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齿卫位于云南都司所辖卫所的最西端,是明朝保障滇西边疆安全的重要设置。金齿卫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开始设置,洪武十八年(1385年)正式设金齿卫指挥使司,洪武十九年(1386年)才完成金齿卫所辖千户所的设置,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金齿卫与永昌府合并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金齿卫的军丁来源包括元代守御军丁和明初外地充军的移民。其中,金齿卫接纳了大量的犯罪官民,以至于军丁超出明代卫所的军丁标准数量,且相当难管理。 关键词:明代;金齿卫;卫所制度;卫所设置;卫所分布 都司卫所是明朝控制各省要害区域的军事设置。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朝在全国各地的险要地方设立卫所规定,每个卫5600人,每个千户所1120人,每个百户所112人,并由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率领。若有战争,则由总兵官佩将印统领;战争结束后,总兵官上交所佩印符,军丁各回本卫,且总兵官不得擅自调动。[1]各卫设指挥使司,指挥使司隶属于都司,其将领多为世袭官员,也有流官,凡袭替、升授、优给、优养等须通过都指挥使司,报送所隶都督府,由兵部决定。[2]各卫的官员设置,“各卫指挥使司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卫镇抚二人,升授、改调增至无定员,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知事一人,有卫学教授一人,训导一人。各卫指挥使司掌军旅防御之事,使同知、佥事、考选掌管卫事”[3]。卫所军人也实行世袭制,包括跟随朱元璋的从征军人、元朝或其他失败政权投降的军人、谪戍的罪人,还有从编户中选拔的军丁等种类。《续文献通考》载:“兵之取亦多途矣,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有籍选。从征者,诸将素将之兵也,平定其地有留戍者矣;归附者,元之故兵与诸僭伪者之兵也,举部来归,有仍其伍号者矣;调发则以罪人;籍选拔之编户:途不一也。夫取之多途,则人无定贯。人无定贯则额难久盈,积之百九十年而欲伍不耗,不可也。”[4]其中,主要军丁来源为“谪发罪人充之,使子孙世世执役,谓之长生军”,他们“率皆奸民,善于作弊,无惑乎什伍之亏耗”。[5] 明朝统一云南后,也在要害地方设置卫所。目前,对云南都司卫所制度的研究,主要围绕边疆卫所是否是实土卫所、卫所制度与移民、卫所制度与云南经济开发等方面展开,由于资料的限制,主要是以云南都指挥使司为研究范围的宏观研究,而以卫为单位的研究较少见。金齿卫是明代云南位于最西端的卫所,是明朝加强滇西边疆控制的军事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年)开始筹备建立卫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金齿卫与永昌府合并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毕奥南《洪武年间明朝与麓川王国关系考察》在讨论明朝洪武时期明朝与麓川的关系过程中,对金齿卫设置有简单论述,[6]但仍略去一些细节,使金齿卫的设置情况仍不甚清楚。笔者《麓川崛起与明初滇西边疆经营》(《保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讨论了明初在永昌地区的设置和管理,但限于主题,并未对金齿卫的设置情况进行展开论述。鉴于此,本文拟对金齿卫的设置过程、卫所分布、军丁来源及数量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大家。 王真设卫被俘 明朝在永昌地区的卫所建设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但文献对当年所设的是金齿卫还是永昌卫说法不一。景泰《云南图经志书》[7]、《寰宇通志》[8]、《天下一统志》[9]、天启《滇志》[10]、《明史》[11]等认为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的是金齿卫,万历《云南通志》的记载则自相矛盾,卷七《兵食志》说“永昌卫,在永昌府治西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12]卷二《地理志》却说设立的是金齿卫。[13]《国榷》的记载也自相矛盾,既说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永昌卫,又说洪武十六年(1383年)二月二十二日任命李观为金齿卫指挥使。