老大哥中国人寿。趋势外推,平安的保险收入规模超过人寿也只是时间问题。 2016年平安歇了歇脚,其它家增长都在50%以上,平安稳定在32%。 到了2017,各家公司开始分化。新华和人寿的增速慢了下来,20%左右。平安保持30%的增长,太保却成为一匹黑马,增长高达40%,规模小,弹性就高。 四、客户角度看平安
客户数量的增长绝对是平安业绩增长的强大驱动因素,无论寿险业务还是财险业务,每年都保持2位数的高速增长。 为何平安的客户能保持如此高增长?我们将在后篇分析。 五、渠道角度看平安 文及此处,恰接到来自平安银行的电话,推销的却是平安的保险产品。平安独一无二的平台集中模式,交叉深度挖掘客户,其他任何保险公司都难以企及。 2017年报显示,平安保险业务交叉销售保持显著增长,2017年平安通过代理人渠道实现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新增保费433.10亿元,同比增长25.9%。
除此之外,平安的互联网渠道,为其传统金融也带来了更多的增量客户。对此,我们将在后篇讨论。 无论从保费增长的角度,还是1年期新业务价值增长的角度,平安都是最优秀的。如果再从退保率角度考察,平安的管理与服务更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但,平安的成本费用率,在行业内又是如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