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作家||【如东,在海一方】◆康海群

 碧山闲云 2018-07-13



康海群,男,作家,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散文》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年鉴》,现供职于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 

  康海群散文精选  

原 创

如东,在海一方

我的家乡江苏如东与南黄海相伴而生。南黄海漾着巨大的浪,时常进入我的梦乡,令我心驰神往。

 

如东地域古称“扶海洲”。远古时代,该地域是大陆架的浅海区,由于长江、黄河泥沙不断淤积,浅海海底逐渐抬升,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古沙洲。大约经过西周至春秋近千年岁月,古沙洲陆续涨接成一片卵形沙洲。因这片沙洲从海中浮出,故名“浮海洲”,亦称“扶海洲”。

据传,古代有兄弟三人经过长途跋涉,抵达这茫茫沙洲。他们不畏海浪肆虐,不畏海风侵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留下了第一行足迹,收种了第一茬庄稼。后人敬仰他们的开疆拓土精神,立庙祭祀,庙门东开,面对大海,匾额上题有“辟我草莱”四个大字,永志不忘。

又传,西周时如皋以东尚为海滩,芦苇丛生,不少野鸡(雉)栖息其中,贾大夫携弓箭到此海滨射雉,后又带家属来此。此地有水有雉,故称为“雉水”。《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了贾大夫射雉的佳话:“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吾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贾大夫“如皋射雉”就是到水边射野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2680多年的历史。后人为纪念贾大夫开发海滩之功建造了贾公祠。我老家所在的海河滩村离贾公祠不远,远古时就是海河交汇之地,为泽边高地。小时候,我曾听爷爷讲过,这里地面两米深处曾挖出大量贝壳,贝壳的大小约四厘米见方,呈白色,堆积如山。

《后汉书》记载,扶海洲为广陵郡辖地,广陵郡为刘邦侄吴王濞之封地,“扶海洲上有草名师,其实食为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获至冬乃讫”,彼时已列入版图吏治。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夫差“封其民于江淮之间”。越灭吴后,勾践曾移民于江淮之境。清人李琪《崇川竹枝词》开篇道:“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扶海洲边是侬住,越讴不善善吴讴。”此后,又历唐宋两朝人口迁徙,明初“洪武赶散”,明清渔盐业勃兴而成为商贾聚居地,民国初年的废灶兴垦又引发百姓搬迁……多方杂居的移民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如东方言。早先当以同属吴地的江南人居多。如今,如东境内会说江南话的已经不多了,大部地区说江淮官话。尚属吴语区的主要以兵房为主,包括华丰、大豫等地,江南吴歌的袅袅余韵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如东民歌中去寻觅了。

 

如东东濒黄海,与日本、朝鲜隔海相望;南依长江,与苏、锡、常、沪隔江为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据江海之会,握襟带之薮”,先民们煮海为盐,渔稼耕猎,凿井为市,物阜形胜,素有黄金海岸之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东人顺应生存之道,自古以来就因地制宜致力发展海洋渔业,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仪式感的风俗习惯。

听一位老同事讲,过去渔民出海打鱼,有着不少禁忌,比如,只要踏上渔船,就不能光着头,哪怕天气再热,操作不便,身上衣服脱光了,帽子却要戴着。在船上不论干什么活儿,不能默不作声,动手干活必打号子,号子也因活计的不同变换着节奏和韵律。说话也不可随意,渔船上的盖舱板称“满仓板”,渔船上煮番芋(山芋)称“煮芋头”。渔船上抓鱼不可抓鱼尾巴,渔民吃鱼时筷子不得搁在碗上,不能吃光一面翻过来再吃。如此等等,大概就是图个吉利,祈求往来平安、鱼虾满仓。

