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心悸的辨证与治疗

 简易达 2018-07-15

心悸的辨证与治疗

心悸指的是心律搏动失常而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捣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心是一个有节律搏动的脏器,正常情况下,这种博动在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心悸”是一种失常的搏动没有节律可言,它使人有明显的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等症,属于病态的反应。从中医角度来讲,心悸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扰两大类。

(1) 心虚失养的心悸

1)心阳虚类

阳虚心悸:《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种功能是其阳气的功能所决定的。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中;胸为阳位,火亦属阳,两阳相合,所以把心称作“阳中之太阳”。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所以心脏能不息地博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与神志,也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离开了阳气,心就停止搏动,血脉不流、神志消灭。因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伤伐心的阳气,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过服苦寒药物而内伤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虛弱等等,都可以导致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特点,反映于外的则是患者用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证象。脉缓弱无力,有时也可出现间歇,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治疗应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12克炙甘草6

方中桂枝气味辛温,能上补心阳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炙甘草,复脉补虚,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使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药味单捷,要求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医案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已一月,而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阳虚心悸烦躁:如果在上述阳虚心悸的基础上,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说明了阳虚面心神不能潜敛。治疗应该补心敛阳、镇静安神,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6 炙甘草6 龙骨12克牡蛎12

本方用桂校、甘草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神。

阳虚心悸烦躁而手足厥冷:若在阳虚心悸的基础上、又兼见烦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质淡者,反映了少阴心肾上下阳气皆虚。治疗应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剂选用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12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附子12克干姜6

本方用茯苓、人参补益心气;干姜、附子、炙甘草温补心肾阳气,使心肾阳气得以内充,则心悸、烦躁、手足冷等证自然而解。如果症见手足发冷,胸满气短,尤其以入夜为甚,憋气情况非常危急,在上方中加入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7枚,减去干姜,服用多有效验。

    阳虚心悸而气冲胸咽:上述阳虚心悸,也可兼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颜面翕热如醉状,头目眩晕,这是由于阳虚于上,阴乘于下所致,其脉按之无力,舌质淡苔水滑。治疗应当温补心阳,纳气归根,可用苓桂味甘汤治疗。

苓桂味甘汤方

茯苓12 桂枝10 五味子10 炙甘草6

本方桂枝配甘草能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下气消阴:桂枝配五味子能潜阳于下,而敛气归根。

阳虚心悸作呃:阳虚心悸,也可伴发呃逆,这种呃逆,属于心肾两虚,肾气不潜所致。呃逆发作时,有的气从下来,冲口作声而出;有的气至胸而还,不能冲口呃出;则使病人憋闷特别严重,痛苦莫可言喻。治疗应该心肾两温,纳气归根,可用都气汤治疗。

都气汤方

熟地30 山萸肉10  山药10  丹皮6  泽泻6  茯苓6  肉桂6

五味子6

本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肾水;加肉桂能水中补火,以温阳气之虚:加五味子酸收、敛气归根,以收摄上冲之气。

医案二:刘某,女,23岁。症见:心悸而脉结代,呃逆不时发作,如果气能呃出、则心胸为快,如果不能呃出,或及半而罢,则憋闷难忍。开始时投以苓桂剂虽然有效但不巩固,所以改用都气汤、另加人参扶虚养气,定悸安心。服三剂则呃逆止,服六剂则心悸平,后

用苓桂味甘汤巩固疗效。

2)心阴虚类

阴虚心悸:多因青灯读,劳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阳用过极;或因情志之火内伤其阴、则心失阴血之养。阴不制阳,阳气浮动、血脉不调、心律不齐面发心悸。表现为心悸而烦、失眠少寐、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应滋补心阴、凉血清热、可用补心汤为宜。

补心汤方

生地12  玄参10  丹参10  天冬6 麦冬10 柏子仁10 当归10

酸枣仁10  远志10  茯神 10 党参10  桔梗3 朱砂粉1

克(为包分冲)五味子3

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养心阴;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茯神、远志安神养心;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宁神;桔梗载药以达病所。

医案三:李某,女,21岁。为考大学而温习功课,日夜相续,字字不倦。一日突然心悸发作,心烦意乱,夜不能寐、几天后又发现口舌赤烂,脉细数,舌光红无苔、月经先期而至。心阴虚而火动,先以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续用补心汤滋阴和阳,服十十余剂而获效。

虚阳亢心悸:如果阴虚心悸,续发厥阴心包风阳发动、班见心中大动,头目眩晕,行路不稳,耳鸣如蝉、装颜手麻,心烦少寐,脉细而弦,或带结象,舌光红似锦而无苔。治疗应当滋阴补血,平息风阳。方用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方

龟板15 壮蛎15 鳖甲15 麦冬30 生地30 阿胶10 白芍10

麻子仁10 炙甘草12

本方集大队滋阴之药与血肉有情之品,具有很很强的滋阴息风功效。其中阿胶味甘,龟板、鳖甲、牡蛎味咸、能直走心、肝、肾三经而峻补其阴,阴滋则阳潜,配以麦冬、生地、白芍、麻仁滋阴润燥协助其功而万无一失。甘草扶心脾化赤而为血,复脉生营息风定悸。

