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铜元怎么分类?这篇好文分析的极为清楚!

 上峰老夫 2018-07-12

中国铜元的类别

收藏与研究铜元,注重版别品种之多,故每得一批铜元,总要仔细观察、对比,以期有新的发现,增加新的藏品,集币之乐莫过于此。因此在收藏与研究中,对其进行较详细的分类和深层次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国铜元的种类之多、版式之杂,恐怕世界各国没有与之相比的,但只要掌握规律,仔细观察,是能够泾渭分明的。


一、中国铜元从内涵上区分有三个方面

(一)从铜质上来区分
中国铜元就其铜质来讲大体上有四种。一是红铜质,又称紫铜,颜色呈紫红色,在机制铜元中最为常见,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最初规定其成分为铜95%,铅4%,锡1%。政府总厂及地方厂最初所铸铜元多为红铜质;二是黄铜,颜色呈金黄色,其成分主要为铜锌合金,据说为60%铜和40%锌。铜锌合金的铜元主要有奉天光绪元宝十文、二十文铜元,其次是广东民国时期的铜仙币、广西民国壹仙铜币、云南铜仙币及四川军政府铜元等;三是杂铜,也称青铜,颜色呈暗黄色,其成分主要为铜、铅等成分组成,原料多是收熔旧制钱或民间杂铜。如山西中华铜币及各地后期铸币;四是白铜,因其含镍成分较多,故也有人称之为镍币。其主要成分一般是60%铜和40%镍混合而成。中国铜元中所见的白铜币,一般为试机或呈样币,均较为珍贵。


(二)从文字及图案上来区分
中国铜元由于铸造厂局多,加之热处理不得法,币模容易损坏,即使同一币模,中途修版后再铸又有变化,其版式的不同,大多体现在文字及图案上。


在文字的区别上,有大字、小字之别,如云南大清铜币有大“云”字、小“云”字;吉林大清铜币有大“吉”字、小“吉”字;福建官局铜元有大“闽关”、小“闽关”等。英文字也有大小之分,如北洋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背英文及湖北光绪元宝十文铜元背英文等,都有大小区别。除此之外,“宝”字也有“缶”宝、“尔”宝之别,位置有“高宝”、“低宝”之别;大清铜币正面中心的纪地文字有阴文、阳文之别;在字体上还有楷书、隶书区别等。


图案的区别就更多了,如龙图有坐龙、立龙、飞龙、蟠龙、乙字龙、方龙、部颁龙和新版龙等;龙尾又有长尾、短尾、齐尾及大小尾;龙须又有直须、卷须及长短之分。另外,各地龙还有各地特点,如北洋龙、山东龙、湖北龙、湖南龙、奉天龙、吉林龙、浙江龙等。龙图外有的配有珠圈,有的无珠圈,珠圈又有大小之分,珠点也有多少之别,若细分就更多了。


在花纹的装饰上,如花星有一点、两点、五点、六点等,有十字星、米字星、五角星、扁菊花、圆菊花、梅花、万年青、金钱图、太极图、党徽图、古布图、十八星图等。其他装饰性图案也很多,如嘉禾图、双旗图、三旗图、曼叶图等,各地图案都有其特点与不同。因此,中国铜元的文字、龙图、云饰、花饰丰美多姿,各省均有数十种,举不胜举,它为中国灿烂绚丽的货币文化增添了异彩。

(三)从铜元面值上区分
中国铜元面值种类繁多,恐怕在世界货币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主要有六类:以“文”分等次的有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以“仙”分等次的有五仙、二仙、一仙;以“分”分等次的有五分、二分、一分、半分、五厘;以“枚”分等次的有五十枚、二十枚(双枚)、十枚、五枚、一枚;


以“个”分等次的有当一百个、当五十个、当二十个、当十个;还有直接与银元挂钩的称谓:市银一分五厘、当银元半分等。通常流通的多为十文和二十文两种,其铸额特大,十文者人们称之为当十铜元或“单铜元”,二十文者人们称之为当二十铜元或“双铜元”。


铜元的流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大体上湖北、江西、北京等地多流通双铜元,单铜元的流通区域最广,除大铜元流通的区域和边疆地区外,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通用。而单铜元与双铜元在流通区域的某些地区,随着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出现相互交错现象。


某些地区则专流通大铜元,如湖北的沙市、宜昌地区用当五十铜元,汉水上游和湖南西北地带用当五十至当二百大铜元,四川后期全部用当一百和当二百文大铜元,东北三省曾用俄国铜元,后期还使用日本、朝鲜和伪满洲国铜元等。


在研究中国铜元的分类时,不能不涉及铜元中的私赝品、改铸品和错版币,这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怪胎”,与当时社会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经济、商业发展与铸造技术方面的特点,还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与痕迹。

(一)中国铜元中的私铸币、臆造币和赝品
中国铜元是近代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尽管工艺复杂,制模难度大,但私铸币和臆造币总不时出现。


