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多情自古伤别离

 水云随缘斋 2018-07-12


        

偶尔接触古诗词,十分欣赏古人对各种情感的深切表叙。尤其是读到一些描写亲人友人依依离别的文字,往往会掩卷沉思,会透过千年的眼泪,体味那种亦淡亦浓的离情别绪。
        

最常念起的,当是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第一次读这首词时,瞬间就被那种空灵淡远的意境和幽幽的离愁震慑。十里长亭,荒芜古径,潇潇晚风吹拂着杨柳,远方飘来时断时续的笛声。这种场景,让我立刻就想象着,一叶扁舟在夕阳的柔波里慢慢消失,留下的只是碧草连天,残阳如血。
        

一次别离,能让人感悟如此深刻,或许多是因为古代的交通闭塞,信息也很难传递。往往一次离别,少则几月,多则几年,也许一次转身就是永诀。所以,那时的离别,就意味着相思的苦楚,相盼的焦灼,相见的遥遥无期。这种感觉,也只有置身在当时,你才会懂得天涯的距离,才会懂得那是怎样的望穿秋水,是怎样的柔肠百结。




        

古时候,离乡背井的远行人,一个个都是身背行囊,在父母妻儿婆娑的泪眼中,毅然绝然地远去。之所以这样,有的是缘于梦想,有的是为了生计,就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漫漫旅程。
        

那时的游子,走南闯北,也许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壮举。但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词句时,我想,游子背后究竟有多少思念,多少牵挂,多少痛苦,不得而知。




        

在尘世烟雨中,恋人之间的分别,则是更为凄婉缠绵,难舍难离。昨日温情缱绻,今天各奔东西,想及此,谁又能不潸然落泪。宋代词人柳永与恋人惜别时曾写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分离,实在是痛彻心扉。为此,柳永继续写道——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种离别的凄迷,未来的孤寂历历在目,真是莺莺燕燕成往昔,唯有寂寞朝朝夕夕。关于恋人分离的无奈,温庭筠写的一首《望江南》,词中那个女子似乎更为可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梳洗罢”三个字,看似平平,语不惊人。其实内容丰富,给我们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闺思的人,梳妆后,凭栏远眺,过尽千帆依山尽,望穿秋水盼归人。不由想,若所有的别过,都能洁净相忘,未尝不是一种通透;所有的遇见,都能多一份澄澈,未尝不是一种欢喜。
        

在红尘的别离中,那些倚在门旁的母亲,站在村头的妻儿,望着远去的背影,纵有千种风情,万般难舍,终因转身而成陌路,又有谁知多久才能重逢?
        

而那些离家的远行人,其实也十分可怜。他们或在一个个落日的黄昏里徘徊,或在黄尘飞扬的古道上踽踽独行。当落日的余晖拉长他们的身影时,当路旁树干枝头的倦鸟唱起晚歌时,他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天高,云淡,伴着的总是一颗无计奈何的秋心。不由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应该是写游子最真实的情景。




        

红尘千变,年华轮回。相比之下,朋友之间的离别,心情相对却比较要豁达平静一些。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这样写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是一句,便会让思念妥帖在心里。他把离别的忧伤一笔荡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在如今天涯咫尺的时代,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别离,已经不再是古人的那种“君问归期未有期”,想见时只需买张票,天涯如同咫尺。
        

也许因为如此,现在许多人便很难理解古人的离别心情。如果有兴趣,抽空读一下古诗古词,步入古人深邃的意境,你会发现,饮尽苍桑情何在,都为怠慢了深红浅绿;你会感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你会理解,韶华飞逝悲离觞,多情自古伤别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