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金匮要略讲座 十六、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讲解)本条论苓桂术甘汤的主证,以明上条“温药和之”之意。 (1)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脾虚不运而病痰饮,饮邪停于心下,阻塞气机,故胸胁支撑胀满。 (2)目眩:饮遏清阳不升于空窍,故目眩。 (3)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和中。茯苓甘淡渗湿以利水饮,桂枝辛温宣导以行阳气,白术去湿以健脾阳,甘草和中以益中气。此即上文所谓“温药和之”之一明例。
十七、夫短气有微饮(1),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2)。方见虚劳中 〔讲解)本条论短气有微饮,自当通阳利饮为治,然又有治疗上的区别。 (1)夫短气有微饮: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即上文所说的“水停心下,微者短气”之证。 (2)当从小便去之…亦主之:微饮之病,外证不甚明显,仅见短气,似属轻微,但水邪内阻,阳气不化,是病本于脾肾,故治疗脾肾之脏,以通阳化气利水而图本。采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临证意义)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都属于温阳利水之方,都属于“温药和之”之意。然二方所治不同,一为治脾,一为治肾,各有所主。苓桂术甘汤治疗脾阳不运,水停为饮,证见短气,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证;而肾气丸治疗肾阳不化,水气不行,证见腰痛短气,小腹拘急等症。前者健脾利水,后者温肾化气。临床上当区别。
|