私铸币:由于铸造的目的及基本条件,决定了私铸币的两大特征:一是铸造者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其铸品主要是仿照官局式样减重铸造,一般都比较轻薄,有的直径也小。如湖南等地民国铜元就有不少质次片薄的铜币,四川民国有些军阀私铸的二百文铜币,直径略同十文铜元。二是私铸者的技术、设备条件都比较差,雕版技术及机器压力都与官局有较大差距,有的甚至采用古老的翻砂方式铸造。如北洋光绪元宝十文、二十文异版铜元,甘肃天水所铸的各类沙版铜元,最突出的是新疆民国私铸十文铜元,竟在文字及图案中舛错百出。私铸铜元仍然具有研究与收藏价值,因为他不同于假纸币、假银元,最起码它是当时铸造的,又因为它不是贵金属铸币,人们在使用时仅把它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并不储蓄,虽然减重或图文不规整,也还能容忍其掺在正品中混合流通。能够参与当时流通,说明人们是认可的,因而应该具有研究与收藏价值。

赝品和臆造品:赝品通常是指古董及书画市场交易中以假乱真的行货,或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在钱币收藏与研究中通常指工艺拙劣的钱币仿冒品。臆造币也可以说是“伪币”,因为它不是国家金融货币机构核准设计、刻模、制造、发行的,而是个别钱商为赚钱而别出心裁杜撰的。其目的不是混入流通领域,而是专门欺骗一些钱币爱好者或钱币收藏家,针对他们爱好猎奇的心理以售其奸。但是,不管赝品、臆造品的制造者如何挖空心思的摹仿,总是有破绽可寻,只要掌握规律,是不难识别的。赝品和臆造品铜币无论如何摹仿,无论多么精致,对研究与收藏者来讲只是辨别真伪的问题,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更没有收藏价值。

(二)中国铜元中的改铸币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一些地方当局,为了中饱私囊,无不绞尽脑汁,大开发财之道,改铸手段就是其中之一。改铸铜币多出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国内各厂纷纷竞相铸币,铜价上涨,而与中国相临的韩国确在同年发行使用镍币,停用铜元,因此铜元跌价,在韩国银洋一元竟可兑换铜元二百多枚,运到中国改铸后,即可获利一倍有余。在中国币制混乱和海关松弛的情况下,一些奸商大量从韩国收购铜元,经烟台、上海、盐城、东台一带港口偷运入境,倾销给沿海省份造币厂或外国人所设的造币厂里进行改铸。

在中国常见的改铸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外国人,特别是少数日本浪人,他们躲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地的租界里,凭借着外国人及其政府的庇护,改铸了大量铜元倾销于市;另一方面是由中国沿海省份造币厂改铸的。就存世情况来看,常见的有浙江光绪元宝十文铜币,福建官局光绪元宝十文铜币等,另外还有户部光绪元宝十文铜币,奉天光绪元宝十文铜币等均较少见。


民国时期改铸币主要出现在四川等地,民国中、后期,四川主要流通大面额铜元,一些不法之徒纷纷从内陆购买铜元进行改铸,常见的有将湖南民国双旗二十文铜元,改铸为四川民国十五年一百文等。这些改铸币大多粗制乱造,有许多铜币改铸后,原文字、图案仍清晰可见,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奇闻。

(三)中国铜元中的错版现象
铜元也有错版,其珍惜程度虽不及错版邮票、错版纸币,但在近代货币研究中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错版铜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雕模过程中所致:中国铜元中的汉文错误除新疆以外确实少见,常见的雕版错误主要在满文或英文上。如清末四川官局光绪元宝铜元,上缘汉文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为“宝福”。英文书写错误现象在许多地方铸币中常见,如安徽光绪元宝十文铜元背纪地英文“A”倒书为“V”;湖南光绪十文铜元背纪地英文“U”倒书为“∩” 等,安徽光绪元宝十文铜元,有背英文纪值为“ONF  CENT”(一仙)者,还有些英文拼读错误等。这主要是当时雕版工人文化水平低,不懂少数民族文字和英文字所致。铜元上出现汉文错误仅见新疆民国铜元,多为私铸品,其图文拙劣,舛错百出,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制版人员不懂汉文所致。

