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天价药”格列卫:药厂并不是敌人

 cenprounhuang 2018-07-15

这周去看了《我不是药神》,电影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总体上来说算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小高峰的存在吧。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印度可以光明正大卖仿制药,但国内不可以?

那时候我还没有看电影,不过看大家都讨论得很热烈就去查了查资料。(这也是《药神》的积极影响,它引起了大众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关注)看过电影之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顺便一起说下吧。

格列卫这种药的确贵,但它贵有贵的道理。电影里将研制格列卫的诺华公司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其实是不太恰当的。我也看到有观友转发的“药神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对资本的批判”,讲真我是觉得挺搞笑的。

500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格列卫有多厉害?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慢粒白血病领域跨时代的发明。格列卫的通用名是“甲磺酸伊马替尼片”,问世于上个世纪90年代,2001年上市。

它的出现开启了药物靶向治疗的时代,一个划时代药物的产出,期间投入了多少研发力量我们不得而知。

但它是上个世纪开发的最成功的肿瘤药物,它的出现大大地延长了慢粒患者的生存期,甚至可以长期存活。

以前,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是骨髓移植,其次才是用药。但在 2010版里,伊马替尼变成里首选药物,动摇了骨髓移植的一线地位

相比骨髓移植,药物的副作用更小,效果也更好。这也意味着,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对患者而言就是“救命药”。单单评价治疗成本,吃药 vs 骨髓移植,格列卫或许担得起这个价格。

500

第二,格列卫的研发到底有多么不易?

关于它的具体研发成本我没有查到统一的资料,最靠谱的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点这里

里面提到:

原研药开发极难,从白血病里基因突变发现,到格列卫上市,几千名科学家,一起努力了41年,药厂投入巨大!

这其中,光是从发现费城染色体到找出致癌原因,这个过程就花了十年。

这篇文章没有提到到底用了多少开发费用,但是有张图相信大家都见过:

500

在1997年到2011年,诺华公司总共研发经费花了836亿美元,批准新药数量21种,平均每个新药花费40亿美元。

关于这个我还看到一个网友评论:

而且图表中统计的是单个新药,也就是说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根本没统计那些失败的案例。比如格列卫研发初期应该是有至少20个化合物进入临床前研究的,但最终披露和选择的是伊马替尼。还有就是格列卫成功了,算起来是这么多钱,但他们有些化合物是走到临床II期失败的,这也得花大把的钱。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我不到得把这个药的成本赚回来,我还得赚之前三个新药的成本回来,因为接下来这三个很可能都会失败(这对新药研发来说很正常),三个里面有一个能成功那就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此外我还得保持一个企业的正常利润率,不然股东们不得撤资啊。新药研发不像普通企业,你投了钱进去也不一定会有产品出来。

如果只看格列卫所赚的钱,是不是对制药公司有点不公平?他们肯定要把失败的那些成本在成功了的药上拿回来啊,不然研制新药风险那么高时间那么长,一旦研发失败,公司等着破产吗?

研发成本是不是药价高企不下的原因呢?是,也不是。以格列卫为例,13年的研发工作消耗了巨大的投入,达到数十亿美元之巨。然而,Druker等专家在2013年的公开信中指出,按2001年上市时候的价格,诺华只需2年便可收回对于格列卫的研发所投入的成本。

但是,药物公司的账却不是这么算的。在格列卫的研发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药物的研发有很多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大的淘汰比率,也就是说,很多药物的研发都走不到上市盈利这一步。由于各个药物公司的研发计划都是保密的,很难对于失败的研发项目及其所消耗的成本进行准确的统计。但总体来讲,每100个药物研发项目中,大概成功的只能有1个,甚至1个都没有。

我们不妨粗略地做个计算,假设每个项目平均花掉了药物公司1亿美元的研发费用,那么100个项目就用掉了100亿。可是,其中失败的那99个都不会产生任何利润,只能由成功的那1个来分摊这些成本。换句话说,成功的这1个项目或许直接研发成本是5亿,甚至10亿,但它必须承担100亿的成本才能让药物公司整体盈利。

这样的成本分摊没有具体的公式可寻,看起来似乎也不合理。但是对于现代国际药企来说,股东的压力是不得不面对的。一旦药企亏损,甚至只是盈利未达预期,股价就会应声下跌,公司就不得不做出调整。

(摘自公众号“原志说”)

再补充一点吧,这是2016年诺华的研发投入:90亿欧元(大约702亿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一

500

这个数字​是中国前十企业总和的10倍以上

500

500

第三,为啥格列卫在中国最贵?