渔民出海打鱼,除了因为不触犯这些忌讳而带来心理安慰外,范公堤上那棵罕见的古树才是他们的定心丸。

“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范公堤是如东沿海的一道古老的捍海大堤。据史料记载,天圣二年(1024),宋仁宗委派范仲淹主持筑堰。当时由于旧堤坍塌损毁严重,海岸线又不断变迁,重新勘定堤址十分困难。范仲淹亲临海滩观察思考,在当地渔民指点下,发动沿海百姓于大汛期间将砻糠遍撒海滩,大潮一至,砻糠随海浪涌进。退潮后,砻糠则附着于沙滩,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范仲淹令民众插标,新堤址就此确定。当时“雨雪大至。潮汹汹惊人,而兵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范仲淹《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范仲淹则顶风冒雨,临阵督察,与同科进士滕子京“同护海堰之役”。范仲淹还捐出自己的俸禄,补贴筑堤费用。在他的感召下,民夫复出,精神倍增,工程进展迅速。天圣五年(1027),该工程由富安(今东台境)向南续建至栟茶场(今如东境),南宋乾道七年(1171)范公堤如东段基本建成。由于范公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历年来倍受世人称颂。清人吴宗元曾赋诗赞曰:“捍海功成百代崇,蛇龙逼菽尽耕农。当年不应临川笔,到此惟应说范公。”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留下的范公堤造福世世代代的如东人。除此之外,如东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那棵唯一见证了一个个总被忽略却不该被忽略的过往的树。

云海苍苍,天地茫茫。望着它,我的心头便会弥漫起一种菩提指路般的吉祥温暖。

这棵树足有五丈多高,虬枝旁迤斜出,威武粗壮的枝杈几乎遮蔽住整个世界,伟岸超拔。远望,整棵就像一顶高高支起的硕大篷帐,树左边伸出的那根醒目的枝条,酷似一只指路的仙鹤。近看,树干粗大健壮,要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得过来。椭圆形的小叶片衬托着青绿色的小圆果实,密密匝匝,氤氲如盖。静立树下,依稀可见碧空祥云。阳光滤过枝叶、果实投射下来,我们便成了斑斑点点光影里的人儿。树身疙疙瘩瘩,斑斑驳驳,那是栉风沐雨留下的岁月苍痕,那是霹雳雷击标注的深刻记忆!蓬蓬树与防护林一道自由无羁地生长着。“沙——沙——沙”海风掠过,蓬蓬树时而像在轻声呢喃,耳畔细语;时而又似在慷慨悲歌,倾诉衷肠。若是万籁俱寂的夜晚,远处传来“布谷——布谷——”的声声啼鸣,更显空旷清幽。

这棵南黄海滨第一树,学名朴树,别名“霸王树”,又称“平安树”,而渔村里的人们则称其为“蓬蓬树”。“蓬蓬”在如东方言中发“póng póng”音,吉光片羽透着一股亲切喜庆气息。此树距今已有320多岁了,相传为一位得道高僧所种。它生长在浩瀚无垠的大海边高高的范公堤上,方圆几十里外都能一眼望见。据说,过去海水涨潮,渔民赶路回家,一旦迷失了方向,四顾茫茫,唯有这棵蓬蓬树依然清晰可见。很久以来,如东当地一首民谣口耳相传:“夜里望子午,日瞟蓬蓬树。有了蓬蓬树,家家保平安。”蓬蓬树曾经挽救过多少渔民的生命,现已无法估计,只能从渔民视其为神树而顶礼膜拜中去想象了。是的,多少个日子,渔村人家那些抱着孩子的少妇,拄着拐杖的老人,倚靠在郁郁葱葱的蓬蓬树下,望眼欲穿!而每当亲人安然归来时,他们又是怎样的欣喜若狂!

蓬蓬树独立沧海一隅,长年累月,从不抱怨,毫不畏怯,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倾全身之力扎根海堤,凝望着往来船只,护佑着人们。它撑起的一片绿荫,蔚成了海岸线上一道壮丽的风景。

 

如东素有“中国海鲜之乡”之称。如东人最有口福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海鲜。如东鱼、虾、蟹、贝等海产资源十分丰富,常见鱼类达百余种,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等最为知名。虾蟹类出名的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和梭子蟹、大青蟹等。还有文蛤、“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

饮食方面,如东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颇为讲究。如东海鲜菜中的生炝、醉制品种较多,如醉八鲜(车螯、红虾、蟛蜞、梭子蟹、泥螺、相思螺、蛏鼻、虾蚣)都是极品,难怪就是滴酒不沾的游客吃了之后也醉倒酣睡,第二天还在纳闷儿呢。

菜花黄,红虾长。南黄海篓子红虾最肥壮。剪去虾须,冲洗干净,放在器皿里,一斤虾撒上一汤勺盐,再放少许黄烧酒、生姜末、香陈醋和胡椒粉,拌匀放置半个小时后,一盘鲜嫩可口的醉红虾就呼之欲出了。

