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叔伦《转应曲》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4
《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戴叔伦的词,只存在这首《转应曲》,《全唐诗》作《调笑令》,并注明即《转应曲》。戴叔伦的作品,在唐代大历、贞元间,以能反映社会现实见称。其写边地的生活的诗,有《边城曲》、《屯田词》等,词则是这首《转应曲》。此词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比较深刻的反映了边地士卒的思想情绪,真实的揭示了中唐时代民间极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开头是说,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时,戍边的兵士已老。
起句以“边草”点名边塞的地理环境;以边草的“尽”与戍卒的“老”构成一对象明的形象,借以反映长期戍边生活的愁怨。以“草”衬“兵”,以“尽”喻“老”,不独用笔新颖而且暗喻作者对当时戍卒的同情。这种思想情绪一直贯穿全词。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这两句是说,山南山北雪后放晴,千里万里处处月明。
“山南山北”的“山”,自然也是指边塞的山,这一句明写冰天雪地的景象。“千里万里”字面是写月光的普照,实则写戍卒离家遥远,而以明月这个最易使人动情之景,暗写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结尾是说,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在遥远的边塞山地上,雪堆里,戍卒们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远在千里万里之外而同此明月的家乡。偶尔一声胡笳传来,悲悲切切,呜呜咽咽,此情此景,戍卒的心都要碎了!这种心情,作者在词的结尾用“愁绝”二字加以概括,起了画龙点睛、卒章见志、揭示主题的作用。
“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词之“眼”。作者为了使之的以突出的表现,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在写作上成功的使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首先是景物的烘托。全词的绝大篇幅是自然景物:边塞的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冰雪,初晴的夜空上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悲切呜咽的胡笳声,用这诸般景物托出那羸弱的老兵。这样步步写来,层层烘托,感情所至,就自然凝成了“愁绝”二字。这样的“愁”,自有其沉重的扣人心弦的力量。景物的烘托之外,作者又运用叠句的艺术形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加以烘托。全词八句之中,有两对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用这种重叠复沓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反复歌咏,加强语意、感情的抒发,以尽其情;另方面也起到一种创造意境的作用。
附录《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译文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时。戍边的兵士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注释
调笑令:词牌名。唐·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词调名盖本唐曲。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尽:死。
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月明:月色皎洁。
胡笳(jiā):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名家点评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贞元(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进士。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师从萧颖士,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公元789年(贞元五年),上表辞官归隐,客死返乡途中。他当时的诗名很大。他的诗,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