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阳虚证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4-19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辨证提要】 本条为误治导致脾虚饮停证证治及治疗禁例。邪在太阳,误用吐下,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中虚运化失权,水饮内停。饮停心下,故心下逆满;且胸下逆满证以夜间为甚,气候温和则轻,遇冷则加重。往往伴见气短,咽喉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证。水饮内停,蒙蔽清阳,故起则头眩,站立时,头为高位,心脾阳虚,不能上养清窍,亦可能导致起则头眩。脉沉主里,脉紧主有寒饮。故宜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化饮。若误汗,则更伤阳气,使经脉失却濡养,而身体震颤动摇而不能自主。

本病证是因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而成。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咳;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目眩头晕;脉弦滑或沉紧,均属水饮之证。治之之法,《金匮要略》明确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本方即从温化渗湿立法。故以茯苓为君药,健脾并渗利水湿;臣以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以温化水饮;佐以白术补益脾气,且助茯苓运化水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配合茯苓、白术兼能补脾,配合桂枝以甘温补阳。四药合用,共奏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之功。

【疑难探讨】 如何理解气上冲胸?心阳亏虚,水气上冲,其证有二:患者自觉心下有一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或不见明显的气上冲,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是水气上冲病证。

如何理解“起则头眩”?起则头弦一方面由于脾阳亏虚,水气上冲,阴来搏阳;另一方面是因心脾阳虚,在站立时,头位置最高,脾阳虚,不能上达高窍,清窍失养所致。

【病机关键】 脾阳虚弱,寒饮内停。

【诊断依据】 眩晕、纳呆、乏力、胸胁痞满、呕恶、心悸、咳嗽、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脉沉紧。

【鉴别要点】 苓桂术甘汤与苓桂枣甘汤的鉴别:苓桂术甘汤证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乃脾阳虚弱,水停中焦所致。治疗用白术不用大枣,重在健脾。有温阳健脾利水平冲之效。苓桂枣甘汤证表现为脐下悸,欲作奔豚,乃心阳虚弱,下焦水寒之气欲往上逆,治以温补心阳,培土制水。治疗用大枣不用白术,重在培土制水。

【治疗要点】 

治法: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方中茯苓作用有四:甘淡利水;养心安神;行肺之治节;补脾厚土。所以,茯苓一味而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通阳以消阴;下气以降冲;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本方之主药。假如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上补心阳之虚,下不能通阳以行津液。由此可见苓,桂二药相须相成,缺一不可。至于本方的白朮补脾协助茯苓以远化水湿;炙甘草则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加减法:若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腹中有水声,可加枳实以快气行水。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偏温,且利小便,故痰饮化热及阴虚之人忌用。

【运用思路】 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的代表方。临床既可治脾虚水气上冲,又可治脾虚痰饮内停,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何病,凡因心脾不足而导致水饮内停或上逆者,皆可使用。

1.中阳不足,痰饮内停:经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津之输布,全赖脾土之转运也。思虑劳倦,脾土乃伤,中运不力,水精未能四布,聚饮成痰,书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是矣。方用白术、茯苓、甘草,崇土以助其运;桂枝通阳化气,使水饮从小便而去也。故可用本方治疗痰饮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之”,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此之谓也。如临床用此方治疗肥胖症、淋巴结肿大、皮下脂肪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等属脾虚痰饮证者。

2.痰饮上犯,清阳不升: 《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证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是属痰饮上犯,清阳不升导致的眩晕。故常用于治疗脾虚饮停导致的“美尼尔氏综合征”、颈椎病、高血压病等有眩晕、头痛、头昏、耳鸣症状者。

3.脾虚不摄,清阳下陷:苓桂术甘汤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功效,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可用治疗脾虚不摄,清阳下陷所致的下利、滑精、带下、崩漏等病。

4.脾阳亏虚,筋脉失养:古云:“痿证独取阳明”故后世治痿诸者,多从阳明着手。然脾虚痰饮停聚于中焦,阳气不达于下肢,使筋脉失其温煦濡养同样可以导致肢体痿废不用,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使饮去阳复、筋脉得养,痿证自愈。《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5.心脾不足,水饮内停:心阳虚衰,坐镇无权,脾阳不足,水气上冲,阴来搏阳,而使胸阳闭塞,而心胸作痛;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心律失调则脉弦而结;阴霾密布,胸阳不振,故胸中憋气而使喉中窒塞;水邪发动,肾阳失于约束(肾之志为恐),其人所以恐怖欲死。治以通阳下气,利水宁心。临床上心脾不足,水饮内停的心脏病心悸、心律失常、心源性水肿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6.肺脾两虚,痰湿内停:《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人体水液正常代谢时,肺与脾关系密切。如脾胃运化失常,谷入于胃不能散其精则聚湿生痰,水入于胃不能输化其气,痰饮内聚,可以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培土健脾,温化痰饮,可以培土生金,故苓桂术甘汤常用于治疗肺脾两虚,痰湿内停的咳嗽、哮喘、咳而遗尿、遗尿症。

7.脾胃阳虚,运化失权: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阳虚,运化失权,痰湿内聚,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表现为胃脘痞胀、胃痛、呕吐、脘腹胀满、气短、形寒、喘、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神疲、下肢浮肿、痰多、寐差等。

总之无论何种疾病,只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纳呆、心悸、形寒肢冷、呕恶、胸胁满闷、脘腹痞胀、咳嗽痰多、面色不华、口渴、失眠、发热、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浮肿、自汗、全身关节酸痛、胃中有振水音、小便不利、气上冲胸、大便不调、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符合苓桂术甘汤证之病机者,皆可加减用之。

【参考文选】 成无己:阳气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注解伤寒论》

《中医十大类方》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茯苓四两(20g) 桂枝三两(15g) 白术二两(10g) 甘草二两(10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苓桂术甘汤证如下: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

——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患者当有动悸、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内潴留液。

——以咳嗽、胸胁支满为特征的疾患:如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等。临床尚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对寒冷敏感,并有眩晕、动悸等。笔者曾以本方治疗1例诊断为支气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现为咳嗽的同时,胸腹部有气上冲,痰稀白,胸胁支满,恶风,晨起脸呈浮肿貌。前医投小青龙汤等无效,视体型瘦、面色黄白无华,舌质暗、苔白滑,用苓桂术甘汤7剂即效。

与本方作用相似的方剂有三:一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论》),为本方去白术,加大枣而成。原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因大枣有缓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对动悸、冲逆等证最为适合。心脏病、神经症、贫血等多用此方。另一方为五苓散(《伤寒论》):猪苓20g、茯苓20g、泽泻30g、白术20g、桂枝15g。本方的利水作用较苓桂术甘汤强。临床见浮肿、小便不利、呕吐、眩晕、动悸等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还有一方为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肉桂5g、茯苓15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20g、石膏15g、寒水石15g、滑石15g、甘草3g。多用于发热性疾患中伴见小便不利、呕吐、头痛、发热、烦躁口渴者。

本人亲自体验,一直有嗜好茶饮的习惯,素有体内湿气重,舌苔白腻略滑,有黏痰,纳呆,腹满 ,时有心下悸,气上冲,后背易发冷。

自己处方:茯苓25g   桂枝15g    炒白术10g  甘草10g

服后体会:三服后腹满,喉咙粘腻感,气上冲感觉明显好转,尤其是后背冷感觉也好明显。准备继续坚持再服几天看看后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