[14]《明太祖实录》说“洪武十六年(1383年)二月庚子……寻以观音保为金齿指挥使,赐名李观”;[15]又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二月初二日罢永昌卫,改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16]其他有关设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的文献都说是撤销永昌府,改金齿卫指挥使司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笔者认为,洪武十五年(1382年)准备设立的卫是金齿卫,永昌卫则是嘉靖元年(1522年)撤销指挥使司后所设。《国榷》、万历《云南通志》等是在追溯嘉靖以后永昌卫的源流时,误把金齿卫当成永昌卫;而《明实录》中出现矛盾是因为将“永昌府”误认为“永昌卫”所致。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任命王真为金齿卫指挥使,命其设立金齿卫,修复永昌城。但当时的金齿卫还处于拟设置的状态。金齿卫设置还未完成,就遭到麓川的干预而中止,王真也被麓川俘虏。在击败麓川后,又任命元代旧臣李观恢复永昌府,初设金齿卫,并设左、右二千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年),正式设金齿卫指挥使司,李观为金齿卫指挥使,次年调整金齿卫的卫所设置。 先说金齿卫的位置。张志淳《南园漫录》卷六《金齿》曰:金齿非地名也,事见于汉唐至元(代)〔伐〕缅伐八百,为金齿夷所遮,遂发金齿诸国,此正东汉所谓永昌徼外之夷,即今大伯夷种也,后元立通西府于银生甸,即金齿夷之地,地有蒙乐山,最后不能守,移金齿卫于永昌府。洪武十六年永昌府为思伦所屠,指挥李观犹以通西府来署掌永昌府事。”[17]在张志淳看来,金齿、永昌是毫不相干的地方。金齿是元代通西府所在地银生甸,元代曾设通西军民总管府。《元史》曰:通西军民总管府。大德元年,蒙阳甸酋领缅吉纳款,遣其弟阿不剌等赴阙进方物,且请岁贡银千两及置郡县驿传,遂立通西军民府。”[18]通西府的位置,方国瑜先生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引《明史·地理志》:陇川宣抚司西南有通西军民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为府,后废”,又引张志淳《南园漫录》:“元立通西府于银生甸,即金齿夷之地。洪武十六年(1383年),指挥李观以通西府印来署,掌永昌府事”,认为盖通西府地以产银著称,《元志》谓其首领请岁贡银千两,张志淳称为银生甸,疑其地在波龙,自古有银矿,产银甚旺。另外,清朝周裕的《从征缅甸日记》载波龙厂之盛,居民为崩龙族,因此以波龙称其地。[19]由此可知,元代的通西府在怒江以西的波龙地区。明初,云南所辖府的名单上也有通西府,但从明军所到之地以及军事补给来说,明朝并未对其进行实际控制,也未见元朝或明朝在通西府设立金齿卫的记录。 明朝计划设置金齿卫的地方在永昌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拟设金齿卫,并任命王真为指挥使。王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怒江以东的永昌地区,他因“日基而重修永昌府城”,[20]又准备设立金齿卫。麓川对明朝在永昌地区修城设卫活动感到紧张,因此进行武力干预,使永昌城遭到严重的破坏。明初对金齿地区(包括麓川、平缅区域在内)使用诏谕手段,得到了麓川、平缅,以及永昌、腾冲等地土官的归顺。[21]这使粮食供应不足的明军以为占了便宜,但这极有可能是麓川的缓兵之计。麓川因此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并以此图反抗。洪武十五年(1382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麓川的确联合其他势力反抗明朝在永昌地区的统治。金齿土官高大惠、也先虎都勾结麓川,侵占南甸、腾冲,[22]经上江,屠永昌城,俘获金齿卫指挥王真。[23]曹树翘《滇南杂志》曰:洪武十五年(1382年)六月元普颜笃复叛,据佛光寨,也先不华陷邓川。十月金齿土官高大惠拜也先虎都,构麓川夷入寇,屠永昌。高大理土官高生等叛,围云南。都督郭英讨之。”[24]这一事件的时间也有洪武十六年(383年)者,且方国瑜先生认为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初较为确切。[25]何孟春《裁革冗员疏》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了概述:“惟金齿一司……圣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于指挥王真处降附,十六年(1383年)春附近诸夷忿王真立卫镇守,不恤府事,乃共推已退土官高公,引麓川思可发夷兵数万来攻,生擒王真,尽夷其城而去。”[26]万历《云南通志》有永昌城为麓川所夷的记载,冯甦《滇考》亦曰:“思瓦代立,明初负固不服。其部属答鲁方雕斯郎杀思瓦法而立其姪思伦。