吃泥螺最有讲究。腌制好的咸泥螺不可直接食用,须用清水浸泡数小时,换水冲洗几次,再佐以烧酒、生姜末、醋、胡椒粉、白糖、味精。呛好食用时,门牙轻轻咬住泥螺舌,用上下唇和舌头的合力,把壳和泥螺肚里的沙土挤出去,泥螺遂成口中之物,剔去泥沙而不泄汁水,方津津有味。吃泥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乎成了如东人的独门绝技,若不得要领可能泥沙满口。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来如东掘港巡视。席间,端上了醉泥螺。知府不知吃法,问人又觉得丢面子。第一枚带泥吞下,第二枚则嚼了满嘴泥沙,咽之难下,吐又不雅,于是假装抹胡子,将泥螺吐入袖内。陪客请其吃第三枚时,知府连忙起身作揖道:“本府两枚足矣。”其实,就是如东本地人,没吃过也会闹笑话。记得年少时,我到海边同学家作客,同学盛情款待,特意呛了一盘鲜泥螺。我囫囵吞枣,连肉带沙嚼了,弄得很不堪。外地来的客人听了也许就会望“螺”兴叹,打退堂鼓了。不过,现今如东人用来呛和炒的泥螺大多脱净泥沙,再也用不着担心遭遇尴尬了。

如东年出口文蛤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如东文蛤曾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鲜”,文蛤的吃法很多:醉着吃、煮汤吃、炒着吃、蒸蛋吃、铁板烧着吃……五花八门,各具其妙。就拿铁板文蛤的做法来说,先将文蛤淘洗干净,用蛤仔刀刀锋劈进蛤嘴,稍稍用力一绞,一片鲜嫩的文蛤肉仔就掉进碗里。再将劈好文蛤肉倒进一个塑料淘篓里,放在盛有清水的盆子里用筷子顺同一方向搅拌,倘若或左或右,文蛤肉内的沙子等杂物就去不干净。如此换水搅拌几次,直至水中不再浑浊。接着倒上适量大葱、生姜末和黄酒拌好,在一只铁板盘子上放上一块锡纸,待铁板烧得滚烫后,将文蛤朝铁板盘中一倒,用筷子轻轻搅拌片刻,随着一阵“噼里啪啦滋啦滋啦”的声响,但见盘中一片片文蛤肉卧在铁盘子里,如乳白色的弯月,笼罩在淡淡的青烟中。青葱生姜末点缀其间,不由得你会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联想。闻一闻,清鲜扑鼻,令人垂涎欲滴,顿生大快朵颐之意。

 

踩文蛤这项被称为“海上迪斯科”的亲近大海的活动最受中外游客青睐。我曾多次去海边体味南黄海风情,与大海有过数次肌肤之亲。印象最深的是单位与刘埠边防派出所联谊的那次活动。那是个草长莺飞、春风骀荡的周六上午,两辆大型拖拉机载着我们沿着插着树枝的结实而泛白的沙泥路前进,偶尔见到渔民三三两两扛着渔具徒步向海的腹地走去。路伸向茫茫远方,似乎没有尽头。

刘埠边防派出所王指导员介绍,路两边积水的地方就是大海的沟壑。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水塘一汪一汪的,好似安放着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盛满清亮海水的碗。二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一个养殖文蛤的地方。坐在拖拉机上,远远地就看见有扎着红绿头巾的妇女,脚穿塑料长靴,左手扶着搭在肩上的毛竹做的像犁铧一样的工具,右手持一把小锄,在不紧不慢地挖文蛤。驶近看,她们将工具伸下去约10厘米再向后平拖,犁过的地方就会有海底生物浮现出来。采蛤女们果断地伸出小锄,轻轻一挑,麻利地扔进捆在毛竹竿上的网兜里,接着又娴熟地重复刚才的动作。她们的网兜装满了大大的文蛤。这么多如出一辙的大文蛤,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大人、小孩都脱了鞋,高高地卷起裤管下了拖拉机,大家伙四面散开,三五成群,开始跳“海上迪斯科”。开始还显得有点硬的沙土,在几次踩踏后就松软了。踏过的地方会冒出色彩斑斓的文蛤。有时冒出了小蟹,有是冒出的海螺里居然爬出寄居蟹,每每这时,孩子们就会尖叫不已。这是神奇的大海馈赠人们的最好礼物。王指导员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风,退潮后泥螺就在大水滩里慢悠悠地爬动,爬出一种优哉游哉的情趣。

