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各150g) 白茯苓三两(90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 上药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药理作用】 具有双向调节肠胃平滑肌蠕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调节内分泌、抗心肌缺血、降血脂等作用。 【中医证】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于咯出;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淡,苔白腻或厚,脉滑。 【西医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心肌缺血、高脂血症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湿痰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痰湿阻滞,气机不利所致。痰湿蕴肺,肺气上逆,则咳嗽,痰多色白,易于咯出;痰湿壅遏胸中气机,则胸膈痞闷;痰湿阻遏胃气,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痰湿阻滞经气,则肢体倦怠;痰湿上蒙清阳,则头眩;痰湿凌心,则心悸;舌淡,苔白腻,脉滑,皆为痰湿内蕴之征。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既能入肺燥湿化痰,治已生之痰,又能入脾燥湿化痰,治痰生之源,更能降逆和胃,为君药。气顺则痰消,以橘红理气燥湿,醒脾化痰,与半夏相伍,顺气消痰,亦是常用治痰之药对,为臣药。脾能化湿,以白茯苓健脾渗湿,使脾主运化水湿,使痰无从生,并使水湿从下而去;生姜既能助半夏、橘红降逆理气,又能助半夏、橘红和胃化痰,并能解半夏毒性;用乌梅少许,敛阴生津,制约燥湿化痰药使之不伤阴津,共为佐药。甘草益气祛痰,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又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命方名。 配伍特点:祛痰药配理气药,气顺则痰消;燥湿药配渗湿药,使痰湿从上下而去;燥湿药配生津药,使痰湿去而阴津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湿痰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或呕吐,或心悸,苔白腻,脉虚或数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风痰者,加南星、白附子,以化痰息风;若热痰者,加黄芩、黄连,以清热燥湿祛痰;若寒痰者,加干姜、桂枝、细辛,以温阳化饮涤痰;若食痰者,加莱菔子、神曲,以消食化痰;若气痰者,加香附、枳实,以理气行气化痰;若肌肤之痰者,加麻黄、白芥子,以宣达肌肤营卫化痰等。 3.注意事项:痰热内盛者慎用本方。 【附方】 1.导痰汤(《济生方》)半夏汤洗七次,四两( 2.涤痰汤(《证治准绳》)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 二陈汤、导痰汤与涤痰汤均能治疗湿痰证,二陈汤是治疗湿痰证的基础代表方,导痰汤组成是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又用天南星、枳实,以增强理气化痰作用;而涤痰汤则是以导痰汤为基础方又用石菖蒲、竹茹、人参,兼有益气开窍作用。 【方论选录】 汪昂:“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 【方歌】 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 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 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0.实用中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