二是铸造过程中所致:清末民初,政府及地方当局都视铸币为发财致富、筹措军饷的手段,因此增加铸量,粗制滥造。但是,我们常见的铜元正、背面上下位置不准确甚至倒置,这不属于错版,这是打制时钢模转动所致。有些铜元的文字及图案重复、不全或仅存一半,系打制时重压、偏压所致,虽存世稀少,并不为藏家所重视。我们通常所说的错版铜元有三种:第一种是错版阴阳文。一枚铜元问世,最少要经过两道工序。首先是将铜板经过冲床加工成小圆片,然后再经过上下模的冲压形成铜元上的花纹,错版阴阳文就是在第二次冲压中形成的。机器在冲压时上模应带出铜元,同时铜元从上模中脱落下来,但也有偶然情况,当上模带出的铜元不能自动脱落时,第二块铜片又进入模中,经第二次冲压,后进入模具中的铜片就成为错版阴阳文铜元,这个铜元的上面是阴文痕迹,下面是阳文痕迹。第二种错版铜元是面、背错配。清末民初,造币制度不严或有些省份币模不够,常常由临省借用,有些省份委托别处代铸铜元,模具放置混乱,造币工人在更换模具时,因文化水平低或粗心大意,常常出现正、背不符的现象,如江南省面配江苏省背,江南光绪横乙巳背配部颁龙;大清丁未十文铜币背配江南龙;湖北丙午中心鄂大清十文铜币配“宣统年造”背,户部大清丁未十文铜币配“宣统年造”背,户部己酉大清十文铜币配“光绪年造”背等。第三种错版铜币是戏铸品,主要是合背、合面币,这种戏铸币在江苏、江南、湖南、浙江、福建等省铸币中有发现。如江南大清丁未中心宁十文铜币合背、合面;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十文铜币合背、合面;江苏中花光绪元宝十文铜币合背、合面;福建官局光绪元宝十文合背、合面等,多为造币工人戏铸而成。

错版铜元虽品种繁多,但一般都较难发现,合背合面就更为稀少。

二、中国铜元从形式上归纳有六类

中国铜元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它不但继承了中国古钱币文化的优秀传统,但也接受了古钱币中的糟粕,在各类铜元中,都充分反映了中国钱币文化的特有内涵。从目前存世的铜元看,主要有六类:

一是机制方孔铜币:其前身是中国传统大钱,仅以机制代替范铸,是中国传统大钱向机制铜元过度时期的产物。除奉天机器局造紫铜当十重二钱四分铜币较易见外,其余均为稀见品。

二是以政府名义发行的,专以流通为目的的铜币:或由政府认可流通的铜币。主要包括: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及民国政府和地方发行的铜币等,数量特多。

三是“民私”、“洋私”和地方沙版铜元:清末民初由于货币制度混乱,利欲熏心之徒为牟取暴利,“民私”、“洋私”盛行,常见的有改铸铜元、劣质铜元,铸造粗糙,舛错百出,有的竟以翻砂的方式铸造,由于铜元不属于贵金属,虽质量低劣,人们仍能容忍其混杂在同类面值铜元中流通。此类铜元除天水沙版、四川劣质铜元和韩国五分改铸十文铜币较常见外,其余版式均难得。

四是纪念币(章)等:有的纪念币具有双重性质,既有纪念意义、又有货币职能,如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湖南洪宪元年开国纪念币、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币等。有的纪念币(章)虽不是法定货币,人们也能按其质地和大小进行流通,如四川狮像铜币及民国时期部分人像无面值纪念币(章)等。

五是代用币或筹码币:这类币不是由国家发行或认可流通的,不具有法偿效力,不属于辅币的范畴,仅限定于某一时期,流通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一般不准在社会上流通,如奉天的当拾、当百、当圆筹码币,山西“军工工友消费证”系列铜币及民国时期常州地方流通代用币等等。

六是铜元的呈样币或试模币:包括金质、银质、铜质、镍质或鎏金、鎏银铜元样币等。历代造币均有呈样或试模币,铜元也是如此,其材质多种多样,常见的铜元样币有铜元镍样,黄铜元红铜样,也有及少数的鎏金、鎏银,民国时还出现极少数的签字版呈样币。样币或试模币一般是作为进呈御览、请当局审批或存档备案之用,由于制数稀少,历来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有的铜元仅见试样,就显得更为珍贵。因此,发掘和研究铜元中的样币和试机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三、中国铜元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
中国铜元自光绪初年酝酿铸造,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机铸当十方孔钱时期:始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主要有广东光绪重宝当十制钱、江南试造当十制钱、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当十铜元及奉天机器局造当十纪重方孔铜钱等,它即带有现代币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脱离中国封建传统制钱的痕迹,是传统制钱向现代铜元过度时期的产物。

第二阶段是光绪元宝时期: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这一时期各地铸造的铜元,均有“光绪元宝”字样,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或地名以示区别。

第三阶段是大清铜币时期:主要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这一时期各地所制铜元多有“大清铜币”字样。总厂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造币则去掉“户部”,仅留干支纪年文字,各地铸币均在正面中央铸一阴文省名以示区别。大清铜币多系部发祖模,所以背面统一为蟠龙图,又称“部颁龙”、“大清龙”,背面上缘文字前期为“光绪年造”,后期为“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中也有背立龙、坐龙等图案,但为数不多。宣统年间地方所造铜元,唯新疆一地正面中央铸“宣统元宝”字样,直至终清之世,可谓独树一帜。

第四阶段是民国初期铜币:主要指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新疆则铸有“洪宪铜币”,山西、河北则铸有“中华铜币”,还有部分地区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元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第五阶段是民国中期铜币:主要指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地区性分割使铜元流通呈现着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流通当五十文至当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发行了伪铜币,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币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最后是民国后期铜币:主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民国中后期几年,各地军阀逐渐走向衰亡,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开始了他们的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辅币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性铜质辅币,但只是昙花一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