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小腿的MRI检查技术

 zskyteacher 2018-07-12

  

我是柳桂勇!

我在MR技术培训工作室

在此呼吁大家一起学习MR,欢迎大家加入!

每天学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不要懒惰,不要任何理由的懒惰!



前言:

     “老柳啊!咱们那扫描大腿或者双小腿吗?怎么扫描啊?”

     我扫描出来的总是出现卷褶,并且信噪比很差啊!

      我不会调节参数!怎么办啊?





      哈哈!

     不会是吧!说明你平常学习还是不够!

    对于类似的部位,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小编第一次做的时候自己修改参数,结果做出来的图像如下:

5个序列,都是在膝关节序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主要修改的就是FOV!

相位编码方向自己按照相位编码方向的选择原则选择即可!非常简单吧!


扫描序列及参数:

  1. T1 tse cor

FOV=250mmX250mm,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20层,TR=600ms,TE=8.7ms,Averages=2,相位编码方向:R-L,phase oversampling=20%,FA=135°,turbo factor=2。

相位编码方向可以选择左右或者上下。如果选择上下,相位过采集需要增加很多,进而增加了采集时间。

2.PD tse cor fs

FOV=250mmX250mm,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20层,TR=2620ms,TE=31ms,Averages=2,相位编码方向:F—H,phase oversampling=70%,FA=138°,turbo factor=12。

      此序列相位编码方向为上下,而不采用左右,是因为在PDWI扫描上,血管的搏动伪影相对T1WI大,非常明显。

3.PD tse sag fs

  FOV=200mmX200mm,层厚=3.5mm,层间距=0.35mm,层数:20层,TR=3570ms,TE=34ms,Averages=2,相位编码方向:F-H,phase oversampling=70%,FA=136°,turbo factor=8。

4.T1 tse sag

 FOV=200mmX200mm,层厚=3.5mm,层间距=0.35mm,层数:20层,TR=659ms,TE=17ms,Averages=1,相位编码方向:A-P,phase oversampling=0%,FA=150°,turbo factor=3。

5.T2  tse tra fs

 FOV=300mmX300mm,层厚=3mm,层间距=0.3mm,层数:30层,TR=4900ms,TE=76ms,Averages=1,相位编码方向:R-L,phase oversampling=0%,FA=150°,turbo factor=20。


对于小腿的扫描,一般都是进行单侧扫描,有时候进行双侧扫描是为了进行对比,进而明确相关病变。

在开始的时候提到了大腿,这个扫描基本是进行单侧的扫描,因为咱们的线圈即使能够包全整个双大腿,但是其边缘部分的磁场不均匀,脂肪抑制会出现不佳,甚至信号不好。



总之,扫描参数并不难,主要是相位编码方向的选择,在实际工作中多看看其方向,结合不同的部位进行观察,进一步加深相位编码方向的选择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