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病症状 黄瓜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死秧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苗期发病时,子叶前期出现不均匀黄化,后逐渐萎蔫下垂,根和茎基部腐烂变褐、溢缩或呈立枯状,严重时整株枯死。开花结果期发病,初期叶片从下到上逐渐萎蔫,中午尤其严重,早晚尚能恢复,但之后随着病情的加重,不再恢复,植株逐渐枯死;病株茎基部缢缩,表皮多纵裂;湿度大时,皮层腐烂,病部表面出现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剖开病茎后可见维管束褐变,这是枯萎病的典型特征(图1)。 图1 黄瓜枯萎病的病害症状 图2 黄瓜枯萎病病原菌(林璐璐,2011) 二 、病原菌 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arinum)。气生菌丝白色,绒毛或棉絮状,在PDA培养基底部呈淡黄或淡紫色。可产生三种类型的孢子,其中小型分生孢子无色,纺缍形或镰刀形,单孢或偶尔双孢;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或镰刀形,1~5个隔膜,以3个居多,一般其顶端细胞较长,且逐渐变尖,基部倒圆锥截形,或有足细胞;厚垣孢子浅黄色,圆形,顶生或间生(图2)。 三、发病规律 黄瓜枯萎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的形式附着在土壤、粪肥、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并可借助雨水、灌溉水等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原菌的生命力非常顽强,病残体分解后病菌仍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之久;厚垣孢子和菌核抵抗能力更强,甚至通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然存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休眠孢子萌发后,主要通过根部的伤口、侧根的分支处或从根毛顶端的微孔侵入寄主组织,在寄主的薄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蔓延,而后进入维管束,产生大量的菌丝和菌核,堵塞导管,影响寄主植物中水份和养分的输送,同时病菌还能分泌一些毒素物质,干扰植株的正常代谢,最终导致植物的萎蔫和死亡。 四、 防治方法 1 、嫁接苗 黄瓜枯萎病菌的寄主专化型很强,选用其他葫芦科植物作为砧木能够有效避免黄瓜枯萎病菌的侵染,降低枯萎病的发生率。 2 、土壤消毒结合生物防治 在前茬黄瓜收获后,及时将棚室内外的病残体清理干净;然后施用棉隆等土壤熏蒸剂,结合高温焖棚,彻底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再施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补充具有防病促生作用的有益微生物。黄瓜生长季中期可采用粘帚霉或木霉的生防菌剂进行灌根处理,并避免在喷洒化学杀菌剂前后两周内施用。 3 、化学防治 采用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00倍稀释液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发病初期,可选用30%噁霉灵水剂600-800倍稀释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1-0.2kg。发病轻时可隔7-10天灌1 次,病害严重时隔5天灌1 次。 作者:卢晓红 李世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
来自: 我心……飞翔 > 《瓜类蔬菜(葫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