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学人“欲望与幸福”

 doremefaso 2018-07-13
孝道学人“欲望与幸福”

孝道学人“欲望与幸福”

孝道学人“欲望与幸福”

记得在小时,孝道学人给自己许下愿望。愿望是如果能有一万元,就心满意足了。当然,那个时候许下的愿望也不是一两年时间实现,大概也是学人开始学会了赚钱吧。当有了这笔钱时,学人很开心但是也是一两日的喜悦而已。然后,就希望有第二个一万元。显然的,当第二个一万元拥有时,喜悦的心情已经没有第一次持久了,可能也说不上是很喜悦吧。久而久之,喜悦感慢慢消失了,那是因为自己不再要一万元而是更多、更多、更多……

心满意足的喜悦感就是一种幸福。而更多、更多的愿望和追求则是一种欲望。当一个人欲望重时,幸福感就会退减。那么,咱们人到底是要幸福还是要欲望?或者二者可以兼得?

孝道学人“欲望与幸福”

前阵子有人和学人说,“这世界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进步了。”这话没错,欲望有时真的是一种动力,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本能。《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本能就存欲望。对于,欲望可说是无师自通。进步必然离不开欲望,但更加离不开学习。

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不饬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圩邪,水潦集焉,营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

      《孔子语录——劝学篇》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不学习,与别人见面衣着不能不整齐。不整齐就没有好的仪表,没有好的仪表就显得怠慢,怠慢就是不礼貌,不懂礼貌就不能立身处世。远远地看有出众的仪表,这就是修饰的作用;与之相处后更觉其充满智慧,这是学习的结果。这就好比洼地,所有的雨水都集聚到那里,水草也在此生长,从上方看它,谁都知道它不是流动的源水。」

孝道学人“欲望与幸福”

既然,欲望乃本能,本能又为自然之性,那就得学如何控制它。只有这样才能欲望与幸福有兼得。没有底线的欲望,是一种痛苦的循环。《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什么意思?万物皆由气所成形,大道乃气所根本,为形至上也。中国成语里有“大器晚成”,此器是是“大道”的角度观之,人人都是生存在宇宙、大自然里。故,万物皆是器。而人的欲望并非在“大道”范畴里,所以才会有因人过度欲望而使自然破坏。这些才是命学的真正意义。因为咱们能通过学问,去发现大自然与万物、人类的共存法则;去了解生命之真谛。

古时,命学用以修身,意思就是说让人人有所觉悟。后来到了宋代,命学成了谋生的工具,一直到现在。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命学都是一曲曲的商业产品。可惜了这学问。“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至着也;条理之截然,义至着也;以是见天地之常。”凡天底下的,都赖阴阳之道而有衍生,生命亦如此,都是在规律法则中,古说天地之德。万物之萌生都是有次序的,咱们能出生那是有父母的存在;植物能生长也因天地之眷顾。一切现在的拥有,谁又敢说是自己争回来那么狂妄呢?大自然之规律,不属于个人。

《原善篇》“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资始曰性。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与物同有觉,觉也者,性之能也。欲不失之私,则仁;觉不失之蔽,则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言乎自然之谓顺,言乎必然之谓常,言乎本然之谓德。”生命皆有欲望,求生欲望乃众欲望之本。但是,欲望也论德品。凡欲望之过者都不为自然之中,人与所有生命之生为自然,所以,失衡于自然时咱们会没有幸福之感!

孝道学人“欲望与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