3)心之气血阴阳两虚类

心牌气血两虚而心悸:此证由于思虑过度,或亡血失血之后,心牌气血两伤,不能奉养心主,而发为心悸。往往伴有周身无力,饮食不馨,精神恍愡,或健忘等证,面色晄白不泽,脉濡软无力。治疗应当温补心牌,气血两顾,可用归脾汤治疗。

归脾汤方

白术10克人参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2克龙眼肉12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3

本方用白术、人参、黄芪、炙甘草以补心牌之气;当归、龙眼肉则补心脾之血;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枣仁补肝安魂;木香既能使诸药补而不滞,又以味香通脾奉心,以发挥“归脾”的优势。

医案四:许某,女,32岁。因其父去世而悲恸,又为家庭生活而忧虑,心绪万千,从而患心悸。终日痴坐,两目直视,夜不成寐,饮食俱废,延迟一个多月,形销骨立,卧床不起。脉弦出于寸口,舌苔薄白而默默少言。辨为肝气抑郁而脾气不和,用逍道遥散原方加香附、郁金,服药后神情转佳,饮食有增,但仍夜不成寐,心悸不安。于是改用归脾汤加白芍、蒺藜,服至十余剂,心悸不发,夜能安睡,逐渐康复。

心之阴阳两虚而心悸:心的阴阳两虚证,往往伴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内震心宫。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治疗应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方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

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麦冬30克生地30  桂枝10  生姜10  大枣15

阿胶10克麻子仁10

用清酒与水各半,浓煎后分三次服用,令一日尽。

本方用炙甘草、桂枝温补心阳;麦冬、生地滋养心阴;人参补心气以复脉;阿胶育心阴而滋血;麻仁润燥以和胃肠;姜、枣调中而和营卫。本方补心阴之功大于补心阳。

医案五:曾治一张姓农民,患风湿性心脏病已有数年,最近出现心慌,心跳,悸动不安,脉结代,舌苔薄白。辨为阴阳两虚证,援用炙甘草汤原方。因病人路途遥远,所以持方而归,连服百余剂,值春节前来京叩见,告知心慌心悸得愈,同时“风心病”也大有改善

2)心被邪扰作悸

心被邪扰作悸,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1)因惊作悸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根据王冰的注释:“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静栖灵故曰神明出焉。”如果一旦受到惊吓,神气浮乱,则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此证的特点是心悸不安,胆小善畏,入睡则噩梦连绵,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舌苔薄白而润。治疗应当安神定悸,补心养正。方用朱砂安神汤。

朱砂安神汤方:

人参9  龙齿12  珍珠母30  茯神10  远志6  炙甘草6 当归10克另研朱砂粉1克分冲

本方用人参、当归补正安魂;龙齿、珍珠母潜敛心神;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炙甘草补心脾而和血脉;朱砂镇惊定悸而使神清梦稳。

医案六:学生陈某,11岁,读书不用功,贪玩要而又淘气。一日触动父怒,苛责之余,又加打骂,因而受到惊吓而发病。心慌神乱,每次入睡后不久便从梦中惊叫而醒,见人则两手抱持不放,两眼发直。其脉弦,印堂部位呈现青色,肌肉不时颤抖。用小剂朱砂安神汤,同时吞服牛黄镇惊丸而愈。

2)痰热扰心而作悸

此证多因气郁不达,日久化热生痰,痰热相结,既犯胆腑又扰心神,发为心悸。往往伴有口苦,恶心呕吐,胆小善畏,或兼见“三幻”(即幻视、幻听、幻觉)症状,脉弦而舌苔白腻。治疗应清热化痰,定惊宁悸,方用温胆汤。

温胆汤方

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姜12 枳实9 陈皮9 炙甘草6

本方用半夏、竹茹清化痰热;陈皮、积实利气行津以散痞结;茯苓健脾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姜健胃降逆以止呕,又能散水饮之结;炙甘草扶正而和诸药。

3)膈饮犯心而作悸

此证因膈间停饮,饮为阴邪,必来搏阳,所以心悸不安,心下痞满,呕吐,头目眩晕。脉弦,舌苔水滑。治疗应渗饮于下,涤痰于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15克生姜20克茯苓30

本方用小半夏汤温化痰饮而治呕吐;茯苓淡滲利水,以消膈间饮邪从小便而去。

医案七:王某,男,26岁。心悸,头目眩晕,重则呕吐,曾服中药不效。因其舌苔水滑,脉弦直,辨为膈间支饮,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小便畅通,其证随之而消。

4)水气凌心而作悸

水气凌心之心悸是属于水饮邪气,上犯心阳的一种病变。其特点是气从心下上冲心胸,从而心悸胸满,短气作咳,头目眩晕。脉沉弦,舌苔水滑。治判疗应当温养

阳气,降逆平冲。方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  炙甘草6

本方桂枝配甘草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利水消阴通阳下气;茯苓配白术,则行水消饮;茯苓配炙甘草,能扶虚宁心;炙甘草配白术可以祟土制水,扶正去邪。用药只有四味,但其中变化奥妙,相须相使,颇有千军万马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