思伦即满散之子也。洪武十六年(1383年)陷永昌,屠其城,执指挥王真。”[27]这表明金齿卫指挥王真在永昌府城,且王真在永昌府城是为筹备金齿卫。 明朝统一云南之时,恰是麓川强大之时,麓川不战而降,但明朝在怒江以西地区设府,试图延续元朝分裂麓川的做法,使麓川感到紧张,于是麓川联合土官、北元势力进行反抗。永昌城在此次事件中基本被毁坏。此次事件之后,明朝承认了思伦法对麓川和平缅的控制,明朝甚至基本失去了对怒江以西地区的控制。方国瑜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说:“麓川思氏强盛时其势力所控制者,麓川平缅(陇川、猛卯、遮放)之外,在潞江以西有干崖(干崖、盏达)、南甸、腾冲、潞江、芒市、户撒、腊撒之地,在潞江以东,澜沧江以西,有孟定(孟定、耿马)、孟琏、大侯、湾甸、镇康之地,在澜沧江以东有威远、镇沅、者乐之地,足见《百夷传》所说麓川思氏之疆界可信。明兵平滇之初,正当麓川强盛,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置麓川平缅宣慰司,即以当时思氏所控制之区域为境界。”[28]鉴于此,明朝加强了永昌地区的军事建设,并恢复设置金齿卫。 李观设卫 明初在永昌地区的卫所设置处于草创阶段,设置未完成,就遭到了破坏。明朝不得不将怒江以西的设置撤销,甚至连正在修复的永昌城也被麓川破坏,负责筹备金齿卫的指挥使王真也被麓川俘虏。麓川反对王真设卫,说明麓川不愿看到明朝在永昌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明朝收复永昌城后,命李观承担王真未完成的任务,修复永昌城,并继续筹备金齿卫。李观是元代的旧臣,原名观音保,其以投降明朝的身份被带到应天府,并得到朱元璋的宽恕,而且朱元璋命他接替王真的工作。《明实录》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二月庚子,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遣人送故元云南右丞观音保、参政刘车车不花,及酋长段世等一百六十人至京,献马一百七十匹。赐钞有差,仍各赐其家属衣服。寻以观音保为金齿指挥使,赐姓名李观。”[29]李观接替王真筹备金齿卫,重修永昌城,迁建安边、定远楼,申明律令,边境肃然。王景常《金齿安边定远楼》曰:“既平云南之明年,群蛮蠢动,同日煽乱,所在逐官守,图城郭。永昌受害为剧。既数月,次第复平之,致其酋帅于京师。天子以为教化未加,罪不在蛮,一置之不问,且即其酋帅而任之。重愍永昌之惨于荡覆也。以元右丞李公忠谨可属命,佥云南指挥事,往抚之。”[30] 在卫所设置方面,李观力主恢复金齿卫,以加强永昌地区的军事建设。何孟春《裁革冗员疏》载:“十六年(1383年)……十月云南指挥李观请复立永昌府、金齿卫,招抚安辑。十七年(1384年)闰十月,朝廷降到永昌府印,又续发南京及各处军万名充实军伍,府卫相参,军民安堵。”[31]在李观的努力下,恢复了筹备金齿卫的事宜,并在元代军营的基础上设左、右二千户所,并将其作为当时控制滇西的临时措施,表明明朝已注意到加强金齿地区军事力量建设的必要性。此后,明朝从江南等地区移民到金齿,使金齿地区的充军人数增加,以逐渐满足明代标准卫所的条件。 金齿卫的军丁来源包括元代守御该区域的军丁以及明代新充军的外地军丁。元代守御该区域的军丁,主要因其长官投降而被收编为卫所军丁。如洪武十五年(1382年)元代永昌千户阿凤投降,[32]其所统领的军丁极有可能也因此被明初筹划的金齿卫收编。明朝不仅收编永昌千户所的军丁,而且可能吸收了元代明义军万户府、爨僰军千户所以及回回千户所的军丁。天启《滇志》载:“明义军万户府址,在府清宁坊之东,后为左千户所军营……爨僰军千户所址,在中正坊西,后为右千户所军营。”[33]这表明,明初金齿卫左千户、右千户可能吸收了元代明义军万户府和爨僰军千户所的军丁。而中左千户所由元代回回千户所改成,[34]其可能吸收了元代该千户所的回回军丁。直到现在,该区域仍是保山城内回族聚居区。由此可知,元代永昌地区的军丁编入金齿卫,成为金齿卫的土军。 除了土军,明朝还从内陆移民充实金齿卫。麓川屠城改变了朱元璋对西南边疆局势的认识。洪武十六年(1383年)六月,朱元璋得知元朝在麓川设的36路都被麓川所占据,且又得知思汉法乘大理段氏与云南梁王争夺的时候,越过澜沧江,侵占楚雄西南地区。朱元璋因此认为云南必须有足够的兵力防备麓川,因此从内陆移民充军。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控制永昌时,设金齿卫,但兵力不足,旋即遭到麓川和元朝旧势力的攻击,城被破毁,居民因被屠杀而减少,故而洪武十七年(1384年)移中土大姓充实。[35]明朝还谪戍官员,发配卫所逃军至金齿。如洪武二十年(1387年)沂州卫官军擒获土贼70余人,皆谪戍金齿;云南属卫将校谪戍960人到金齿;[36]还将南京戍守云南将士家属送往云南;[37]等等。以上移民,除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大姓可能加入永昌府籍外,谪戍人员、军士家属等入籍金齿卫,如朱元璋对金齿卫官员说:所移徙不下万数,皆奸儒猾吏、累犯罪人。”