11点多,我们带去的塑料袋里装满了文蛤。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快乐。当集合的号令响起,大家自觉停止了欢快的“舞蹈”,有的拿出拖鞋到水洼里洗好脚再换鞋;有的拎着装着水的塑料袋爬上拖拉机再洗;有的干脆泥腿子径直上了拖拉机。坐上拖拉机向四周望望,一片白茫茫,不辨东西。紧随其后的是打捞紫菜的渔民驾着拖拉机,拖箱上放着长长的紫菜架子,两三个人头从紫菜架子里伸出来。

看着有海水一浪一浪向岸边涌来,我知道涨潮了。

 

南通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其中蕴涵海派文化、长江文明的板鹞风筝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盛誉海内外。作为南通市辖县,如东地处滨海平原,拥有106公里的黄金海岸线、107.2万亩广袤滩涂。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风力适宜,是放风筝的好地方。据《如东县志》记载:“自草虫、鱼鸟、舟船至于仙佛,无巧不备,大者数丈,软翅者一排九雁、十三雁。春天竞放,他邑所无。”由此可见,如东风筝花样之多,风气之盛,乃全国罕见。

2015年,如东被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如东的“哨口风筝”最具特色,俗称“板鹞”。“哨口”是个总称,其实“哨”和“口”是两种不同的发声器,“哨”的声音尖细、清脆响亮;“口”的声音浑厚,凝重悠远。板鹞升上天空后,五音和谐,声及数里,犹如“空中交响乐”。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描写了宝玉和姐妹们一起放风筝的热闹场面。他们放飞的“蝴蝶”“大鱼”“螃蟹”“美人”“凤凰”“大雁”等风筝表面上看都象征美好的事物,寄托着这些青春王国里的孩子对幸福的追求和憧憬。但从放风筝的寓意来看都是极为不吉利的。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所以众人说道:“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从前,如东人放风筝是件非常隆重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几人乃至十几人分成“丢”和“背”两组,行动协调,配合默契。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预示着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30年来,先后在“江苏省风筝放飞基地”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举办了十六届国际和省级大赛。2009年举办的全国风筝锦标赛,吸引了不少来自美国、英国、台湾等海内外放飞高手和慕名而来的观赏者,达10万之众,创全国风筝放飞史之最。大赛比赛项目与时俱进,有运动风筝双人及团体芭蕾赛、打斗风筝个人赛、盘旋类风筝规定套路赛;特色风筝板鹞类、龙串类、翅串类最长、最大风筝、软体造型、滚地龙、夜光风筝,等等。每逢赛季,放飞场上空漫天飞舞的风筝有的像五彩缤纷的滚球,有的像拽着长尾巴的蜈蚣,有的像憨厚滑稽的小丑……形态各异,摇曳生姿。

前年,我参加活动,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奉贤代表队带来的古老三叶虫风筝。他们的风筝可谓匠心独运,在众多风筝中脱颖而出。其展开后约180平,成了现场巨无霸。远远望去,两条青黑相间的触须在空中摆动,红色的眼睛活灵活现,酷似一只翔游海底的庞大章鱼。这种设计利于放飞,最远可达三百米。因为体形较大,三十个人都难以拖动,只好固定在树干或者电线杆上放。

场内竞争异常激烈,场外民众也不闲着,他们轮番放飞风筝。孩子们追逐嬉戏,风筝捎带着人们的心愿,把厄运和苦难放飞,把幸福和快乐留下。人们在这里可以度过安宁、缓慢而纯粹的闲暇时光。这不是人生的挥霍,而是美好生命的重启,它使我们能站在生存的此岸世界遥望精神的彼岸世界,缓解、驱逐我们的忙碌、无聊与恐惧。

如今,面朝大海,如东正打响“东方深水大港、绿色能源之都、黄海旅游胜地”三张名片,历史与未来汇成交响,跨海的长桥像天路一样的宽畅,如东人在这片天地祥和的地方,播种幸福和希望!

“哎吆来,渔家姑娘唱山歌,海上唱来岸上和。山歌好比黄海浪吆,一首首山歌从东方来……唱山歌罗唱山歌,岸上唱来海上和。山歌如从东方来吆,听得海子牛昂起头,剽悍的跳马夫舞起来,美丽的洋口港就是家乡腾飞的金凤凰喽吆。”太阳岛、金牛湾;天蓝蓝、海蓝蓝;古调悠悠、新歌洋洋。

如东,如意东方!

如东,在海一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