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湿润燥

 鉴益堂 2018-07-14

最近读《千金方》中治口中热渴的甘草丸(甘草、人参、半夏、乌梅、枣膏),用以治口中热渴,初看甚为不解,甘温辛燥有余,何以治口中燥渴?张潞在《千金方衍义》中称此治津液固结于脾胃,导致脾不散津,上承于口而出现的口燥渴,参草补脾,枣膏、乌梅生津,而半夏、生姜流湿润燥,归津于常道。

流湿润燥,归津于常道,使病理产物归于正化,滋养机体。湿源于津之不归正化,蒋宝素说“乱世之盗贼,皆治世之良民”,倡“剿抚并用”、“九补一清”之痰湿方法,喜用阳和汤、八味等治疗方法,也是此法之延伸;程师门雪治湿之用乌梅之“木来泻土”之法也有此意;湿者,津之停也,津停则为湿为饮,湿动则湿化为津,半夏、生姜之辛散动湿,乌梅补肝来泻土以动其湿,清风鉴爽,则湿自化,自然之理。

追根溯源,在仲景之方中,也有较多的流湿润燥的方剂,比如小青龙汤,一般认为为治外寒内饮,但麻桂除祛外寒外,也可宣畅肺气,肺主气通调水调,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湿化,故无外邪,用小青龙也有效,后世三仁汤之用杏仁,盖也有此意;同样治“消渴”之五苓散、瓜蒌瞿麦丸,虽然湿和水有异,但同宗同源,用桂、附温阳以化气,变废为宝,也可看为流湿润燥之雏形。

故在临床治湿之中,上焦可酌加麻桂杏之属宣畅肺气;中焦,酌加半夏、生姜之类,助脾散津;下焦,加桂附,通阳化气,助肾运津上承。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141180094/blog/14115141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