[38]这表明,谪戍、发配的人入籍的是金齿卫。因此,金齿卫因有谪戍人员的加入,户口增加,建制不断完善。洪武十八年(1385年),设金齿卫指挥使司。[39]次年,设中、前、后、中左、金齿五个千户所。[40] 金齿卫到底管辖多少个千户所呢?笔者曾在《明代云南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设置研究》一文中说“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之前,永昌地区设有金齿卫和永平守御千户所,其中金齿卫辖五个千户所,永平守御千户所为两个”,并以此认为金齿卫的千户所数量没有超过明代每个卫辖五个千户所的标准,只是每个千户所的军丁超额。[41]但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近年以来惟领千户所十二”,分别指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金齿、永昌,以及永平二守御千户所。[42]其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四个千户所。[43]永乐元年(1403年),设腾冲、永昌二个守御千户所。[44]正统十年(1445年),立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腾冲脱离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可见,景泰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所辖十二个千户所中的左、右、中、前、后、金齿等千户所都应是金齿卫时期的千户所。其中,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中、前、后、中左、金齿五个千户所,[45]永平守御千户所,即金齿前前、右右千户所。[46]甚至左、右二所是在金齿卫指挥使司设置之前,即洪武十七年(1384年)时已存在。[47]但其中也有矛盾,如中左千户所,康熙《永昌府志》说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但《明实录》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设。由以上考证推测,在设金齿卫之前已有两个千户所,设金齿卫后新设七个千户所,则金齿卫领有九个千户所,即左、右、中、前、后、中左、金齿千户所,以及二个永平守御千户所。 关于金齿千户所,《明史》曰:“镇安千户所,旧为金齿千户所,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驻守猛淋。”[48]又康熙《云南通志》载:“镇安守御千户所,在永昌府治西南潞江外三百五十里。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金齿所始设。”[49]镇安千户所由金齿千户所改成,其驻地为猛淋,即今龙陵县镇安镇。这里所说的金齿千户所可能是嘉靖元年(1522年)以后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之前永昌卫所辖的金齿千户所。但不可否认的是,金齿千户所的确设在猛淋寨。2014年12月笔者田野调查期间,龙陵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兴卫介绍,镇安镇杨氏后裔家中有一份洪武时期的诰命。在杨兴卫的帮助下,笔者见到了诰命的照片。诰命曰:“杨均年五十四岁,系大理府赵州白人氏,前赵州元帅。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大军克大理,于永昌侯处归附。洪武十六年(1383年)往姚安府诏谕土官自久回还,开永平县道路,就彼守御。十一月蒙充大理卫左前所百户,管领土官,调守金齿。洪武十七年(1384年)八月实受昭信校尉,大理卫世袭百户。当月赴京授世袭敕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月拨左所。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调金齿千户所。”诰命中出现了金齿卫、金齿千户所、金齿千户所世袭百户等内容。如果金齿卫时期的金齿千户所、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时期的金齿千户所以及永昌卫时期的金齿千户所之间的设置地点都在一处,则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设置的金齿千户所就在猛淋。 中千户所在元代永昌府旧址的基础上设置,天启《滇志》载:“哀牢县址在府城太和坊之东,为元永昌府。洪武中以其地为中千户所军营。”[50]洪武时期唯有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过中千户所,因此可以确定天启《滇志》所谓的中千户所就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所设隶属于金齿卫的中千户所。 