​这个问题电影并没有提到,全甩给诺华公司了。(事实上电影里除了警察以外,其他政府机关基本上都是隐身的,医保、医药局、甚至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对药物价格本身进行挖掘。)

格列卫这个药,在美国的价格比在国内要便宜近一半。

据调查,由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在中国内陆每盒的售价约为23000-25800元,近几年内价格稳定,鲜有降低。

而在中国香港售价每盒合人民币17000-19000元,美国售价约合人民币13600元/盒。

澳大利亚的售价每盒约合人民币10616元,而对当地医保居民的价格仅为188.5元。

日本每盒售价约为16440元人民币,在加入医疗保险的情况下,每盒售价为6240元。

​在韩国每盒的零售价为9720元。

当然,一万多、大几千买一盒药也很贵,但是相比国内定价,已经便宜了很多了。(一盒药大概能吃一个月,想想一年就能省多少钱)

所以,为什么国内定价这么贵?

“中国内陆药价比国外贵,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香港的药也比内陆便宜。”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瑞士的药在美国和中国都受专利保护,但是美国比中国便宜接近一半。这反映了中国药品的虚高定价。

另外,中国进口药品都有一个进口关税,加上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所以价格就高。“中国进口药品关税一般为5-8个百分点,中国是药品销售分包体系,如果进入医院,还要加15个点。这就是为什么海外代购会非常火。”一位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

↑这是几年前的报道,今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了,比如加入医保,比如进口零关税……

庄一强还说到:

药品定价一般遵循两大原则,成本定价法和市场定价法。成本定价法包括人工、水电、知识产权等成本,最终药价由三部分构成: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外加利润。所谓市场定价法,就是不管成本,市场能接受多少钱就定多少钱,跟着需求走。我个人认为药品定价显然应该遵循前者。

而我国申报药价成本时,在各国只含制造成本和研发成本之外,又单独加上一个中国特色的成本—制度成本。药品回扣,关税,一、二、三级经销商、甚至灰色寻租的钱全部算入……必须得承认,从药物出厂定价,走到医院药房,中间的环节渠道存在太多的灰色空间,层层拔毛导致最终药价高得离谱。

所以格列卫这个“天价”,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补充一个很有趣的点:

这药有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93年申请专利,到2013年到期。

期间印度生产的仿制药,每盒卖200多元。

而当它专利到期后,我国也开始有了仿制药

但在当时我国仿制药卖多少钱?

正大天晴的格列卫定价4200元一盒,豪森制药的格列卫定价3800元一盒,远远高于印度的低价药。

不过好在近年来由于竞争者的增多,价格已经降低到三位数了,不过还是比印度高。

现在大概是这样:

诺华片剂:0.1gX60片/盒,11536元,每片约200元。

江苏豪森片剂:0.1gX60片/盒,1207元;

正大天晴的胶囊剂:0.1gX60粒/盒,872元;

石药欧意的片剂:0.1gX60片/盒,901元。

500

当然,我并不觉得诺华公司就是完全无辜的。

毕竟它是一个医药公司,它本质上就是逐利的。在它垄断专利的几十年间,很多病人因为吃不起药而死,也非常让人痛心。

但是你如果非要将它当做病人的对立面,那我肯定不能同意。从整体上看它是在救人,而且救了无数的人——特别是在专利已经开放的现在。

希望我国的药企能够加大研发投入,慢慢追赶上来。

也希望医学越来越发达,更多的绝症能够找到解决方法。

【本文为风闻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