中左千户所则由元代的回回千户所改成,位置在法明寺东南,而其军丁也以回回人为主。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载:“回回千户所在城法明寺东南,改为中左所军营。”[51]天启《滇志》也载:回回军千户所址,在法明寺东南,后为中左千户所军营。”[52] 关于左、右两个千户所的位置及来源,天启《滇志》载:“明义军万户府址,在府清宁坊之东,后为左千户所军营……爨僰军千户所址,在中正坊西,后为右千户所军营。”[53] 关于永平守御千户所,正德《云南志》曰:“在永平县治东北,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内有金齿前前、右右千户所,每所领所镇抚一、百户十。”[54]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所记与此相同。万历《云南通志》也说有前前、右右二千户所。[55]所以,永平御始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应与金齿卫所辖中、中左、金齿等千户所同时设置,所辖千户所为隶属于金齿卫的前前、右右千户所。《滇系》则说永平有前、后二千户所。[56] 此外,金齿卫前、后千户所军营则无考。 军丁超编与加强管理 金齿卫所辖千户所及其军丁都是超额的。明代卫所的标准是每个卫所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1120人,每个卫5600人。金齿卫有九个千户所,按照每个千户所1120人的标数额计算,理论上明初金齿卫所辖军丁为10080人。实际上,金齿卫军丁数量远超过此标准,仅谪迁军丁已超过万人。[57]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中也说:“洪武年间云南每卫配置的千户呈超额状态。”[58]就金齿卫的具体情况来看,不仅千户所的数量超额,而且每个千户所的军丁数量也超额。另外,明朝还规定所迁卫所军人都要有家室同行。如《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乙亥,诏在京军士戍守云南,其家属均遣诣戍所。”所以,永昌地区的移民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实际数量肯定比军丁更多。 明初金齿卫军丁超编,且金齿卫的官军“不下万数,皆奸儒猾吏、累犯罪人,不易制治;遣往指挥、千百户、镇抚,亦多恃功放肆之徒”,较难管理。洪武十八年(1385年)年底思伦法进攻景东后,朱元璋派间谍李原名到麓川。洪武二十年(1387年)五月李原名汇报说:百夷诡诈万端,虽数千万言,并无一语可信者。”并且出使麓川地区的军官“皆是贪财好利小人,不知事势轻重,一概张威,贻笑诸夷。尔来靖江不才,用大理印行,令旨前去,去人皆非道理,以致上累朝廷,下被汙辱”。以上因素促使明朝加强对永昌地区卫所官军的管理。于是,朱元璋下令:“自今以后,平缅并不许一人差往,静以待之。彼来有文,止答大概数句。若无文,人至毋与较论。其差发之物,并不许取。如此数年,麓川之地可入版图矣。固守此言,毋得轻与往来。若使往来,中彼侮慢,绝迹不交,默然不动。”[59]六月朱元璋令李观等“严加号令而制服之则易,方乃金齿固守;不然,倘失机误事,则储等不得无罪。敕符到日,若如命练军卒,教囚徒,深沟高垒,观平缅之动静,庶可守城之道。练囚为兵,验定人数,各守地方,每丁实守地几尺及丈,务要分派精明”。[60]朱元璋要求李观等人“以指挥、千百户、镇抚所统旧军精加训练,使各守分地,以观平缅动静,敢有顽肆不依军律者罪之”。[61] 总结 明朝统一永昌之初,即在永昌地区筹备金齿卫,但因麓川干预而中止。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继续筹备金齿卫的工作,而且设置了左、右千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年),正式设置金齿卫,次年设金齿、中左、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其中,金齿千户所可能在怒江西部的镇安,中左、中千户所在永昌城,前前、右右守御千户所在永平县,而前后千户所位置不可考。金齿卫的军丁来源,既有元朝永昌地区的守御军丁,也有从内陆充军而来的军丁。金齿卫接纳了大量的官民罪犯,军丁超过了卫所军丁的正常数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金齿卫与永昌府合并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此后不再出现,但《明史》在记录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登记的全国都司卫所名单中还有金齿卫,[62]这应当是《明史》编纂者疏忽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